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雄浑壮美边塞诗的开山鼻祖

王昌龄——雄浑壮美边塞诗的开山鼻祖

  阵营相连,觥筹交错,欲饮琵琶马上催;鼓角争鸣,血火绽放,黄沙百战穿金甲。悠悠边关,风雪弥漫,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盛唐的历史天空,边塞诗独占鳌头,其雄浑大气,志存高远的苍凉意境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高适、岑参、王维、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皆是影响极大的边塞诗人。

  

image


  王昌龄(公元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武周天圣元年(公元698年),王昌龄在太原出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23岁的王昌龄离开家乡,赴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公元723年),客居河东并州、潞州。盛唐时期,王昌龄着憧憬未来,忠贞不渝地歌颂盛世,胸腔里充满了对唐王朝无限景仰,因其文采出众,嫉恶如仇,又敢于仗义执言,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火热的青年时代,在仕途上一无所成,让王昌龄倍感心寒,只能以学道当作危慰藉,理想抱负眼看沦为泡影,他才如梦初醒。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投笔从戎,从此踏上出塞之路,他西行河陇,出玉门关,走向风雪弥漫的边关,就此建功边疆,书写边塞,其著名的边塞诗,都作于此时。

  

image


  雪,大雪,纷纷扬扬,苍苍茫茫;风,狂风,肆意张扬,凛冽如刀。王昌龄一路行走,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凄楚,越走越震惊。出塞之前,王昌龄只感人生难得意,宏图无大展,但觉得盛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红日炽烈,明月高悬,满满的诗情画意,但西行万里,一路的所见所闻,令他异常震惊,万万想不到在盛唐繁华的世界里,边远之地的戍边将士竟然是如此的艰苦,真是应了那句时下流行的话:“不要以为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戍守边关的健儿告别父母,远离妻儿,踏上西行之路,远在万里之外,“春风不度玉门关”,达官权贵们歌舞升平的好日子,是因为有边关将士艰辛的付出。他们历经艰辛,耐住寂寞,殚精竭虑守护着大唐的万里江山。

  若说张骞西行“凿空”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回了真经,开创了法相宗,那么,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西行也是有负有使命的!他要让世人知道边塞的苦寒,边地的寂寥,变关将士的艰辛。没有他,就没有恢弘的边塞气象,没有他,就没有人知晓艰苦的边地生活;没有他,就没有流传万古的边塞诗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天要借助王昌龄的圣手妙笔,张扬大唐的绝代风华,镌刻下专属于赫赫盛唐的热血豪情!

  王昌龄坐在篝火前,将士们拥簇着他,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述长安的风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远离故土,有幸遇到满腹经纶的故人光临塞外,戍边将士们犹如见到自己亲人一般,红红的火光映红了将士们难得的笑脸,他们虽然脸颊褐红,两手粗糙,头发蓬乱,衣衫褴褛,在火光和月色的照耀下,铠甲发出冷冷的光。

  

image


  王昌龄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此时此刻,他热泪盈眶,一股豪情顿时涌上心头,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边关热血男儿的戍边壮志。正待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天际,发出幽冷的光芒。这轮明月,见证过李广、卫青横扫大漠;见证过霍去病封狼居胥;见证过张骞出使西域;见证过班超建功边疆,它见证过太多太多,多的无以计数。

  回首远望,雄伟的边城屹立在寒风之中,雄伟在长安的三千里繁华之外,似乎看到穿越千古的英杰跃马扬鞭,驰骋疆场。眼前的唐军都是血性男儿。你看,在清冷的月光下,在浩瀚的大漠中,篝火正旺,士气十足;旌旗猎猎,剑戟如林;红缨如潮,呼声震天,真乃保家卫国之雄师也!于是,一首旷世诗作吟咏而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边塞诗,千古七绝压卷之作。以至于流传千秋,依旧不老。每当外族入侵,国事垂危之际,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王昌龄这首《出塞》,每每诵读,心中总会激情荡漾,燃起不尽豪情壮士,说不完忠勇果敢,好想立即策马扬鞭,奔赴前线,履行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image


