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深秋的一天,寒凝大地,群雁南飞。59岁的诗人王昌龄,带着一个老仆,牵着一匹老马,还有简单到寒酸的行李,由湖南龙标(今黔阳)辗转回老家京兆(今西安)途中。
一路上起早贪黑,晓行夜宿,鞍马劳顿,颇为辛苦,眼看就要来到安徽亳州城了。
王昌龄不由得眼睛一亮,跑了一天,累得够呛,人困马乏,盼着早点找个客栈歇脚。
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公元727年,苦读数年后,29岁的他终于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倒也风光了几天。
后来任了个小官校书郎,他不善钻营,耻于媚上,又不肯贪贿,不会聚敛,也没有送礼的闲钱,这一干就是7年,原地踏步。
再后来,他又到河南汜水县当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基本边缘化了。
家人朋友很担心他,纷纷来信问候,他以诗为信回复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襟怀和高尚追求。
739年,他第一次因事被贬谪岒南(今广东)。第二年遇赦还京后,又赴江宁(今南京)任江宁丞,即县官的副手。
这是个闲官,权力不大,油水不多,好在公务也少,远离是非,他算是安安生生过了几年,喝喝小酒,写写小诗,倒也优哉游哉。
可没想到,人在屋里坐,祸从天上来,747年,他被人诬陷“不护细行”,再度被贬官湖南龙标任县尉。
这一去又是8年,远离家乡亲友,十分寂寞,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自顾无暇,下级官员各寻出路,唐肃宗大赦天下,他终于得以致仕回乡。
这一年,他虚岁60,也算进入花甲之年。
落叶归根,总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所以,尽管旅途辛苦,寝食不周,他心里还是很愉快的。一路上,他拜会了多位诗友,畅谈友谊,议论诗作,佐以美酒,其乐无穷。
行到卢溪,他见到了老友司马太守,喜不自胜。接风酒宴上,一帮文人觥筹交错,吟咏唱和,王昌龄不觉已是醉眼迷离,借着酒兴,讲起自己当年的一件趣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雪天,王昌龄和诗友王之涣、高适来到一座旗亭(即酒楼)赏雪饮酒。恰有几个歌姬献唱。
三人打赌:听听这些歌姬唱的歌都出自谁的诗作,三人中唱到谁的,就在壁上画一道记号,少者出酒资。
头一个歌姬上来就唱了一首王昌龄的送别绝句《芙蓉楼送辛渐》。
接下来的歌姬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再接下来唱的又是王昌龄的宫怨诗《西宫秋怨》。
再往后,歌姬唱的是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等诗。
王之涣的诗作虽然入歌最多,却是王昌龄拔得头筹。这个典故就叫“旗亭画壁”。听后,众人起哄叫好,各浮一大白,尽兴而归。
说话间,来到了亳州城,城墙巍峨,戒备森严,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要说这里的刺史闾丘晓,也是个诗人,平时喜欢涂涂抹抹,敷衍成诗,而且自视甚高,但其水准比王昌龄那就差太多了,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他又是个嫉贤妒能之人,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早闻王昌龄诗名,只恨其名声太高,自己却默默无闻,一直忿忿不平。
按规矩,王昌龄要去拜会这个地方官,一是报个到,二是开个路条。王昌龄恭恭敬敬递上手本。
闾丘晓扫了一眼问:“你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回答:“不敢,正是在下。”
闾丘晓心想,诗写不过你,整人你可比不过我。就故意发难说:“如今安史为乱,人皆南逃,你却北上,分明有投敌之嫌。”
王昌龄反问道:“请问证据何在?”
“证据?打几棍子就有了,给我大刑伺候!”
师爷在一旁小声提醒说,这样不妥吧,好赖他也是朝庭命官。
闾丘晓鼻子一啍:“治世从法,乱世从权。这里天高皇帝远,我说了算,给我往死里打!”
闾丘晓一边冷冷看着,一边狠狠地说:打你个一片冰心在玉壶,打你个黄沙百战穿金甲,打你个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的喊声越来越小,最后气绝而亡,一个不世出的伟大诗人,就这样惨死于小人之手。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记:“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好在恶有恶报,天道好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滥杀无辜的闾丘晓也没有好下场。
时隔一年,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闾丘晓率兵救援。他畏敌如虎,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故意拖延时间,贻误战机,致使宋州陷落。
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新唐书·文苑传》记:行刑时,闾丘晓露可怜相,求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即家有老母需赡养。
张镐一句话就把他噎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意即王昌龄之母亲又由谁来养呢?闾丘晓闻听此言,只好默然受刑。
哲人有语“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言其贵在有思想,善思维;也说其脆弱无比,不堪一击。
昏官闾丘晓杀了王昌龄,陈子昂死于恶吏段简之手,弥衡被悍将黄祖害死,嵇康被权臣钟会构陷而死,阿基米德死于罗马乱军刀下,普希金陨于一个宪兵队长的枪口……
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也都被轻而易举地掐断了脖子,而他们每个人的离世都会导致一片文明天空的坍塌。请爱惜他们吧,人才难得,巨星难再。突然想到北宋赵匡胤“不杀文人”的遗训,心里顿时觉得暖洋洋的。
1144年后深秋的一天,福建长乐谢家诞下一个女婴,取名谢婉莹。再过了20年,一个叫冰心的作家崭露头角,以美丽动人的作品向先贤致敬:“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