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能挣多少钱?

韩愈能挣多少钱?

  近日曾有篇文章,名为《白居易爱晒工资,韩愈爱哭穷》,说韩愈曾是国子监博士,年薪跟县尉一个级别,两万钱,等等。大约作者并没有深入研究第一手资料,如《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唐会要》之类,道听途说,所以内容谬误甚多,可读性不强。

  韩愈的名作《进学解》中曾借学生的口谈过他的穷苦,道是“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意思是暖冬天气老婆孩子也冻得嗷嗷叫,丰年也饿得哭喊。这些话他是姑妄言之,我们也只好姑妄听之。哭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越穷越光荣嘛,当不得真。

  韩愈到底能挣多少钱呢?三句五句话还真说不清楚。因为他的收入,构成比较复杂。

  唐代官员收入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永业田、职分田、禄米、月俸、食料、杂用以及防閤、庶仆、仗身等费用。官员的收入与他的官阶是紧密联系的。韩愈写《进学解》的时候官职是国子博士。根据《唐六典》及《新唐书》,国子博士品级为正五品上。根据唐代行政法《唐六典》,正五品官韩愈的永业田为八顷。也就是八百亩(唐代一亩约等于今天0.85—0.87亩)。这块土地,韩愈的子孙是可以继承的。实际上,韩愈的家庭从他的父、兄那里也继承了相当一部分永业田,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叙述了。至于地租的比例,国家没有统一规定。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些残暴的军阀能收到粮食产量的一半。以韩愈的人品,自然不会收那么高,我们就算收个百分之二十吧。以最低产量亩产一石记(一石是十斗,小米约一百二十到一百二十五斤。大米要轻一些),每亩收二十五斤小米,韩愈能从自己的永业田里收地租约两万斤小米。韩愈是京官里的正五品职事官,按制度还应该有职分田。职分田不能继承,离开职位国家就收回。职分田正五品是六顷,六百亩。不过到韩愈的时代国家经常不给,而是折算成粮食。每亩地一年只给粟二斗,约二十五斤。共一万五千斤小米。韩愈还有年薪,叫禄米。正五品官一年二百石。一年的禄米约二万五千斤小米。总体上看,韩愈从他的土地和年禄中共能收入约六万斤小米,近五千斗,五百石。而当时养一个战士,一年需要十到十二石粮食。

  一斗米值多少钱?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差别很大。开元年间斗米十三钱,青州齐州也就是今天山东一带斗米才三钱。但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斗米千钱甚至万钱都有过。从德宗贞元年间看,各地斗米价从八十钱到一百五十钱最常见(大米与粟米价格还有差异)。韩愈做国子博士是宪宗元和元年到三年,距离贞元年间不过三五年,物价应该差不多。不过元和十一年天下大熟,曾出现斗米两钱的现象。以斗米百钱的均数计,韩愈一年粮食方面的收入约五十万钱。

  韩愈还有月工资,叫月俸。还有国家给他的生活补助,叫食料,还有杂用,更是复杂。根据《唐会要》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五品官的俸料为:九千二百。其中月俸三千,食料六百,防閤五千,杂用五百文。什么是防閤,也必须说一说。《唐六典》规定,京官五品以上有警卫人员,就叫防閤,六品及以下就叫庶仆了,也就是仆人。韩愈的警卫员标配是多少呢?二十四人。这些警卫人员是国家配备和雇佣的。很多时候是折算成钱给官员,官员们根据需要自己配备。所以韩愈平时并不总带着二十四个警卫去国子监上课,那未免有点太拉风了。实际上到了后来,把防閤庶仆俸食杂用统统合并按月发放,总称月俸。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俸总体上不断增长,大历年间权臣有月俸到九十万的,一般的刺史也要十万。另外还有其他杂项收入,当然个别时间也有降低。根据《唐会要》,贞元四年的时候,国子博士月俸是四十贯,也就是四万钱。这个数目之后的几十年没多大变化,根据《新唐书》记载,到会昌年间,国子监博士的月俸为依然是四万钱。《新唐书·食货志五》里的记载很混乱,没有说是年俸还是月俸。其实是月俸,而不是《白居易爱晒工资,韩愈爱哭穷》说的年薪。但是《新唐书》记载的三公以至尚书等人的月俸都是错的,扩大了十倍,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言之甚明,在此不再赘述,这也是《白居易爱晒工资,韩愈爱哭穷》那篇文章误为年薪的原因。和韩愈同时代的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的时候写的《江州司马厅记》中说:“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他在同期的《与元九书》里说:“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虽然记载有差距,自然是正式工资与实际收入的差别。唐朝后期,地方官即使奉公守法,也有许多额外收入。清代赵翼《陔余从考》卷十七“唐制内外官轻重先后不同”条说,唐朝贞观至玄宗天宝年间重京官,而到了肃宗代宗时期,官员们就纷纷求做外官了:自然是外官钱比较活,收入高。

