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彪悍的人生,无需高考证明

温庭筠:彪悍的人生,无需高考证明



  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公元855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九年三月,一年一度的进士科全国统一高考拉开了帷幕。

  天下举子汇聚长安。开考前,一位中年考生的出现,引起了监考人员的注意。

  不是因为年龄大,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满头白发的考生随处可见。

  也不是因为长得丑,毕竟不是选秀。

  主要是因为,这位考生大家太熟悉了,这几十年来,年年应考,年年落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江湖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科举钉子户:温庭筠。

  技惊天下

  “把这个人的座位给我调换一下。”

  发卷前,主考官专门安排,把温庭筠的座位换到自己眼皮底下。

  我倒要看看,你这次怎么作弊!

  这些年来,温庭筠频繁参加科举考试,坊间传言,这个老家伙考试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专门充当枪手,替别人答题作弊。

  前几年,大唐曾发生过一起高考作文泄题案,当年的考生成绩被宣布作废,朝廷处理了一大批相关人员,轰动一时。

  而那次高考的满分作文,据说就是温庭筠代写的。因为缺乏证据,当时没有追究温庭筠的责任,这次说啥也得盯紧了,敢有一点儿小动作,立即拿下,老账新账一块儿算。

  被考官当做重点监控对象,温庭筠很生气,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只得匆匆答完自己的试卷,提前交卷离场。

  


  主考官洋洋得意:傻眼了吧,再高明的作弊手段也逃不过我的火眼金睛。

  没想到,第二天,一条可怕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考试的时候,温庭筠居然给八个考生传了答案。

  当天晚上,温庭筠还发了一条朋友圈:盯得太紧,我已尽力,没照顾到的兄弟们,对不住了。

  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调监控反复回放,就是查不出问题出在哪儿。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难道失传已久的武林绝技“传音入密”又重现江湖了吗?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新唐书·温庭筠传》记录了这次作弊事件的始末:

  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贪欢误事

  既然这么有本事,为啥自己每次考试都落榜?为啥不好好求取功名,偏要替别人当枪手?

  别提了,说起来都是泪。

  温庭筠本是名门之后,祖上温彦博曾在唐初做过宰相。作为官宦后代,温庭筠自幼饱读诗书,才思敏捷,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参加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温庭筠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无敌。《北梦琐言》中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就是说每次参加考试,这货把手往袖子里一叉,闭着眼睛打好腹稿,然后提笔蘸墨,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每叉一次手,就写成一篇赋,叉八次,八篇不同韵律的小作文完成,交卷,走人。江湖人称“温八叉”。

  在诗词创作上,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个人公众号“温柔似水”拥粉无数,随便一首诗都是爆款,发出去就是10万+。

  


  既然这么牛逼,咋连个二本都没考上?

  吃亏就吃亏在他的行为处事上。

  温庭筠平素放浪酒色,恃才自傲,尤其喜欢讥讽权贵,从来不把领导放眼里,不知道无意间得罪了多少人。

  唐文宗开成四年,27岁的温庭筠第一次进京赴考。

  当时的温庭筠已是网络大V,诗词文才名满天下,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争相与之结交。温庭筠素来“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进京后,别的考生都抓紧最后时间埋头复习功课,温庭筠则终日与京城官二代纨绔子弟混在一起,纵酒放浪,嫖妓赌博,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这其中,包括当朝宰相的儿子令狐滈。

  高考在即,如此放纵,自然是胸有成竹,初试成绩揭晓,温庭筠名列第二。

  功名富贵就在眼前,谁也没料到,最后礼部复试那一天,温庭筠居然弃考了。

  什么情况?

  别人问起来,温庭筠支支吾吾死活不肯说。实在说不出口,考试前一天晚上,在怡红院喝多了,夜宿青楼,第二天早上没爬起来。

  许多人为他感到惋惜,温庭筠却满不在乎,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大不了明年再考一次呗。

  到底还是年轻啊,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机会只有一次,命运的大门已经关闭,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就不再。

  更糟糕的是,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顺便用门夹了一下你的头。

  悔读南华

  当朝宰相令狐綯爱惜温庭筠之才,说你也别回老家了,就留在我府内,跟我儿子一起复读,准备明年再考吧。

  就这样,温庭筠留在了宰相府。

  别的考生都快羡慕死了,还没录取就跟领导走这么近,还住在人家里,对一般人来说,这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成功的大门啊。

  温庭筠可不是一般人,他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有一次,唐宣宗在宫里搞晚会,需要为《菩萨蛮》乐曲填词,令狐绹为了讨好皇帝,就让温庭筠写了一首,然后拿去进献给宣宗皇帝,谎称是自己的作品。

  事前再三告诫温庭筠,千万不要泄露给别人。

  皇帝拿到诗词后很是喜欢,交给演员排练,当天晚会的压轴曲目,就是这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表演赢得满堂喝彩,满朝文武和唐宣宗一起,都夸赞宰相诗词功底深厚,文采斐然。令狐绹谦虚地说:“过奖过奖,信手涂鸦之作,让领导和同志们见笑了。”

  君臣皆大欢喜,挺好的一件事儿对不对,温庭筠听说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得意,到处跟别人说:“晚会上那首《菩萨蛮》并不是令狐宰相的原创,你们知道吗,真正的作者是我,是我,是我温庭筠!”

