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大门缓缓打开,王昌龄从远处缓缓走来。他的一生与开元盛世格格不入,就像水中的浮萍一般,被风吹浪打,饱受凄寒。在差强人意的生活面前,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怨天尤人,亦有人随波逐流。 可是王昌龄却显得如此特别,他的生活充斥不幸,可他却把生活过成了一段又一段优美的诗歌。 王昌龄的家世处在大唐底层中的底层,所以王昌龄自小尝尽了贫苦的味道。当他长大之后,他无法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安心读书考取功名。因为他必须在田间耕作,不然就连生存的口粮都没有。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之中,他的内心仍然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当王昌龄二十岁的时候,他放下了手中的耕具,离开了家乡,去找寻自己的梦想和远方。 少年当时的内心有些许迷茫,于是他来到了嵩山的道观之中,想要通过学道解除心中的迷茫。青山带绿水,拂尘掸尘埃,王昌龄在天人交谈中,消除了自己内心的迷茫,找到了坚定的灵魂。他平静地再次踏上远方,哪怕一路风雨,内心坚定的人都不会迷路。 当他来到了万邦朝拜的长安之后,生活处处戏弄他,不曾给他一条出路。王昌龄于是准备返回家乡,当他动身之际,却被街上贴的告示吸引住了。朝廷在告示中召集广大少年,戍守边关。 王昌龄怔怔地看着告示,仿佛听见了远方的战马嘶鸣,长剑出鞘,滚滚的硝烟之中,战士们奋勇向前,势不可挡。王昌龄顿时觉得热血沸腾,一路赶赴河陇,走出了大唐的国门——玉门关。 来到边塞的王昌龄看着出塞的将士们写道:“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当出塞的将士们血染战场时,他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当将士们誓死作战时,他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将士们大胜而归时,他写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如果大唐的边塞没有王昌龄的边塞诗,那么边塞可能永远被盛世中的人们所遗忘,大唐将士们的热血也将永远被黄沙所埋葬,他们的故事最终被风吹散。 战争的残酷让王昌龄下定了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决心,于是他返回长安,埋头苦读。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只是大唐末流的官职,王昌龄面对这样的结果,内心没有郁结,反而很坦然地面对了这一切。
之后他又以博学宏词登科,被朝廷任命为河南汜水县尉。不久之后他遭人诬陷,被贬至岭南,任江宁丞。王昌龄面对诬陷,只说了一句:“得罪由己诏,本性依然诺。”尽管社会在某些方面充斥着黑暗与不公,但是他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 江宁丞只是辅助县令办公的小官,王昌龄在任上看不惯县令鱼肉百姓,于是经常出去游览,眼不见心不烦。 县令眼看王昌龄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四处散播王昌龄的坏话。王昌龄很快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与唾骂,但是他没有选择解释与反驳。当他的一位挚友准备返回洛阳的时候,王昌龄让这位挚友将一首诗带给自己的家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不久之后,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被召回长安。当他路过襄阳的时候,他拜访了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孟浩然为了招待王昌龄,准备了鱼鲜和美酒。席间,两人相谈甚欢,吃了很多鱼鲜。结果孟浩然因为吃鱼鲜导致旧疮复发,不就去去世了。 王昌龄对此十分自责,如果他没有来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也就不会死。随后王昌龄带着悲伤的心情来到了巴陵,结果遇见了李白,当时的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两个人一见如故,畅谈过往。
在他们临别之际,王昌龄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水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是念念不忘,当王昌龄之后被贬为龙标尉的时候,李白为王昌龄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之后,59岁的王昌龄返回老家.当他经过亳州的时候,亳州刺史闾丘晓将他杀害。没有人知道闾丘晓为何要杀他,王昌龄的死成为了一桩千古谜题。 公元757年,张镐让闾丘晓率兵支援宋州,可是闾丘晓却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结果导致宋州陷落。张镐以延误军情的罪名,准备处死闾丘晓。 在行刑前,闾丘晓哭喊着说道:“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你杀了我,就没有人照顾他们了。” 张镐怒吼道:“难道只有你有家人,王昌龄就没有家人了吗!” 话音一落,大刀挥下,王昌龄的大仇得报。 纵观王昌龄的一生,他的生活虽然充满不幸,但是他仍然努力地过好每一天。生活辜负了他,可是他没有辜负生活。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深爱,为我们写下了一首首千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