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喜欢温庭筠是一件丢人的事吗?

喜欢温庭筠是一件丢人的事吗?

  

  “儿啊,以后白天你就不要再出门了。”

  “为什么啊母亲,我每天都要出门散散步的。”

  “这,昨天隔壁大娘说他家孙子一看见你就哭。”

  “母亲,我懂了,他们都说我长得丑,还给我起外号,把我比作那个捉鬼的钟馗。母亲,我虽然长得丑,但我一定要成为这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您等着瞧!”

  说话的少年,叫温庭筠。

  人们眼中的温庭筠是这样的:

  他穿着很邋遢,从来不讲究。

  他考试作弊,自己考完还主动帮别人答卷子,简直是人见人爱的考场活雷锋。

  他名声不好,整日和歌伎混在一起,给她们填一些“艳词”来传唱,被很多人看不起。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温庭筠都和“魅力”二字相隔十万八千里。

  《新唐书》和《旧唐书》里对他的评价是“薄行无检幅”,说他是一个“潦倒失意,有才无行之文士”,而他写的词不过是“侧辞艳曲”。

  是的,历史上真的很少有如此著名的文人,被骂得像温庭筠这么惨,并且惨得这么全面。

  


  在温庭筠生活的短短半个多世纪里,他经历了七个皇帝,这七个皇帝中有三个都死于宦官之手。

  皇帝、宦官、妃嫔、太子、大臣、节度使、边塞少数民族纷纷登场,一台大戏令人惊心动魄。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扣人心弦的一幕发生了——

  唐文宗暗中发动剿灭宦官的行动,结果事情败露,反而被宦官挟制起来,史称“甘露之变”。

  他想铲除的那个宦官头子仇士良,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猖狂到杀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文宗的妃子杨贤妃在宦官授意下,给文宗吹枕头风,说太子天 天“唱卡拉OK” ,不务正业。文宗迫不得已废掉了太子李永。之后, 太子莫名其妙死去,死后被封谥号:庄恪(kè)太子。

  一个皇帝,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保不住,儿子死了,他只能迁怒于那些无辜的下人,这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无奈!

  开成五年(840)正月初四,文宗病死在大明宫太和殿,年仅三十二岁。

  在那个年代,当皇帝真是高危职业。

  


  那么,温庭筠又是怎么登上这个舞台的呢?

  温庭筠十八岁从家乡苏州来到长安,二十四岁时和年龄相仿的庄恪太子成为朋友,当文宗迁怒于那些下人的时候,他正好不在长安,否则他也难逃大难!

  太子死后,没想到温庭筠竟自投罗网,他写下了许多怀念太子的诗篇,其中就有影射“甘露之变”的内容。

  在这样恐怖的形势下,他居然有胆子写这样的诗文,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吗?

  就在此时,文宗驾崩,宫廷又起政变,温庭筠才算躲过一劫。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温庭筠是不是以后要走运了呢?No !他的悲剧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

  温庭筠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才子传》中说他:“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想想吧,一个少年,万把字的文章,他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这要让多少人羡慕得哭晕在更衣室呀!

  温庭筠有个非常好听的字,叫“飞卿”,可是大家都喊他“温八叉”。别误会,这可不是“母夜叉”的“叉”,而是叉手的“叉”,温庭筠习惯在思考的时候把双手交叉在一起。

  唐代以赋取士,每赋八韵。温庭筠双手交叉八次,好了,一篇四五百字的赋就写完了。这速度,堪比曹植七步作诗。

  多么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聪敏!

  


  温庭筠还有个特殊的本事。如果你给他拿一根小姑娘头发上的皮筋儿,他能给你弹出一个调调。如果你给他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他能给你吹出一曲美妙的音乐。“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你说厉不厉害?

  这还不算,除了诗、词、赋、音乐之外,他还写过小说,连茶叶方面的专著他竟然也写过!

  先天长得丑,后天才华补!

  所以,温庭筠少年时在家乡参加考试名列前茅,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意外,于是他准备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他先来到扬州。扬州的娱乐业在全国首屈一指,温庭筠简直看花了眼。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克星,他的表兄姚勖(xù)。姚勖为了奖励他,赠给他一些钱,结果温庭筠把钱都花在了烟花柳巷。

  姚勖大怒,拿鞭子打了温庭筠一顿并把他赶走了。

  一个初次离家、才华横溢的少年,在那样一种社会风气中,就算做错事,能有多十恶不赦,非要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他?就这样,温庭筠的坏名声传开来,使得他在京城的科举考试中落第。

  


  其实,温庭筠刚到长安,就受到了一群仰慕他的粉丝的追捧,甚至还有一个渤海国王子殷勤地向他请教诗词的写法。

  温庭筠在渤海王子回国的时候为他写下的诗句,现在读来,仍然能感受到作为一个唐朝诗人的底气: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不过,晚唐时代不比盛唐,国力的衰弱,使得“时代的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一个开放的大气磅礴的时代已经过去,时势衰颓,留给文人书写的,也只剩下了爱情。

  此时,“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民间渐渐繁盛,写词要求“依声填词”。温庭筠不知道,他杰出的音乐才能和超凡脱俗的才华就是为这个时代而生,他即将成为一代宗师!

