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写下“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王昌龄,死于一场谋杀

写下“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王昌龄,死于一场谋杀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诗人的朋友柴侍御正要从龙标乘船前往武冈(今湖南武冈)。 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路相连,共沐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

  两地山川阻隔,王昌龄舍不得好友老柴,以诗相送。有别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抑或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愁绪,王昌龄的诗虽同样深情,却不诉离伤。这种乐观开朗的诗情印于支援物资上,确实充满了正能量。 然而,王昌龄此次贬谪经历的终点,竟是一桩没有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安史之乱中,年逾花甲的王昌龄为避战乱,辞官离开贬所,北上还乡,路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诗家夫子”豪情壮志的一生,以一场悲剧匆匆落幕。

  唐朝的历史,一半在史书中,还有一大半在唐诗里。王昌龄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描写当时边关战争的边塞诗,而这些诗歌的书写肇始于其年轻时一段不羁放纵爱自由的边塞之旅。 与大部分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王昌龄家境平平,用他的话说是“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也就是俗话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王昌龄存世的诗作中,可知他少年耕读于山水之间,闭户著书于南窗之下,曾经漫游于中原一带,还向嵩山道士学过炼丹。在科举兴盛的年代,知识分子大都心怀入仕的理想,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却不走寻常路,决意弃笔从戎,到西北边塞建设祖国。 一位伟人说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王昌龄匹马戍边河陇,行走于刀锋边缘,本来是想投身军幕。这是当时不少文人的仕进之路,比如与他同时代的高适,就曾在名将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但是王昌龄没赶上建功立业的机遇,在他前往边塞的数年内,边境战事逐渐平息,没打过几场大仗,突厥向唐朝认怂,遣使求和;吐谷浑内附,其酋率众降唐;吐蕃与唐军交战没有占到便宜,也暂且罢兵。这是国家的幸事,王昌龄只能算不太走运。

  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冬时节,王昌龄东归,投宿于扶风(今陕西宝鸡)一家客舍。旅店主人正好是一个退伍老兵,自称“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他跟王昌龄说,如今三边皆无事,年轻人还是要从事于翰墨,靠科举求取功名。 王昌龄听老兵的话,收收心好好读书,他不但能到边疆扛枪,还是个学霸,两年后就一举高中,进士登第,步入仕途。

  王昌龄的西北之行并非一无所获,正是这段旅程,让他留下了不少大气磅礴的千古名篇。 有学者考证,王昌龄出塞后,从甘肃靖远东行沿黄河南岸过白草原,经干盐池到李旺堡,然后南折沿清水河经萧关到今宁夏固原,之后顺官道而行返回长安。在这段别开生面的旅程中,他是盛世大唐中独一无二的歌者。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囊括于诗里,将后世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我们在王昌龄情景交融的诗中,可以读到唐玄宗时期古战场的荒凉肃杀、边关战争的满目萧然,与戍边将士的艰苦卓绝。 他有一首诗被明人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堪称大唐流行金曲、粉丝打榜NO.1,正是这首大家都能全诗背诵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大唐的边疆关塞,多少王朝兴衰,战争仍不休,士卒们只能前仆后继地奔向沙场。在描绘瑰丽壮美的边塞风光和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时,王昌龄同样诉之以雄浑笔墨,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认为,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优秀的边塞诗实际上也饱含浓烈的反战思想,以及对戍边士卒的深切同情,王昌龄为边塞风光所迷醉,也为边疆将士的英勇所感动,可其边塞诗并非赞美战争,而是向往和平,他反对一切不义之战,谴责朝廷频繁用兵的边境政策。这种反战思想,在《从军行七首》(其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不只是钢铁直男,还是个女权主义者,擅长写闺怨诗,借闺妇的口吻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道出她们内心对残酷战争的悲怨,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朝开、天年间脆弱的盛世泡沫中,边塞战火频仍,百姓不堪其苦,其中隐藏着边将野心膨胀的重重危机,而唐玄宗逐渐依恋于宫中的纸醉金迷,毫无警惕之心。

  


  王昌龄寓论于诗,这些富有边塞情调的篇章,是对唐朝军事现实状况的反映,似乎也早已预示着天宝十四载那场终结太平盛世的大动乱。日后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正是利用唐朝的边策在十几年间平步青云,而他所谓的战功,有些不过是欺上瞒下,通过诱骗奚人和契丹人的首领,在宴会上用药将他们迷晕后坑杀,再将屠刀伸向无辜的平民,以此邀功请赏。

