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意象很美的一首诗,最后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龄意象很美的一首诗,最后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它传递着诗词的美。所谓意象,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融合。意象往往是诗词的点睛之笔,它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解读。我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极其丰富,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月传达思乡、念亲之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以芳草喻离恨或相思;“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是以鹧鸪鸟寄托处境之艰难等。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来体会一下诗词的意象美。《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王昌龄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对于这首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人人皆知。毕竟这首诗的最后7字“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千古名句,历来深受世人所称道。

  而这首诗的意象美,就集中体现在“玉壶冰”上。所谓“玉壶冰”,也就是装在玉壶里的冰。因为两者的结合,即冰清玉洁,所以在诗词里,便多比喻高洁的个人操守。譬如,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周苛慷忾(kāng kài),心若怀冰”之句。鲍照的《代白头吟》中亦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那么王昌龄这首诗究竟是如何具体体现这一意象美的呢?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先,顾名思义,这首诗是王昌龄为送别一个叫辛渐的好友,而作的一首送别诗。题中所说的“芙蓉楼”,根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记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可知它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它的意思是说,第一天晚上,王昌龄为辛渐饯别的时候,外面正下着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江雨。等到了第二天早上,王昌龄送别辛渐后,便只留下了楚山的孤影。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冷雨,除了点明季节外,它还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至于这里的“连江”,则是从大处落笔,既形容了当时江雨的水天相连、浩渺迷茫,又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起到了烘托作用。我们说明明是王昌龄送别友人,这句诗给人的印象,却好像是楚山在送别友人。这是诗词意境的艺术魅力。江边送别友人,自然会伫立目送,但友人的身影包括船影,势必会很快就掩盖在群山之间,再也看不到了。

  


  但如果将自己的离情,寄托在高山上,便可以借助山高的优势,做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效果。这样写,也加深了王昌龄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另外,这里的“孤”,也突出了辛渐去到洛阳后,留在吴地的就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就像是孤零零的楚山一样,日日夜夜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最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王昌龄对友人的临别叮咛之辞。它的意思是说,你到了洛阳,如果有我的亲友向你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正常来说,托人带去的口信以报平安居多,如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么王昌龄为何要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呢?

  


  这要从王昌龄谪官的身份说起。古代被贬谪的文人,其实最艰难的不是生活上的困苦,而是精神上的折磨。很多人会就此一蹶不振,日益消沉,病魔缠身。王昌龄能够说出“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明他的精神状态是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因此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就要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王昌龄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综观王昌龄的这首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而它之所以会有丰富的意蕴,主要便是源于诗中的“玉壶冰”这一意象。总的来说,王昌龄意象很美的一首诗,最后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姚司法归吴

唐代 王昌龄

吴掾留觞楚郡心,洞庭秋雨海门阴。
但令意远扁舟近,不道沧江百丈深。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代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题净眼师房

唐代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房,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塞下曲四首

唐代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别皇甫五

唐代 王昌龄

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
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