  然而,他还需要继续遭受磨难。

  “北漂”的生活不容易,温庭筠一边等着下次考试的机会,一边找工作,同时给歌女填词作曲赚些生活费。

  “爱情”这种题材是最受欢迎的。温庭筠用女子的口吻、女子的心情来写离别、写相思、写爱慕、写闺怨,一夜之间成了长安城的红人,大街小巷都在传唱他写的词。

  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tóu)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这是一位深情而又聪明的少妇,她的丈夫要出远门,她想说的其实就是三个字:早点回。

  可是,她用了大量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难舍难分、柔情蜜意。

  “井底点灯深烛伊”,为什么要在井底点灯呢?因为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深烛”,就是“深嘱”呀!

  “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既暗示了丈夫即将远行,同时这也是一种掷骰子的游戏,而“围棋”就是“违期”的谐音。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他们玩游戏时用的骰子,刻在上面的颗颗红点,就好比红豆一般,代表了深入骨髓的思念。

  所以,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今日与君共游戏,只掷骰子不下棋。

  我想深深嘱咐你,切记早归莫违期。

  细看手中玲珑骨,颗颗红豆是何意?

  声声呼唤郎啊郎,妾心相思记心里。

  可是,这样直白的语言,哪里能表现出少妇的情意缠绵、细腻曲折的心思呢?

  此后,“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成为当时最火的流行歌曲,长安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在唱这首词,而用骰子做的各种项链、手链等饰品也立刻风靡京都。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个贵妇,她白天对着“玉炉香”发呆,晚上望着“红烛泪”难眠。听着外面单调的雨打梧桐叶的声音,一叶叶,一声声,令她更加辗转反侧、愁肠百结。

  温庭筠用他的笔抒写女子的情思,无论是唱着他的词的歌伎,还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宫廷里的贵妇,都被他凄婉的文字、忧伤的曲调打动,在这些女子的心里,她们的心事,她们的落寞和哀伤,只有他最懂。

  温庭筠,是长安所有女子心中的男闺密。

  温庭筠的远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温庭筠要振兴自己的家族,就必须走科举这条路。

  可是,他一出生,“牛李党争”就开始了,牛僧孺和李德裕争了四十年,影响了太多文人的命运。

  和温庭筠并称“温李”的李商隐,与世无争,根本不想选择站在哪一边,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声名狼藉。

  温庭筠和李商隐不一样,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让他选择,他一定要站到李德裕这一边。因为他曾经见识过李德裕的风采,深深地为李德裕的气度和政治才能所折服。

  然而,他想多了,他压根儿就没有资格站队。机会来了!开成四年(839),温庭筠二十八岁,他在京兆府考试中名列第二!

  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让那些说他丑的人都来见识一下什么叫作“魅力”吧!

  可是,接下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一件事发生了:在礼部任命官员的考试中,他竟然弃考了!难道温庭筠脑子进水了吗?

  温庭筠自己对“等第罢举”这件事讳莫如深,只说是生病。据推测,应该是受庄恪太子事件的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呀!

  从那以后,那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霸开始放纵自己。他 和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hào)天天混在一起,这个人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私底下买官卖官,被人称作“白衣宰相”。

  温庭筠呢?反正坏名声已经落下了,就不在乎让这个名声更坏。但是,他从心底看不起令狐滈,甚至连他爹令狐绹他也看不起。

  


  唐宣宗非常喜欢《菩萨蛮》,令狐绹为了讨皇帝开心,就让温庭筠帮他写,宣宗看了那些词大喜,赞叹不已。

  令狐绹于是让温庭筠帮他写了十四首《菩萨蛮》,并且嘱咐他说,一定不要说出来这些词是他写的。

  如果温庭筠答应,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

  一个“牛党”的领袖伸来了橄榄枝,干吗还要在乎“原创”的版权问题呢?令狐绹能给他带来的好处,不知道比他的稿费,要多出多少倍!

  可是,温庭筠竟然把这件事说出去了!多么幼稚的文人的傲娇和自负呀!

  然而,这世间的得与失谁又能说得清楚?

  十四首《菩萨蛮》,让一个文人的政治生命被终结了,而一个划时代的“花间词祖”即将诞生。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那些等着被人爱的女子,和他这个等着被人赏识的文人是多么相似啊!