  还发朋友圈炫耀,弄得天下尽人皆知,把令狐绹给气的呀,说你是不是脑袋被门夹过呀,这不是成心办我难看嘛。

  


  还有一次,唐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请教令狐绹,令狐绹回家就问温庭筠,温庭筠马上对以“玉条脱”。

  令狐绹没听懂,说什么脱?啥意思?出自什么典籍?温庭筠回答说,出自《南华经》第二篇。

  第二天,令狐绹把词跟宣宗皇帝一说,皇上说绝妙啊,宰相果然学识过人。

  如果到此为止,又是挺好的一件事儿对不对,温庭筠非要再补上两句:“《南华经》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大人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古书啊。”

  堂堂一国宰相,居然被晚辈后生教训,老子供你吃供你喝,你特么还这样羞辱我,令狐绹面色一沉,拂袖而去。

  由此,令狐绹认定此子情商过低,完全不通人情世故,纵有才学也是枉然,这种人即便从政,也是个沙雕,宫斗戏里基本上第二集就得让人给弄死。

  所以,在之后的每一次科举考试中,不论温庭筠成绩如何,令狐绹都从中作梗,坚决不予录取。

  那段时间,温庭筠离开了宰相府,一直在长安复读备考,连续多年,屡试不第。心里怎么也想不通,后来在别人的点拨下,才算明白了事情的起因,一声叹息,作诗感慨:

  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活该!领导面前就显你能,你咋不上天呢?!

  声色犬马

  梦想一旦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堕落。

  原本就生活放荡的温庭筠此后更加沉溺于酒色,终日混迹于青楼妓馆,所写的诗词也大多是一些花间月下、闺情绮怨的淫词艳曲。所谓“花间词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科举考试还是每年参加,但已不再对录取抱有任何希望,纯粹是赌气。

  而且,为了维持生计,温庭筠开始“以文为货,搅扰科场”,替考代笔传纸条,各种作弊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以至恶名远扬,人称“江湖第一枪手”。

  这样下去,一个天才不就毁了吗?

  温庭筠有个表哥叫姚勖,是唐名相姚崇的五世孙,当时在湖州任刺史,不忍心看他这样沉沦下去,就鼓励他,说兄弟你要振作起来鸭,要努力上进鸭,要鼓起生活的勇气鸭,要扬起理想的风帆鸭。

  温庭筠说拉倒吧,我跟你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要啥有啥,前途无量,我一介书生,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哪有心思整那些没用的。

  姚勖当即慷慨解囊,资助了温庭筠一大笔钱,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认真读书,全身心投身文学创作。

  温庭筠果然没有辜负表哥的一番好意,拿到钱之后,一头扎进青楼妓院,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不出半个月,就把钱挥霍一空。

  


  把姚勖给气的呀,恨铁不成钢,亲自带人把温庭筠从妓院拉了出来,当街一顿胖揍,然后把他赶出了湖州。

  此事在《新唐书.玉泉子》中有记载:

  温庭筠有词赋名,初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

  温庭筠受到这番羞辱,也觉得丢人,回家跟姐姐哭诉,温姐是个暴脾气,一听就不干了,敢欺负我兄弟,不想混了!立刻杀到姚勖府上,大闹一场。

  不就是嫖个娼嘛,人之常情,年轻人谁没去过妓院?你竟然当众殴打他,他好歹也是个读书人,你让他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找不到女朋友你负责啊?找不着工作你养他啊?

  拉着姚勖的袖子死活不松手,鸡飞狗跳,又哭又闹。

  姚勖前科进士出身,书香门第,温文尔雅,哪见过这等泼妇,加上年纪大了心脏不太好,被这么一折腾,连吓带气,没几天,竟一命呜呼,死后葬于东都洛阳。

  有史料记述了这段让人嘀笑皆非的往事:

  温氏执勖袖大哭,勖殊惊异,且持袖牢固,不可脱,不知所为。移时,温氏方曰:“我弟年少宴游,人之常情,奈何笞之?迄今无有成遂,得不由汝致之?”复大哭,久之方得解。勖归愤讶,竟因此得疾而卒。

  好心没好报,摊上这样的亲戚,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公元2008年11月,在洛阳万安山脚下的伊川县彭婆镇许家营村,姚勖墓志被考古人员发现,目前存放于洛阳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内。

  梨花海棠

  为什么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流连于青楼?

