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初读不以为意,再读却感人至深

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初读不以为意,再读却感人至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首气势雄浑的《出塞》,让我们认识了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其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洋溢着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更是让我们对王昌龄所处时代的盛唐气象有了些许了解。但边塞诗不是王昌龄的全部,他也有着委婉动人,情感细腻的诗歌作品。

  


  《送柴侍御》是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当时题中所说的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市)。王昌龄这首诗便是为他送行而作的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其实唐人笔下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佳作。

  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不过一旦写的人多了,想要在诗中既能感动人心,又能语意新颖,就十分考验诗人的功力了。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便是一首这样的送别诗。与其它送别诗所不同的是,王昌龄在这首诗中采用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也就是说,诗人自己十分伤感,反而却以豁达乐观的一面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初读不以为意,再读却感人至深。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首句,“沅水通波接武冈”,即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诗,实则它不仅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还具体地表达出了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依然是隔山隔水“两乡”的事实。这就为最后一句“明月何曾是两乡”起到了铺垫作用。

  次句,“送君不觉有离伤”,它的意思就是,我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但通过整首诗的诗意来看,王昌龄不是没有离伤,而是为了宽慰友人,不希望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柴侍御在离别的时候,表现出了离伤,所以王昌龄便以豁达之语去减轻柴侍御的愁苦。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无疑要比平铺直叙更为耐人寻味。但细细品读之后,其中蕴含的正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为了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别后的思念之情,王昌龄在诗的最后,又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即你我所在的地方,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和共同的风雨,加上我们又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是身处两地呢?

  


  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说是王昌龄的想象之语。但是通过前面的“沅水通波接武冈”,它又有着事实依据。所以这两句诗语意新颖,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而我们读起来,便能感受到一种人分两地,却同心的深情厚谊。但分别后的青山云雨、明月,又会不时撩动着诗人对柴侍御的思念。可见看起来不以为意的诗句,却饱含着诗人真挚的情谊。

  综观王昌龄的这首诗,相较于其他送别诗,无疑有着它独到的一面。无论是“送君不觉有离伤”背后的宽慰之心,还是“明月何曾是两乡”背后的深情思念,都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留别司马太守

唐代 王昌龄

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
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

送程六

唐代 王昌龄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代 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须枉车歇,为我访荷裳。

送胡大

唐代 王昌龄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别陶副使归南海

唐代 王昌龄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宴南亭

唐代 王昌龄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楚客共闲饮,静坐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