  在政治上,王昌龄属于张九龄一派,写有奉赠这位贤相的诗篇,与他同样有着清雅的名声,善于直抒己见。但在朝堂之上,正直的品格往往会招来恶意的诽谤。这也导致这个汲汲于功名的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未能一展抱负,而是一贬再贬,如他所说的,“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别人在朝为官,要学着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可王昌龄还是像早年写边塞诗一样,将对政治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写在诗中。在王昌龄所写的五言古诗《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中,他几乎直言不讳地批判朝政日非、国势日衰的真相,“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 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公论日夕阻,朝廷蹉跎会”。 别人写诗,再愤青也是借古讽今,王昌龄却是直接开怼,他骂李林甫弄权,指责唐玄宗怠政,警告边事复起。可这些大实话没有挽回大唐帝国的陨落,只给自己带来了无情的贬谪。 贬谪不能封住王昌龄之口,我们进一步咀嚼他的诗篇,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愤与感慨。一如他处江湖之远时,写给好友辛渐的诗中所言:“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正如盛装在洁白玉壶之中的冰一般清廉正直。

  王昌龄初贬岭南,二贬龙标,长年的贬谪浇灭了他胸怀天下的热情,却给予了他似水绵长的友情。 有一个“旗亭画壁”的典故,说是一日天降微雪,王昌龄与齐名的两位诗人高适、王之涣,兜里没多少钱,就到一家酒楼赊账小饮,忽然间,十几个美貌歌女登楼献唱。 梨园伶人唱的都是当时名曲,盛唐诗人的作品最受乐工青睐,常被谱为乐曲,用现在话说就是流行歌。三位诗人都挺低调,主动避席坐在角落,拥着炉火观赏表演。 王昌龄等三人打赌说,我们三人都有些诗名,可是一直未能分出个高低,今日趁此机会,我们暗地里看歌女演唱,唱到谁的歌词最多,谁就算最优秀,如何? 话音刚落,一名歌女打着节拍,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伸出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一绝句。” 紧接着听到另一个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他也小酌一杯,引手画壁。 余音淼淼,绕梁不绝,第三个歌女又唱了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正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再次画于壁上,颇为得意地说:“二绝句。” 随后歌女又唱完了两首诗歌,分别为高适和王之涣的作品,三人大笑。直到这时,店中众人才发现三位作者在场,急忙以礼相待,请三人上座。寒冬之中,气氛更加热闹,旗亭酒肆欢笑一堂,三人饮醉竟日。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局部

  在长安时,王昌龄曾与孟浩然交游,多年后在贬谪途中路过襄阳,幸运地与老孟重逢。他乡遇故知,哥俩当然要痛饮一番,开开party。当时孟浩然身体抱恙,背上长了毒疮,疽病尚未痊愈,本来饮食忌口,可再次遇到王昌龄,老孟心里一高兴,多吃了点儿海鲜,结果旧疾复发,不幸逝世。 王昌龄心里苦啊,好不容易跟老朋友孟浩然吃顿饭,还眼瞅着他因馋嘴送了命。 之后到巴陵(今湖南岳阳),王昌龄总算再逢喜事,遇上了另一个朋友李白,二人同样是盛唐大咖,且都因遭谤议而仕途不顺。英雄惜英雄,王昌龄挥笔写下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分别之后,李白深深想念王昌龄,当听闻他被贬到西南边陲为龙标县尉时,遥寄一诗表示安慰,即这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谁也不知道,王昌龄这次贬谪,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他早已在诗中告诫当权者边事危矣,可安史之乱这场风暴,最终还是搅动了天下,也将他推向了死亡。

  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早已成为千古之谜。史籍只留下只言片语,如“(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却不曾说闾丘晓是忌恨王昌龄耿介的性格,还是嫉妒他出众的才华。 正义没有迟到,闾丘晓不久就因自己的罪恶得到了制裁。 至德二载(757年),王昌龄遇害之时,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正在睢阳展开,守城的官员张巡、许远兵微将寡,面对叛军攻城苦守数月。睢阳是江、淮之间的屏障,一旦失守,战火将蔓延到江南。张巡等人深知其中利害,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甚至以人为食,也要死守这座城。 河南节度使张镐火线上任,主持河南一带军务,得知睢阳危在旦夕,下令闾丘晓带兵救援。闾丘晓为人贪婪自私,接到张镐的信后担心兵败被追究责任,不顾国难当头,居然带兵原地逗留。等到张镐率援军到达前线时,睢阳已沦陷三日,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英勇就义。全城军民以惨痛的代价阻止安史叛军南下,城破时全城只剩下400个活人。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局部

  张镐早已听说王昌龄被害,此时新账旧账一起算,更是怒不可遏,于是将误期的闾丘晓召来。闾丘晓这时终于怂了,用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经典理由,请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 张镐正色道:“王昌龄的妻儿老小,谁来照顾?”(“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无言以对,随后被张镐下令杖杀。 王昌龄死于非命的惨案,至此总算得到一个让人些许安慰的结局。 诗人年轻时独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送刘十五之郡

唐代 王昌龄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塞下曲四首

唐代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春宫曲

唐代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寄是正字

唐代 王昌龄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一作孟浩然诗]

秋兴

唐代 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题净眼师房

唐代 王昌龄

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
倾人房,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
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