  我分析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封建社会腐朽落后价值观作祟的结果,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缺少先进文化作统领,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没有从思想上认识上严格要求自己,自甘堕落所至。

  第二,不可否认,青楼娼妓不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广大知识分子重要的创作源泉和创作动力,唐诗宋词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名篇佳句都取材于青楼,诞生于妓院。(详见《最销魂,烟花柳巷青楼》)。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风月场里的姑娘从不歧视任何人,不要求你有房有车,也不要求在房产证上署名,每次只要几百块钱,就能让你享受最优质的服务。如果你再给姑娘们写个诗填个词啥的,那在妓院可受欢迎了呢。

  比如温庭筠,长得其丑无比,属于照片贴门上就能辟邪那种,人送外号:温钟馗。要长相没长相,要事业没事业,就会写几首小黄诗,这样的大龄屌丝,在外面的话,谁家姑娘会喜欢?

  只有在青楼,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温庭筠唯一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发生在妓院。

  不是跟某个妓女,而是跟一个叫鱼幼薇的小女孩。小鱼出身贫寒,自幼丧父,跟母亲一起在妓院负责洗衣做饭。温庭筠认识她的时候,她才11岁。

  鱼幼薇不但长得眉清目秀,颇有姿色,而且爱好文学,知道青楼里小姐姐们唱的那些好听的小曲儿,许多都出自这个大胡子叔叔之手,所以,对温庭筠十分仰慕。

  温庭筠也喜欢小姑娘的聪明伶俐,乖巧可爱,一来二去,便收为弟子,二人以师徒相称,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转眼鱼幼薇到了14岁,情窦初开,小萝莉爱上了怪蜀黍,主动示爱,一首《冬夜寄温飞卿》,摆在了温庭筠的案前: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

  


  这分明就是一封情书啊!温庭筠看罢,当即陷入痛苦的矛盾纠结之中。

  温庭筠已年过半百,虽说当时嫁娶并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有大唐科学院82岁杨教授娶28岁女学生的先例,号称“一枝梨花压海棠”,还传为一段佳话,但温庭筠总觉得师生之间发生这种事儿有点儿不地道,非君子所为。

  在这里必须表扬一下我们温老师,坚守流氓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抵制住了诱惑,不但拒绝了未成年少女的一时冲动,还主动把她介绍给自己好友的儿子李亿为妾,充分体现了长者风范和一个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可惜鱼幼薇嫁到李家后,李艺的大老婆百般刁难,一天好日子也没过上,最后竟被赶出了家门。

  此时,温庭筠早已离开长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音讯皆无。

  在联系不到老师的情况下,万般无奈,鱼幼薇在一座道观出家,道号:玄机。

  之前我就说过:梦想一旦破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边无际的堕落。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这首《赠邻女》,就是鱼玄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坠入深渊的标志。

  空虚寂寞的她,在咸宜观中收了几个女弟子,然后在门上贴出一张告示:“鱼玄机诗文候教”。

  名为研讨诗文,但又特别注明:“然蕙兰弱质,不能自持,复为豪侠所调,乃从游处焉。”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横吹曲辞。雍台歌

唐代 温庭筠

太子池南楼百尺,八窗新树疏帘隔。黄金铺首画钩陈,
羽葆亭童拂交戟。盘纡阑楯临高台,帐殿临流鸾扇开。
早雁声鸣细波起,映花卤簿龙飞回。

晓仙谣

唐代 温庭筠

玉妃唤月归海宫,月色澹白涵春空。银河欲转星靥靥,
碧浪叠山埋早红。宫花有露如新泪,小苑丛丛入寒翠。
绮阁空传唱漏声,网轩未辨凌云字。遥遥珠帐连湘烟,
鹤扇如霜金骨仙。碧箫曲尽彩霞动,下视九州皆悄然。
秦王女骑红尾凤,半空回首晨鸡弄。雾盖狂尘亿兆家,
世人犹作牵情梦。

湘宫人歌

唐代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楚宫人,芳花玉刻鳞。娟娟照棋烛,不语两含嚬。

二月十五日樱桃盛开自所居蹑履吟玩竞名王泽章洋才

唐代 温庭筠

晓觉笼烟重,春深染雪轻。静应留得蝶,繁欲不胜莺。
影乱晨飙急,香多夜雨晴。似将千万恨,西北为卿卿。

奉天西佛寺

唐代 温庭筠

忆昔狂童犯顺年,玉虬闲暇出甘泉。宗臣欲舞千钧剑,
追出犹观七宝鞭。星背紫垣终扫地,日归黄道却当天。
至今南顿诸耆旧,犹指榛芜作弄田。

相和歌辞。阳春曲

唐代 温庭筠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凝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