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温庭筠“何当重相见”“重”字之读音
诗人李子问:温庭筠《送人东游》之“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重”字处仄声处,而中华书局某书注为平声。予因几句话说不清,而以杜甫诗为例,为文略一谈。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之颔联“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叹后会无期,往事难再,允为名句。对于“重”字,仇兆鳌注云:“义从平声,读从去声。”这种注法,在《杜诗详注》中还有一些,如《有叹》诗之尾联“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重”字下注曰:“义从平声,读协去声。”《王竟携酒高亦同过》之“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与《寒雨朝行视园树》之“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重”下皆注曰:“义从平声,读用去声。”仇氏如此注,是认为句中之“重”字,应取平声之义,而平声却不合律,于是要读者取平声字之义而读作去声。
以仇氏之注,老杜诗中之“重’字于平仄不合,也就用了,所以只好读时采取读为他音之法以补救。此“读用去声”,亦有人以之为作诗之一法,故今世屡有诗人诗中有不合律之字时便采用此法,在该字下注明“读作某声”。
仇兆鳌之注未当,以下试为说之。
重,《说文》作平声,所以段玉裁注曰:“古只平声,无去声。”后来有平、上、去三读,见《广韵》、《集韵》等,《佩文韵府》分属二冬、二肿、二宋。《广韵》:去声,柱用切,“更为也。”《集韵》:去声,储用切,“再也。”可知古时“重”字取“重又”、“再也”之义时,本有去声之读音。杜甫“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等句之“重”字,义为“再也”,读即该义之去声,并未义与读音不符。此外,这种情况,唐人诗中多见之,如李白“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张祜“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题于越亭》)、贾岛“僻寺多高树,凉天忆重游”(《寄无可上人》)、罗隐“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忆夏口》)及无名氏“苕水思曾泛,矶山忆重经”等句,重,均读去声。
是仇兆鳌未注意到去声“重”字“再也”之义,而以为老杜诗中义与读音不符,因而有“读用去声”之类注。今知此类注可不必。若要注,当只注“去声”即可。又,杜诗《彭衙行》“张灯启重门”之“重”字,仇注“平声”。《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天高难重陈”之“重”字,未注。实则此两处“重”字,皆应读去声。
于此可知,温庭筠“何当重相见”之“重”字,与老杜“几时杯重把” 之“重”字同,读去声,中华书局该书之注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