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王安石熙宁变法,张居正变法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变法。但王安石熙宁变法与其他两个变法确有很大的不同:王安石倡导的熙宁变法从开始就受到很大阻力,改革进程也在王安石在世期间就已经被数次打断,而另外两个变法在倡导者在世时,得到了起码的贯彻执行。王安石本人在历史的地位与评价也不像商鞅和张居正那样清晰和明确,无论在王安石身前还是身后都争议不断,甚至王安石的个人形象也多有丑化,为何同是变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我们来扒扒熙宁变法的前世今生: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12月18日,卒于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人。
为政地方 名动天下。王安石出生于北宋一个小官僚的家庭,自小跟着父亲宦游各地,很早就接触现实,体会到民间疾苦。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授予淮南节度判官,正式登上北宋政治舞台。也许是因为儿时跟随父亲各地为官的经历,从政后的王安石一再放弃担任京官的机会,从淮南军节度判官开始,先后担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任内勤政爱民,政绩斐然,下得当地百姓拥戴,上得朝野重臣欣赏,王安石声誉日隆。在宋仁宗、宋英宗时期,由于自己的变法主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能相容,且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王安石继续在地方徘徊,没有入朝。
一拍即合 熙宁变法。公元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为摆脱宋王朝存在已久的内政、外交困局,解决与辽、西夏的战事困境,宋神宗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决定变法。以公元1069年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为标志,熙宁变法正式开始,并颁行一系列变法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熙宁变法从开始就陷入了朝野上下巨大的反对浪潮和争议中,在内外夹击之下,宋神宗坚持不住,于公元1074年将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续在1075年,王安石又再度复相,继续变法。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司马光等变法反对派,尽废新法,正在江宁(今南京)的王安石于公元1086年郁郁而终。
性格缺陷 所用非人。改革变法就是要打破旧有格局,剥夺既得者利益,所以任何改革者都是性格坚定,具备了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王安石在这方面非但不缺乏,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走到了极端。诚然,由于推行变法,王安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王安石简单粗暴,缺乏容人雅量,坚信自己一贯正确,不相信、不理睬任何人对变法的质疑;将对变法有异议,甚至指出变法弊端的人都视为反对变法,阻扰变法的人,不但驱逐了名臣司马光、苏轼等,同时将一大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大臣逼离京城,整个朝堂为之一空。王安石随即提拔了一批支持改革的官员进入朝廷中枢。王安石此举将朝廷官员和天下士大夫分成了两个阶层:支持改革,反对改革,成了非黑即白的世界,将很大一批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变法要制定政策,更需要推行政策的得力人才。而在这方面,王安石做得非常失败,大量政治投机分子借拥护变法之名投入到改革阵营中,在新法具体实施过程中,打着变法的旗号,与地方官员、土豪劣绅相互勾结,中饱私囊,坑害国家利益,鱼肉百姓,极大损害了新法的形象。这里面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吕惠卿,他凭着讨好王安石而被王安石视为左膀右臂,变法的依靠。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王安石维其以变法重任,继续实行变法,而吕惠卿竟然想取王安石而代之,不愿王安石再回到朝廷中枢。这样的变法队伍,王安石焉能不败?
变法功绩 不容抹杀。熙宁变法是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大事,熙宁变法从推行到废除大概十五年时间,虽然有或大或小的弊端,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从成立初期就开始的积贫积弱现象,达到了富国强兵的变法目的。
熙宁变法,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在变法的末期,国库积蓄充盈,可供国家二十年支出。
熙宁变法,打击了地主豪强利益,抑制了土地兼并风潮,大力兴建的水利工程,使百姓获得了变法的实际利益。
熙宁变法,提高了北宋军队整体素质,并在公元1073年,在王安石的亲自指挥下,大败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扩地两千余里,这是北宋自建国后对外族作战取得全胜的唯一战例,也由此改变了对西夏战争的不利态势。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历史功绩应该予以肯定。熙宁变法的最终无疾而终,固然有王安石本人性格,用人局限等原因,但更多的是被时代所限,王安石不可能跳出时代的桎梏做的更多。之所以王安石身后评价如此不堪,有其客观原因:神宗去世后,北宋朝廷在后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为旧党所把持,后续统治者为最高统治者美化,将北宋灭亡的责任推给王安石,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沉寂了千年后,为王安石翻案的呼声渐高,特别是在近代,以梁启超为开端,经胡适、毛泽东等都对王安石的政治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连远在俄国的列宁也赞誉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些都说明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伟大功绩和历史意义,历史可以在某一时间被抹杀和歪曲,但历史终将不会被永远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