  韩愈作为国子监博士,是个京城里的清水衙门。但是也不是没有其他收入。根据《唐六典》,国子博士教的学生是“文武官三品已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已上曾孙”。唐朝的官品贵,跟明清不同,宰相才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一二品官极为贵重,所以这些学生都是高官后代。入学的时候要交学费,“置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号为束修之礼”。 “帛”其实也就是绢,在唐朝就能当货币用,“一篚”是多少?没有定论,有人说至少是三匹。国子博士的学生有三百人,学期一到三年不等。国子博士们,《唐六典》说是两人,《新唐书》说是五人(以《新唐书》为是,盖《五经》各一人也),以及他们的助手,助教和直讲,要分掉这近千匹绢。据记载,一匹绢的价值大约是一斗粮食的四十到一百倍不等。根据《旧唐书》记载,太宗贞观年间,“一匹绢得十余石粟。”是一斗小米的一百多倍。韩愈《韩昌黎集》《论变盐法事宜状》说:(德宗建中元年)“初定两税时,绢一匹直钱三千。”国子学的三百名学生最少要送老师九百匹绢,以及大量的酒肉。这些东西,助教们分三分之一,博士分三分之二,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韩愈还在家带学生,据《新唐书》记载,这些学生大多中进士出名,号称“韩门弟子”,韩愈也是中国历史上是除孔子外的第二有名的大教授。因为这一点,韩愈还专门写了篇《师说》为自己辩解。这些学生,也有生活困苦的才子,韩愈还经常资助他们,但还是以富贵人家子弟居多,给老师的束脩也是丰厚的。此外,韩愈还为人写了大量碑铭,请“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宗师做文章,润笔费不会很低吧?宋洪迈《容斋续笔》里说:韩愈撰《平淮西碑》夸了大将韩宏,韩宏送给韩愈绢五百匹。刘禹锡说韩愈写碑文是“一字之价,辇金如山”。当时名士写碑的时价据说是“字三缣”,一字三匹绢。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里说,他给好友元稹写墓志铭,元家送他的财物“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韩愈文名在居易之上,“谀墓”的收入当更加可观。

  现在,韩愈说他老婆孩子挨饿受冻,你信吗?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条山苍

唐代 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郓州谿堂诗

唐代 韩愈

帝奠九廛,有叶有年。有荒不条,河岱之间。及我宪考,
一收条之。视邦选侯,以公来尸。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冤不问,
不得分愿。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凡公四封,
既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谿堂。播播流水。浅有蒲莲,深有葭苇。公以宾燕,
其鼓骇骇。公燕谿堂,宾校醉饱。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公在谿堂,公御琴瑟。公暨宾赞,
稽经诹律。施用不差,人用不屈。谿有蘋苽,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无我斁遗,此邦是庥。

柳子厚墓志铭

唐代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

唐代 韩愈

孤臣昔放逐,血泣追愆尤。汗漫不省识,恍如乘桴浮。
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
上怜民无食,征赋半已休。有司恤经费,未免烦征求。
富者既云急,贫者固已流。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
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
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
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
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州。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雠。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商山季冬月,冰冻绝行輈.春风洞庭浪,出没惊孤舟。
逾岭到所任,低颜奉君侯。酸寒何足道,随事生疮疣。
远地触途异,吏民似猿猴。生狞多忿很,辞舌纷嘲啁。
白日屋檐下,双鸣斗鸺鶹.有蛇类两首,有蛊群飞游。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
猜嫌动置毒,对案辄怀愁。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
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
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后俦。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湘水清且急,凉风日修修。
胡为首归路,旅泊尚夷犹。昨者京使至,嗣皇传冕旒。
赫然下明诏,首罪诛共吺。复闻颠夭辈,峨冠进鸿畴。
班行再肃穆,璜珮鸣琅璆.伫继贞观烈,边封脱兜鍪。
三贤推侍从,卓荦倾枚邹。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协心辅齐圣,致理同毛輶。小雅咏鹿鸣,食苹贵呦呦。
遗风邈不嗣,岂忆尝同裯.失志早衰换,前期拟蜉蝣。
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因疾鼻又塞,渐能等薰莸。
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空怀焉能果,但见岁已遒。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兹道诚可尚,谁能借前筹。殷勤答吾友,明月非暗投。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

唐代 韩愈

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是时新晴天井溢,
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马头溪深不可厉,
借车载过水入箱。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归来辛苦欲谁为,
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
旁无壮士遣属和,远忆卢老诗颠狂。开缄忽睹送归作,
字向纸上皆轩昂。又知李侯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
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家请官供不报答,
何异雀鼠偷太仓。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

赠郑兵曹

唐代 韩愈

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载后,
我为壮夫君白首。我材与世不相当,戢鳞委翅无复望。
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
破除万事无过酒。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