  为什么,温庭筠词里的离别总是那样残忍,不是夏天,不是秋天,更不是冬天,偏偏是在那样美丽的春天呢?

  因为他非常清楚,为了一个根本就很虚无的政治理想,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他亲手把未来埋葬了。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离开了长安,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不已也伤心不已的城市。

  他漂泊的脚步来到过边塞,来到过江淮,也来到过吴越,他的梦里时时会出现家乡苏州的美景,那些荷花,那些莲藕,还有,那些划着小船的江南女子。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千万恨,千万恨,可是走到天涯海角又能怎样?只有让心事像眼前这被风吹起的粼粼波纹,摇落所有的惆怅,在暮色中随风散去吧!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词中的女子含情脉脉,她的心上人犹如悠悠江水,一去不复返,她禁不住肝肠寸断。

  殊不知,写词的那个人,想到自己每日奔波流浪,连个给他提供工作机会的人都找不到,也是寸断肝肠啊!大中二年至九年(848—855 年) ,也就是温庭筠三十六岁至四十四岁这八年间,温庭筠赌气地回到长安,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不断地扰乱考场。

  八年!这个男人真是疯了!

  是啊,他是疯了,为什么科举考试不是凭着真才实学,而是靠着那些权贵的推荐?为什么他在考场上帮别人答卷,别人都考中,偏偏他没有考中?

  为什么做什么事都要“拼爹”?普通老百姓考个试都这么难吗?

  他义务当“枪手”出了名,最多的一次居然帮了八个人,因此获得外号“救数人”。

  闹得最凶的一次,是一个官员子弟提前搞到了试题,请温庭筠代为作答,然后被录取。这件事惊动了皇帝,主考官被贬官,相关人员都受到了处罚,当年录取的十人也全部作废。

  


  没想到,温庭筠居然时来运转了——他接到一道奇怪的圣旨:他被贬官到随县(今湖北随县)做县尉!

  真是笑话!温庭筠一介布衣,何来贬官之说?也许是因为他的确太有才华,或者皇帝也不想每年科举考试都有人在这里胡闹吧?

  四十五岁的温庭筠百感交集,人生已经过了一大半,他竟然用这种方式获得了官职。

  他早早地起床,背起行囊出发了。残月还挂在半空,空气清冷清冷的,途经商山(陕西商洛市东南)的时候,他听到鸡叫的声音,他还看到,板桥上有着一层薄薄的清霜,上面还有比他起得更早的人留下的足迹。

  他忽然想起江南的家,想起长安的大雁,想起自己这么多年在外漂泊的辛酸,忍不住吟诵出一首诗: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他没有想到,这首诗竟然被那么多人喜爱,就连北宋的欧阳修都为这首诗痴迷不已,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让这位文坛领袖为之着迷到了要去模仿的地步。

  温庭筠是不是可以从此过上他想要的生活了呢?

  没有,他根本没去随县。

  事情是这样的。温庭筠听说徐商到达了襄阳,立刻投奔他 而去。

  徐商是谁?他是山南东道节度使,随县属于他的管辖范围,所以,他把前来投奔的温庭筠留任为巡官也不算抗旨。

  温庭筠很早以前就很仰慕徐商,徐商也非常欣赏温庭筠的才华,温庭筠找到他,可谓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这五年里,温庭筠快乐得像个孩子。

  他经常在工作之余和段成式互相写诗调侃。

  今天你写《嘲飞卿七首》,“曾见当垆一个人,入时装束好腰身”,明天我写《答段柯古见嘲》,“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玩得不亦乐乎。

  温庭筠和段成式、李商隐写的骈文,在晚唐并称“三十六体”,因为他们三个在家族里排行都是十六。李商隐也经常和他有书信往来。

  其间,唯一令温庭筠难过的是,李商隐去世了,年仅四十七岁。后来,徐商调离襄阳,温庭筠在咸通四年(863)冬天又重新回到长安。途经扬州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温庭筠遭遇了人生中的奇耻大辱。

  温庭筠被人给打了,毁了容,还断了牙齿!《旧唐书 • 温庭筠传》记载:

  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又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面折齿,方还扬州诉之。令狐绹捕虞侯治之,极言庭筠狭邪丑迹,乃两释之。自是污行闻于京师。庭筠自至长安,致书公卿间雪冤。属徐商知政事,颇为言之。

  这段话颇有令人怀疑之处。为什么偏偏是令狐绹在扬州的时候发生了这件事?为什么说温庭筠“久不刺谒”,就是令狐绹来扬州那么长时间他不去拜访,到底是谁对谁心存怨恨?温庭筠到扬子院“乞索”,扬子院是管盐铁的部门,明明是到那里寻求入幕,找工作而已,为什么文中两次提到“狭邪”一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才子在政客面前,尊严扫地,体无完肤。

  令狐绹,才是温庭筠一生最大的克星。

  