  遥想当年,唐朝大将哥舒翰率领军士在青海湖附近筑城驻防,置神威军戍守边疆。刹那间,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连绵不断的祁连雪山一片黯淡。汉代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虽然远隔千里,但仍然可以遥遥相望,如此广阔的疆域都在大唐统辖之下,怎能不让人兴奋,怎能不使人激动。戍边将士个个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减,不打败西域楼兰国(鄯善,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誓不返回家乡。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风雪漫漫,遥遥万里,艰苦跋涉,王昌龄厚积薄发,才情喷薄,以浩瀚大漠为纸,以刀枪剑戟为笔,一挥而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这首著名边塞诗中,王昌龄明确地提到了两个地名,“青海湖”与“玉门关”,唐代雄踞西北有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联系,保障河西走廊的通畅,“青海湖”一带是吐蕃与唐军对峙和作战的地域;而“玉门关”外则是虎视眈眈的突厥势力范围。该诗点出了“青海湖”是抗击吐蕃的前沿阵地,“玉门关”是防御突厥的重要“孤城”。“青海湖”与“玉门关”相距千里之遥,一个处于青藏高原,一个位于丝路河西走廊西端要冲,为何能扯到一首诗中,缘于诗人意向高远,想象丰富,浮想联翩。但细致思量,就会觉得两者之间肯定有着某种惊人的纽带联系。是著名的“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相通,让“青海湖”与“玉门关”有了联系。

  

image


  王昌龄作为大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七首《从军行》脍炙人口,激越雄壮,一经出世,将士们争相诵读,歌女们尽情传唱。只因这首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心声。有将军过来敬酒,王昌龄一饮而尽,提笔复写:“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维以恬淡的性格,钟情山水的思维也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情奔放,热情如火的王昌龄以激荡的心情,凌云的壮志,独到的见解,为唐诗留下了难得的《从军行》七首。

  自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们掀起了从军热,以求建功边疆,光耀门庭。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为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出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才11岁,高适也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此考证:王昌龄是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

  

image


  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王昌龄回到长安,这年他28岁。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隐居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作《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中年得意,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开元十九年辛末(公元731年),34岁的王昌龄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以文采超绝群伦,再迁为江宁丞。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41岁的王昌龄因事获罪,谪赴岭南。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一代名相张九龄罢官,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作诗文以喻之,结果触怒了李林甫奸党被远贬岭南,这一回连小小的汜水县尉也做不成了。公元740年秋,被赦罪北还。这时李白刚从苏杭游历归来。两人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相遇。欣喜若狂,只恨相见恨晚,两人意趣相投,携手同游,临别之际,王昌龄依依不舍,作《巴陵送李十二》赠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赏襄阳,访诗人孟浩然。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有疾在身,不能吃海鲜,但故友来访,豪爽的孟浩然哪里还顾得上这些,结果旧疾复发,病重去世。王昌龄知道后悲痛不已!同年冬,王昌龄被封为江宁(南京)县丞,离京赴江宁上任,与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存。天宝三载甲申(公元744年),47岁的王昌龄因事至长安,途经洛阳与辛渐相遇,离别之际,王昌龄写诗惜别:“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虽然仕途失意,但胸襟开阔,没有抱怨诉苦,而是担心亲友,大丈夫坦言“你们千万不要担心我,亲友们如果问及,就说我的心像盛在玉壶里的冰那样洁白透明。冰在玉壶,比喻清廉正直,光明磊落。

  

image


  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天宝七载戊子(公元748年),51岁的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天宝十四载乙未(公元755年)58岁的王昌龄谪居龙标已经有七年时光,期间既有惆怅之情,也有豁达之观。一次出行,看到湖中采莲女出现,湖水涟漪,美女嬉戏:“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交相辉映,歌声,水生,声声入耳;采莲女,采莲子,千百年后,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当年的这番美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故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打了败仗“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按兵不动,拖延时间,致使贻误战机,致使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了闾丘晓。行刑之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饶他一命:“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可谓一针见血,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为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事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王昌龄之后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赞赏其:“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闻一多评价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唐代 王昌龄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

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送万大归长沙

唐代 王昌龄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
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途中作

唐代 王昌龄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留别岑参兄弟

唐代 王昌龄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何九于客舍集

唐代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觞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送李擢游江东

唐代 王昌龄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