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image


  唐朝大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们耳熟能详。因为写的是商山,商洛人更是津津乐道,老幼皆知。但鸡声传出的茅店在哪里?板桥在哪里?绝大多数人是不知所以的。由于历史久远板桥不可寻,但当年板桥所在地的地名已叫板桥了,就是现在的板桥镇,这是历史的传承。一个偶然的机遇,我们找到了茅店的所在地,并对其进行了现场勘察和实地走访调查,其历史遗迹和温庭筠描写的诗意高度吻合。

  商州城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名曰草庙沟。沟里有条常流不息的小河,自黄沙岭发源,流经黄沙岭村、田院村、傅村、杨台村及沟口的窑头村流入州河,全长约十二华里,窑头村以下称黄沙河,以上至黄沙岭称草庙沟河。过去沿河向北,一条便道穿沟而上,翻越黄沙岭,跨越石鸠河、水道河,直通板桥镇及洛南县等地。古时,这里就是商州通往北方各地唯一简捷的重要通道。

  

image


  《商州志》中记载,“商州黄沙岭在州北二十里,石径蜿蜒,为入都通衢。岭上有马跑泉,水涌不竭,行旅便之。”就是说,黄沙岭上有山石路径,曲折伸长,是进入京都的通行大路。还有常年不竭的马跑泉,给行人喝水解渴带来方便。马跑泉民间称“马刨泉”,距岭上约一里,在古路西二米的坡塬上,泉面约一平方米,上盖有一小庙,下有一泉眼往出涌水。对面古路东畔有一大石,上刻“马刨泉”三字。据当地老年人相传,东汉刘秀逃亡路过此地时,人马都很干渴,马蹄刨开此泉饮水解渴,因而得名。此泉至今尚在,雨季仍有泉水。说明,这条古路在东汉时期就很有名。黄沙岭山脚下,现在的草庙沟水库上面人称乱石窖的河道里,曾有宽约一米、用大青石铺过的古路。水库下面约六十几米的傅村七组村民吕生林、田巴槽家涧下坡塬上和二组牛汉民家涧下的坡塬上,均有大青石或卵石铺成的宽1.5米左右的古路遗迹。使人想起“文革”前,老西街的街道也是卵石铺就,县城街道才是这样,说明这条古道在当时就已很上档次了。尤其是牛汉民家涧下坡塬上的古路更为突出。在这里,草庙沟河道因受坡塬阻挡,顺势靠向东畔山坡边,绕坡塬半周后才折向南去。因此,穿河道而上的古路便从坡塬上直通而过。这段古路长达三百余米。古路西畔坡涧上有一间“五道神庙”,距州城五里,也称五里庙。据附近耄耋老人傅春芳说,庙以前曾是土墙草庙,草庙沟也因此得名。后于清朝道光年间,附近村民牛生俭、牛生勤等人捐资改建为木帽瓦顶(庙前原石碑上有记载)。庙南边涧下是一条小山沟口,沟边小路可通至戴云山附近村落。沟南距五道庙约十米处有一座较大的三间瓦房店铺,铺板门面,内有通间大炕,供人留宿,据传古时为茅草房。此店铺房无人知道是何时建造,只知道解放前和解放初村民牛东海曾在此屋开店、卖豆腐、卖凉粉,之后移住别地。此店房也因破旧失修于五十年代初倒毁。庙北约两米处立有一座石碑,碑楼由大青砖雕砌而成,高约1.5米,宽约1.2米,十分典雅精致。八旬老人牛汉民说,石碑离他家不足二十米,他记得清清楚楚,石碑上刻有《茅店古路》四个楷书大字,常引得过路人驻足观看。因这里处于三岔路口,有庙、有店、路旁有几块大石头,也有数棵香椿树、柿子树、核桃树遮荫,于是便成为古路上过往官差、邮差、商客、游人及进城上集的乡民们歇脚、纳凉、打点、留宿的必选之地。可以肯定的说,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就是指此地这座简陋的店铺,这一佳句就是由此地此景而生。因而,后人便在这里立下“茅店古路”石碑以示铭记。

  

image


  十分庆幸的是这座石碑还在,三分之二在地上,三分之一被土石掩埋。我们去现场拍照、勘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字迹大部风化,“茅”字还有三分之二清晰可见,土以下三分之一我们刨开后发现已风化,无字迹可寻。

  道路的贯通,方便了北方乡民进城上集,方便了城乡物资交流,也带动了当地人文、宗教文化活动。居住在涧上和坡上的牛姓村民习惯称他们的住地是店后,称涧下古路是“店门(念mán,方言,店门前的意思)”。古庙、茅店、门洞建筑以及马刨泉、古石刻等遗迹,历史地再现了温庭筠笔下的诗情画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在国內革命战争时期,这条古路也留下了红军的足迹。1935年七八月,徐海东、吴焕先同志率红二十五军部队由古路北上延安时,曾在此歇息、逗留。“茅店古路”石碑旁的坡地里,曾埋葬着一名牺牲了的红军伤病员;在红军的宣传号召下,傅村贫苦农民吕水娃、刘炳、杨某某、全某某和在傅村放牛的刘家沟吴铁娃等五人参加红军闹革命去了,除吕水娃和刘炳之外,其余三人至今杳无音讯。一九五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给吕水娃、刘炳等人家属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现收藏在村民吕治华家中。红军的动人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1959年初,草庙沟水库在黄沙岭脚下傅村七组河段修建落成。1972年下半年,商板公路沿草庙沟翻黄沙岭修成,后成为省道商洛专线。茅店古路沿途遗迹所剩无几。唯独那座被拆掉碑楼的“茅店古路”石碑还在原地裸露着,守望着……

  这块石碑,曾目睹了茅店古路的兴衰,见证了草庙沟及商州城历史的变迁。它的存在,填补了商州乃至商洛文明史册的重要一笔。因而,很值得复修和保护。

  愿“茅店古路”这块石碑尽快得到抢救、修复,继续诉说过往的历史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

唐代 温庭筠

簟翻凉气集,溪上润残棋。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
寂寥闲望久,飘洒独归迟。无限松江恨,烦君解钓丝。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唐代 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题城南杜邠公林亭(时公镇淮南自西蜀移节)

唐代 温庭筠

卓氏垆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分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相和歌辞。阳春曲

唐代 温庭筠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凝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鄠杜郊居

唐代 温庭筠

槿篱芳援近樵家,垄麦青青一径斜。
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

题友人池亭(一作偶题林亭)

唐代 温庭筠

月榭风亭绕曲池,粉垣回互瓦参差。侵帘垣白摇翻影,
落镜愁红写倒枝。鸂鶒刷毛花荡漾,鹭鸶拳足雪离披。
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45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