  温庭筠在长安闲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人生中的贵人徐商举荐他任国子助教,也就是在大学里做讲师。

  然而,他只在这里做了一年,就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这件事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悬崖。咸通七年(866),温庭筠主持考试,参加考试的一千三百余人中,有五百人是官员子弟,八百人是平民子弟。

  温庭筠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推荐,他按照“公平、公正、公开” 的原则,把选拔出来的举人文章全部张贴出来,在当时引起 轰动。

  温庭筠竟然以一己之力,在向唐朝的科举制度宣战!最终的结果是,他被贬为方城县尉,病死在前去赴任的路上,终年五十五岁。

  就这样,温庭筠度过了他潦倒失意的一生。

  他“命”不好,出生在日薄西山的晚唐;他“运”也不好,遭遇到他人生中的两个克星。

  朋友说他“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可他自己偏偏要“经济怀良画,行藏识远图”。

  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没有学会和这个世界妥协,只好把自己藏在音乐里,藏在“词”里, “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

  有人说,温庭筠的词里有很多阻隔的意象,“帘”“幕”“纱窗”“烟”“梦”等多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总有一种落寞。有人说,温庭筠的词过于艳丽,不是“金”,就是“翠”“红”“碧”“黄”。

  他词中最常用的就是“水晶帘” “玻璃枕” “鸳鸯锦” “翠翘” “屏山”“红烛”。他描写的女子经常是“画眉”“弄妆”“匀脸”“倚栏”“卷帘”“流泪”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词“‘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大家也说“温词绮艳”。绮艳吗?是的。因为世界太灰暗,人生太灰暗,那就把一切的美好和灿烂留在词里吧,至少,这是他自己可以做主的天地。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可是,再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个爱她的人始终没有出现,这就是那位美丽女子的命运,这就是空有一身才华的温庭筠的命运。

  温庭筠带着满心的遗憾死去了,可是他不知道,他的朋友、他的学生、他的同事,还有那些歌女,他们都去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也不知道,他唯一的儿子后来当上了官,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出于皇帝对他的补偿心理,他的女儿嫁给了朋友段成式的儿子,

  生活非常幸福。他若地下有知,当心安矣。

  


  他更不知道,在他去世七十四年后,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中国词史上第一个重要流派“花间词派”诞生,从此成为“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成四十韵

唐代 温庭筠

明皇昔御极,神圣垂耿光。沈机发雷电,逸躅陵尧汤。
西覃积石山,北至穷发乡。四凶有獬豸,一臂无螳螂。
婵娟得神艳,郁烈闻国香。紫绦鸣羯鼓,玉管吹霓裳。
禄山未封侯,林甫才为郎。昭融廓日月,妥帖安纪纲。
群生到寿域,百辟趋明堂。四海正夷宴,一尘不飞扬。
天子自犹豫,侍臣宜乐康。轧然阊阖开,赤日生扶桑。
玉砌露盘纡,金壶漏丁当。剑佩相击触,左右随趋跄。
玄珠十二旒,红粉三千行。顾盻生羽翼,叱嗟回雪霜。
神霞凌云阁,春水骊山阳。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
双琼京兆博,七鼓邯郸娼。毰毸碧鸡斗,茏葱翠雉场。
仗官绣蔽膝,宝马金镂锡。椒涂隔鹦鹉,柘弹惊鸳鸯。
猗欤华国臣,鬓发俱苍苍。锡宴得幽致,车从真炜煌。
画鹢照鱼鳖,鸣驺乱甃鶬.飐滟荡碧波,炫煌迷横塘。
萦盈舞回雪,宛转歌绕梁。艳带画银络,宝梳金钿筐。
沈冥类汉相,醉倒疑楚狂。一旦紫微东,胡星森耀芒。
凭陵逐鲸鲵,唐突驱犬羊。纵火三月赤,战尘千里黄。
殽函与府寺,从此俱荒凉。兹地乃蔓草,故基摧坏墙。
枯池接断岸,唧唧啼寒螀。败荷塌作泥,死竹森如枪。
游人问老吏,相对聊感伤。岂必见麋鹿,然后堪回肠。
幸今遇太平,令节称羽觞。谁知曲江曲,岁岁栖鸾凰。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唐代 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赠越僧岳云二首

唐代 温庭筠

世机消已尽,巾屦亦飘然。一室故山月,满瓶秋涧泉。
禅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
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
僧居随处好,人事出门多。不及新春雁,年年镜水波。

遐方怨·凭绣槛

唐代 温庭筠

凭绣槛,解罗帷。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反生桃花发因题

唐代 温庭筠

疾眼逢春四壁空,夜来山雪破东风。未知王母千年熟,
且共刘郎一笑同。已落又开横晚翠,似无如有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宵照露丛。

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

唐代 温庭筠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