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王氏一门,人才辈出,在唐一代,大诗人就出了好几位,王昌龄也在其中,只是具体的出生年已经无据可查,但一致认为他应该出生在公元698年左右,因他中进士的时候大约是三十岁,中进士是公元727年,才得出来出生年应该是698年,与同门的王翰比,王昌龄比他小将近二十岁,与另一名同宗的王维年龄相当,但是要和这两位的家境相比,那就差的更远了,人家王翰豪车美女,一辈子不离左右,而年轻时候的王昌龄则是靠劳动来求生存的。
王昌龄字少伯,虽说也出生在氏族之家,可能是祖上为旁支,到他这一代,已经沦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二十岁之前靠种地为生,这二十余年正是大唐蓬勃发展的二十年,虽说也偶有小规模的战争和叛乱,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个太平年月,王昌龄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每日就是与黄土作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种地就是读书,没有太大的变化,也似乎看不出来他以后会成为享誉诗坛的七绝圣手。
过了二十岁,王昌龄大概是受了同龄人的影响,与他年龄相当的王维21岁就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在唐代,科举是寒门学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卢纶一辈子都为科举在拼命,而作为农民加读书人的王昌龄何尝又不是,二十岁以后,王昌龄选择放弃了农耕,前往嵩山隐居学道,说为学道,可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选择一个清静之地读书,好为日后的科举奠定基础,古人是很有意志力的,相比时下,少了浮躁,在嵩山学道的几年,王昌龄读了大量的书,而且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一直到公元723年,王昌龄已经26岁了,大概也是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并没有急于参加科举,而是选择了北上,先后在山西的北部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学习,期间也曾写过一些诗篇,但大多都是赠答之类。次年,也就是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决然要去西部游历,他一路向西出玉门关,最远到李白的老家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碎叶曾是盛唐西部最遥远的边界,安西四镇之一,唐三藏也曾路过过那里,出了碎叶城,再往西就是浩瀚沙漠人迹罕见之地了。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可在古代除了骑马就是步行,从山西一路向西,穿越戈壁荒漠,一路上还不忘体验一下风土民情,王昌龄是穷人,买不起四驱吉普,最多也就是个面包,可他却真能逛,一路上走走停停,走那住那,只要是在快乐中旅行的话,什么样的艰辛都是快乐的事情,王昌龄一路走来,看到了艰苦的苦寒,他那些著名的边塞诗,也大多是这段期间所创作。
公元723-726这几年,唐朝的西部边陲少有战事,一派和谐的景象,可王昌龄还是看到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也见识了唐王朝疆域的辽阔。俗话说不去西部,你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西部,总能给人热血沸腾之感,尤其是王昌龄这样感情丰富的文人,也只有亲身体验了西部的广阔,才能够写下那千古名句。
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昌龄从西部归来,隐居在距离长安不远的蓝田,为他的应试做最后的准备,这段期间,他的一些诗歌已经在长安传唱,引得当时一些长安的名仕前来拜访,古人也是需要炒作的,但前提是得有真才实学,而且炒作的方式也不会太过于荒谬,毕竟文人还是很注重气节的。
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去应试,在应试的学子中,有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有六七十岁的老翁,王昌龄这样的才子,三十岁才去应试,已经算是年龄较大的考生了,但他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接下来就是要在仕途上大显身手了。
王昌龄是很幸运的,揭榜哪天,不知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他中进士及第,位居三甲,一时间在长安城里名声大噪,没多久没授予官职,任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校对,是个闲散的文官,品阶只有九品,后又遇事被贬为龙标尉,一下子从京官贬为地方小官,王昌龄心中的郁闷了可想而知,而龙标的治所是今天的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那可是遥远的岭南,在临行上任的哪天,王昌龄回望繁华盛世的长安,冷冷的说了句,我还会回来的。
