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经是北宋的宰相,他心怀天下、为人坦荡,更不计较个人恩怨。苏轼曾经非常反对他提出的革新主张,而且也因此宦海沉浮。不过当他们晚年在金陵的钟山重聚时,彼此都放下了得失与荣辱,促膝交谈、把酒言欢,甚至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温婉隽永。比如他的《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用通俗平易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更启迪后世。下面介绍王安石很经典的一篇散文,不卑不亢,更刚柔相济。
《答司马谏议书》(精彩片段)
作者: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宋神宗熙宁二年春,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便开始实行新法,却立刻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强烈反对。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他写了一封长信给王安石,指责他改变祖宗旧法,不肯听取别人批评意见。
王安石认真地看了来信,然后也很快写了回信。王安石先在文中客套了几句,然后将对方的指责概括为侵官、生事、争利、拒谏四点,却并不做具体申辩,只是逐条给予简短扼要的答复。
荆公先高屋建瓴地强调,名正则言顺而事行。对于司马光反对他的第一条侵官,荆公如此解释:自己接受皇帝的命令,公开议订并修改法令制度,最后还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这不属于侵犯官权。
对于第二条的生事,作者继续解释:效法先皇的贤明,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接下来作者又驳斥第三条的争利:替国家理政,这不是搜刮钱财。最后荆公义正辞严地说: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谏。
如此有理有据的回答,当然是基于作者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基础上。王安石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目前的处境,哪怕是穷困一辈子也依然反对革新。自己作为皇帝身边的肱股之臣,当然不能不恤国事,更不可自媚于众。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王安石又举了一个事例: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一再决定迁都。当时就连老百姓都抱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可是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言下之意,他认为自己的做法也是非常合理,所以不畏艰难地推行。
文章的结尾,荆公又指出,“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一段话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既表达了自己并非贪图富贵之人,也指出人生不可无可事事,作为一位柱国大臣,他更要带头做实事!
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王安石的进取精神、以及不畏艰难的品格却值得人们敬仰。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人生都要发愤图强,即使万千挫折,也要鼓起勇气,百折不挠。荆公的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