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名言出自唐代诗人韩愈
韩愈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同时也是倡导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韩愈
听起来他好像跟我们遥不可及
但实际上他与阳山就有颇深的渊源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下
韩愈与阳山的那些事吧!
韩愈
在说韩愈与阳山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韩愈的成长之路。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的一个官宦之家,其祖辈都曾在朝廷或地方为官,由于从小就丧失双亲,韩愈是在兄嫂的抚养下长大。据说他七岁言出成文,十三岁能写文章 ,而在兄长早逝后,他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韩愈到达京师长安,他在学问上刻苦钻研,只希望自己能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然而在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韩愈的科举之路来说,用“坎坷”二字足以形容。
比如贞元八年(792年),历经四次科举考试后,韩愈终于登进士第,但这只是刚刚开始,他还需要在次年继续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贞元九年至十一年(793年至795年),韩愈分别三次参加考试,结果都没有成功,期间他还曾三次给宰相上书,都如同石沉大海。
直至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数年后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眼看韩愈的仕途一片光明,却因为当时关中地区大旱,他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而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捂住良心地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韩愈在愤怒之下上书了《论天旱人饥状》疏。
调任阳山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乘船前往阳山县赴任,途中经过同冠峡,有感于同冠峡的秀丽风光,他写下了一首《次同冠峡》诗作来赞美: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标。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
▲同冠峡风光
不过从他笔下另一诗作《答张十一功曹》:“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中不难看出,韩愈初初还不适应阳山的地理生态环境,同时心中怀有巨大的悲痛,致使他彻夜难眠。
后来,他渐渐明白这种消极情绪不可取,于是开始沉潜自己,重拾学问。在当县令期间,他时常荡舟畅游,或坐在河边钓鱼,又或者与百姓喝茶聊天说家常,与其说他是一位县令,不如说他更像一位友善可亲的先生。难怪当时阳山人们对他非常厚爱,据《新唐书》记载,韩愈在阳山还有“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一说!
大抵在阳山居住一年后,韩愈创作了《五箴》,作品中他对自己的游、言、行、好恶、喜知名五方面提出了规戒,这既是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自嘲,体现了阳山时期的批判性思考,这样的变化与韩愈的忠心为民和心系国家之心不可分割,也对韩愈回京后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韩愈于夏秋之际离开了阳山县,虽然他在阳山任职时间仅有一年,但他在这一年里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大大地改变了阳山的落后面貌,促进了阳山发展,其政绩为后世人们念念不忘。
从另一方面看,其实阳山对韩愈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张清华在为《贤令芳踪》所作的序中所说:阳山有韩愈这位贤令一改野蛮落后之风貌,而韩愈也因贬谪阳山使其爱民思想成熟,阳山是其从政为民、政治上走向辉煌的起点。
追忆缅怀
韩愈离开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不仅把原来的牧民山改名为“贤令山”,还把城北水库改名为”贤令湖”,另外更分别建立了韩愈纪念馆和韩愈文化公园,以供后世缅怀。
贤令山是阳山县人文景观旅游区,此山自然风光秀丽,峰峦起伏,曲径洄环,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自唐以来,名贤留题于丹崖翠壁间,使韩文公读书台、游息洞、朝阳洞、打字崖等千古陈迹成为当今名胜。
贤令湖位于贤令山上,那里环境优美,山峦叠翠,绿树环绕,一呼一吸之间尽是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是阳山本地人徒步游玩的最佳选择。
韩愈纪念馆设有“贤令芳踪”“文物普查成果展”“馆藏文物”“阳山革命斗争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等展厅,另有“韩源”、“韩公井”和“韩愈文化连环画”等景观,周围绿草如茵,环境优雅,被喻为花园式的纪念馆。目前已被市、县批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是人们追溯阳山历史文化,缅怀韩愈在阳山功绩的好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