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人生的近处,写满了失败

韩愈:人生的近处,写满了失败

  

image


  大多数文章天才,都不见容于官场。韩愈不同,他两者皆有大成。

  韩愈文名极高,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篇《进学解》,文章不长,却为后世制造了数十个成语:“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等。

  韩愈的官做得不小,吏部侍郎,副部级干部。

  死后更被追赠为礼部尚书,正级。

  如此一生,可谓春风得意。然而,纵观韩愈的一生,可谓:近处,写满了失败。

  童年不幸:寡嫂带大的孤儿

  韩愈从小就不是幸运儿。

  原本官N代的他,3岁时,时任秘书郎的父亲韩仲卿逝世,母亲早亡,韩愈转由兄长韩会抚养。

  9岁那年,兄长因受牵连被贬,到任没多久便病逝。韩愈只能随寡嫂,辗转至宣城,在困苦与颠沛中长大成人。

  韩愈自念是孤儿,不能拼爹,只能靠自己,这让他不需督促,读书就特别刻苦努力。

  

image


  科举不利:考了8次,失败6回

  韩愈也是天才级文人,七岁就能“日记千百言”,十三岁就出口成章。然而,这并没有为他顺利换来科举功名。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18岁的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期间往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韩弇还没来得及帮他,就因事而逝。

  在阅卷不糊名、考试拼关系、录取率极低的唐朝,韩愈整整考了4次,才在公元792年登进士第。

  这次考中,才华是一方面,副考官和韩愈的哥哥是好友,也是重要原因。

  进士及第,并不意味着马上有官当。唐代士子考中进士,还要通过吏部,也就是人事部的相关考试。

  这又让他考了4次,才在最后一次成功,此时,韩愈已经33岁。

  第三次考试的时候,深知关系比才华重要的韩愈,曾三次给宰相上书,无奈人家压根就没理他。

  科考多年没收入,生活不易啊,好在不久,因为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28岁的韩愈得以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image


  官场沉浮:游走在黑白灰之间

  通过两次大考,韩愈的人生就开挂了吗?依然没有。

  在朋友的帮助下,韩愈在国子监谋得了一个四门博士的岗位,相当于最高学府的初级讲师。

  这职务这工资,要在京城养活家里大大小小三十几人,韩愈压力太大,他不能不寻思着升职加薪。当然,混官场这么多年,韩愈也不是傻子,傍大腿是必要的。

  韩愈选中的目标,是工部尚书兼京兆尹李实,相当于如今的建设部长兼京城市委书记。

  对这位克扣军饷让军人不满,做地方官又让百姓憎恶的人,韩愈不惜违背良心称赞: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

  韩愈很可能因此,上位了。35岁那年,韩愈卸职四门博士,做上了监察御史。位不高,权力不算低。

  这一年,李实治下的长安地区又是旱灾又是霜灾,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朝廷本来准备下令减免租税,可李实却跑去跟德宗皇帝卖好:天佑大唐!一切很好,不用烦恼!

  于是,减税的命令被撤销。老百姓的死活,没人再管。

  面对民生疾苦这么现实的问题,韩愈可管不了你是不是我的“贵人”,他站了出来,用一道奏章把老百姓受灾的惨状和盘托出,还暗示,“有人”为了一己私利,欺君罔上。

  十天之后,韩愈等来的不是黑白分明的评判,而是黑白颠倒的贬谪:他,韩愈,被贬去山阳,穷山恶水,远离京城。

  

image


  身处官场,游走在黑白灰之间的韩愈绝非等闲之辈,他慢慢也混上去了,他劝诱叛军,审时度势,春风得意……

  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年)。

  和所有上了点年纪又做出了点成绩的帝王一样,大唐王朝的中兴之主--唐宪宗开始幻想长生不老了。

  这一年,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上到公卿大夫下至贩夫走卒,老百姓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自残自焚向佛祖表忠心。

  韩愈实在看不下去了,一篇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横空出世。

  韩愈论据十足地表示:但凡信佛崇佛的皇帝,命都不长,只有一个梁武帝活到了八十多岁,可却被乱臣贼子所逼,活活饿死,国家也很快灭亡了。

  可想而知,对于一位求长生的皇帝,看到这篇内容,内心得有多炸裂,如果不是众多官员为韩愈说情,韩愈也不知怎么死的了。

  那就贬官吧,52岁的韩愈,被贬至八千里外的广东潮州。

  年岁已暮的韩愈,无法适应这个言语不通的蛮荒之地。纵横官场多年,韩愈一直就不傻,所以,他用两个行为来为自己争取返京。

  一是例行奏章:拍皇帝马屁,忏悔己过,表达回京的意思。二是召见当地高僧大颠和尚,一聊十多天,表明自己再不阻逆佛道。

  冷静下来的皇帝表示理解。不久,韩愈在他的小迷弟--新继位的穆宗皇帝的提携下,回京担任各种要职,算得上顺畅。

  韩愈的身上,是有灰度的,他既有文人的耿直与率真,也掺杂着政治家的世故与诡谲。

  

image


  精力不济:药补致死

  当前很多韩愈的画像:脸小且美髯,戴纱帽。这画的其实是南唐的韩熙载,另一位韩文公。

  事实上,韩愈身体肥胖而少胡须,并且早早掉光牙齿,和帅不搭边。

  35岁的时候,韩愈就写了一首《落齿诗》,说“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到四十多岁,就显示出老态,一口牙齿掉得差不多了。

  不帅没关系,作为名满天下的才子和总体得势的官员,韩愈妻妾成群。

  由于晚年纵欲过度,韩愈渐渐体力不支。

  喝药肯定有害身体,于是他想到办法:养公鸡!

  每天把补药碾碎,混到公鸡喝的水里,公鸡生长得很快,而且体力旺盛,到公鸡壮年的时候,杀掉炖汤喝。

  结果,“始亦见功,终致绝命”。公元824年,56岁的韩愈,因病于长安逝世。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嗟哉董生行

唐代 韩愈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
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
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
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
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
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
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
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
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
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
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 一作:潮阳)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游城南十六首。楸树

唐代 韩愈

青幢紫盖立童童,细雨浮烟作彩笼。
不得画师来貌取,定知难见一生中。

盆池五首

唐代 韩愈

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
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行。
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
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琴曲歌辞。龟山操

唐代 韩愈

龟之气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
龟之大兮只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
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赠唐衢

唐代 韩愈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奈何君独抱奇材,
手牛锄犁饿空谷。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朝出开明光。
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