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八月治潮万古名 赢得江山尽姓韩

韩愈:八月治潮万古名 赢得江山尽姓韩

  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或许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对于潮州人而言,却是意义深远,因为这一天是韩愈抵潮治潮的纪念日。1200年前,正是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潮州,促进了潮州由原先的“蛮夷之地”逐步迈向了“岭海名邦”。

  当时已经五十二岁的韩愈,被贬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潮州,放眼自己的政治生涯,一路坎坷,韩愈满腹委屈,在路上与其侄孙韩湘同行时,写下了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都交代好了身后事了,可见韩愈当时心情是多么绝望,深感前途迷茫,也可见去潮州的路途是多么遥远!这首诗也有人称它为史上最委屈的一首诗。

  不过再怎么绝望都要面对人生,韩愈就是带着这种绝望的心情到了潮州的,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心情而颓废,相反,他在潮州的短短几个月,竟然让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蛮夷之地直接蜕变成人才辈出的文化名城。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据专家学者考证,其抵潮的路线及月日如下:

  正月十四日从京城长安起程→路经蓝关与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会晤→出商洛武关,沿偏路便道跋涉七百余里抵达内乡(位于河南西南部)→至穰县(邓县)曲河驿→二月二日辗转来到襄州宜城(位于湖北中北部),南行四百七十里到江陵府(湖北江陵县治)→向东南行五百七十里到岳州(湖南岳阳县)→逆湘水而南五百五十里到潭州(湖南长沙县)→四百六十里到衡州(湖南衡阳县)→三百七十里到郴州(湖南郴县),由此进入广东地界→沿泷水(武水)至乐昌县时,已是三月中旬→由乐昌经临泷(韶关属县),游临泷寺→向南八十里至宣溪→次日沿始兴江(北江)南下,经峡山时遇飓风,被刮至广州东南的扶胥→日暮,至曾江口(增江)→次日从曾江口出发,沿珠江经虎门出海,再次遇风,避难于屯门(今香港附近)。

  最终经过二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韩愈终于在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开启了为期七个多月的治潮之路,切切实实地为当地办了一系列好事。

  


  韩愈治潮四大功绩

  【驱鳄除害】

  韩愈刚到潮州时,便听闻恶溪鳄害甚烈,伤害人畜、毁坏良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到任后数日,他便亲自撰写了《鳄鱼文》,还带领民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祭鳄行动,劝戒鳄鱼七天内“南徙于海”,如果鳄鱼仍然“冥顽不灵”,他便要命令捕鳄能手下水捕杀,直至赶尽杀绝。韩愈的这场祭鳄行动,不仅消除了民众对鳄鱼的恐惧,安抚了民心,对于凶残的鳄鱼也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较好地缓解了潮州当时的鳄患问题。

  【关心农桑】

  韩愈治潮的另一大功绩便是奖劝农桑、兴修水利。韩愈在潮所作的文章共有十余篇,而其中为民请命的祭神文却多达五篇,更两度“奔走分告,乞晴于明神”,字里行间无不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赤诚之情。据说恶溪两岸原无堤坝,时有水患,如今的北堤便是韩愈当年率领百姓砌筑的,还有潮州磷溪镇砀山有道金沙溪,相传也是韩愈带人开凿的,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农田。

  【释放奴婢】

  唐朝时,当时的律令已明令严禁贩卖人口,然而潮州地处偏远,潮州贩卖奴婢的陋习仍相当严重。为了解决因债务纠葛而没良为奴的问题,韩愈于是想出了“计庸折值”的办法来合理化解这一矛盾。具体做法是:人质为债主做工,以工钱抵债,当工钱和债款相当时,人质便须放归,而差距太大的,则由官府“以钱赎”及至人质归还,再以正式的契约文书为证。韩愈的这一善政不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潮州当时的社会矛盾、解放了生产力,对当时潮州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延师兴学】

  韩愈刚到潮州时,发现州学荒废已久,官吏不教,后生不学,百余年来竟无人考取功名。于是,韩愈不仅慷慨地捐出自己的“百千”俸禄,用于办学之需,还大胆启用了潮州贤士赵德来主持州学,督生徒、敦教化、正人心。韩愈的这一惠政,不仅使得潮州“庠序大兴,教养日盛”,延师兴学的创举,更是对潮州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韩愈走后,赵德继续接过韩愈授业育才的大旗,倡儒宗孔,陶范潮风,地方文教事业得以薪传火继,以至于后继的治潮者亦纷纷以他们为榜样,无不以兴学为首务,以立教为己任。至宋代,潮州每14人中,便有1人参加州一级的科举考试,而登进士者亦从唐代的3人一下增至宋代的172人。当年的“蛮夷之地”逐渐蜕变成为了今天的“海滨邹鲁”、“领海名邦”。

  


  韩愈治潮,虽只有短短不到八个月的时间,但他身处逆境却仍一心为民、造福一方,其功绩值得后人称颂,其官风更值得后世标榜。也正因此,潮人对韩愈是“独信之深、思之至”,不仅将其登览过的东山改称“韩山”,将其祭鳄的恶溪改名“韩江”,还开潮州风气之先地为其建祠立庙,奉若神明般的尊崇,甚至连其手植的橡木(韩木)亦被视为“能逃化机”、能“卜登第之祥”的瑞木,犹若“召公之棠”与“孔明之柏”。时至今日,潮州仍保留有韩文公祠、景韩亭、祭鳄台、“昌黎旧治”坊、“太山北斗”坊等众多与韩愈有关的文物古迹,坊间仍流传着许多与韩愈有关的故事传说,而人们对“韩祠橡木”的特殊情结也一直从未间断。千百年来,“崇韩”的血液一直在这座城市流淌不息。

  韩愈被贬潮州,对于他的仕途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潮州来说,是万幸。仅仅八个月的时间,潮州的山水皆姓韩,韩愈用了八个月 的时间让潮州脱胎换骨,换来的是潮州百姓世世代代的纪念、崇拜与歌颂,这也反映出了潮州百姓淳朴而又重感恩的性格,而这世世代代流传的韩文公的传说,更是一种长期累积的历史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反映,也充分表现出人们对韩愈的尊崇之心。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子产不毁乡校颂

唐代 韩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阁老张十八助教

唐代 韩愈

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
走马来看立不正。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
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
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
玉山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
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
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春雪

唐代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西白涧

唐代 韩愈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

波中白日隐出明,风翻不动浮云轻。翠峦玉女下双鹤,笑倚秋练开新晴。

又疑武陵溪上原,桃花溪尽空潺湲。幽泉间复逗岩侧,喷珠漱玉相交喧。

群猿见之走绝壁,缘峰虚梯弗劳力。鸣禽回面背人飞,为是从来不相识。

杖藜因贪仰面看,碍石牵萝错移屐。路穷屈曲疑欲回,迤逦屏开一重碧。

残樽遇坐酒即倾,旋摘山果都无名。题诗且欲尽佳句,能歌翻咏仙难成。

天门幽深十里西,无奈落日催人归。谁能可属天宫事,为我乞取须臾期。

上天无梯日不顾,牢落归来坛未暮。闭门下马一衾寒,梦想魂驰在何处。

武关西逢配流吐番(谪潮州时途中作)

唐代 韩愈

嗟尔戎人莫惨然,湖南地近保生全。
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

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

唐代 韩愈

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忽骑将军马,自号报恩子。
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钜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
岂惟彼相忧,固是吾徒耻。去去事方急,酒行可以起。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