公元731年,唐玄宗开元开元十九年,王昌龄再次回到长安应试,这次他选择了博学宏词科,结果又再次中举,没多久授予汜水县尉,汜水县位于今天的河南荥阳,远比湖南要好的多,最起码位居中原,离东京洛阳又很近,可以和他的那些好朋友们一起喝上几杯。公元734年,王昌龄被改任为江宁丞,从一个县尉升了个县丞,王昌龄的这仕途走的太背,上帝为他打开了科举的门,却关上了仕途的窗,让王昌龄很是郁闷,可在长安应试的这几年,王昌龄与王之涣、高适,岑参都是有深厚的交际,岑参比他小十来岁,王昌龄在他的心目中那就是男神,后来曾感慨说王昌龄: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而高适发迹更晚,那时候最爱听王昌龄的西部游历,可能也是激发他后来去西部戍边的原因之一。
王昌龄被授予江宁丞,看似升,实乃是明升暗降,他要离开长安前去上任,但是却迟迟不动身,一拖再拖,整日里就与王之涣等人饮酒作乐,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开始灰心,磨叽了大半年,最后实在磨叽不下去了,才慢慢悠悠的前去上任,刚走到洛阳,又不想走了,在洛阳租个房子住下来,一住又是大半年,依旧不改秉性,那句著名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这段时间在洛阳所做。就这样一年后终于到达江宁,上任后却不闻政事,终日里不是钓鱼就是喝酒,有时候一高兴,一玩就是几个月,神龙见首不见尾。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在江宁丞的位置上坐的很不自在的王昌龄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岭南,王昌龄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刚好对他的胃口,可以到处游历,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刚到岭南还没有几天,遇到了朝廷的大赦,王昌龄又被召回去江宁,他依旧不改往日,一路上走走停停,公元739年秋冬走到了湖南岳阳,遇见了大诗人李白,两个人一见如故,在洞庭湖畔喝了个昏天暗地,后来李白要去游历,王昌龄也想去,但是先要去江宁上任,离别之时,还作诗相赠。
又走了一些日子,到了湖北襄阳,王昌龄想起了隐居在襄阳的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早些年在长安应试,多次不种,最后隐居到了襄阳,以山水为伴。王昌龄的到来让孟浩然很是开心,二话不说就开始了畅饮,前些日子,孟浩然的背后长了个疮,现在都已经愈合的即将要好了。要么说王昌龄来的还很不是时候,他带了一些时下里流行的河鲜,烹熟了与孟浩然下酒,两人一连喝了几天,临行前,还依依送别,可另王昌龄没想到的是,这次居然把老孟给喝死了,王昌龄走后,孟浩然背后的毒疮又开始发作,没多久就去世了。
五年后,王昌龄有回到长安去汇报工作,这一到长安,工作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又能喝酒唱歌了,每日里与王维、李白的人不醉不归,而且王维李白都是土豪,花多少钱也不要他花,工作上的事情早就让他抛到脑后去了。
公元748年,这时候的王昌龄已经51岁了,还依旧本性难移,做官做的就好比心电图一般,在江宁前后待了七八年,没什么值得歌颂的建树,最终又因事牵连,再次被贬为龙标尉,他这辈子和湘西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上依旧走走停停,纵情山水之间,迟迟不愿去上任,到了龙标,依然放浪形骸,今日设宴聚会,明日请人赏花,对于地方上的工作,从不过问,这一待就是好几年,一直到公元756年,也就是天宝十五年,王昌龄在湖南也住够了,玩够了,又想回老家,再加上他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古人都讲个落叶归根,于是就干脆辞官,打算回老家颐养天年。
王昌龄一路上走走停停,七八个月了才走了一半路,到达安徽亳州,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发生,举国震惊。镇守亳州=刺史闾丘晓,是个十足的小人,胆小怕事,妒才忌能,王昌龄路过此地,去他府上拜访,期间曾有诗作,闾丘晓的幕僚们那是王昌龄的对手,最终闾丘晓被惹怒,将王昌龄杀害,王昌龄遇害的消息传到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耳朵里,他闻听闾丘晓妒杀王昌龄,当场勃然大怒,后闾丘晓又抗命不遵,被张镐仗杀,也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其边塞诗,浑厚天成,大气磅礴,尤其擅长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是唐代边塞诗的专业户,王昌龄现存诗180余首,其中边塞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长歌行》等。
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王昌龄所做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一度入选中小学课本,如雷贯耳千年。其释义为:汉代修筑的边关映在明月下,那些出征的将士们都还没有归来,要是龙城飞将还活着的话,这么能让敌人度过阴山。不要看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其中意境无人能及,第一句写的是环境,天上的圆月还是那轮圆月,地上的关隘还是那是的关隘,从秦汉时期,将士们就为了祖国,在边关奋勇杀敌了。可如今,望着这明月和和关隘,想起那些去征战的将士们,至今都了无音信,都还没能回来。后两句则是抒情部分,也写出了他的想法,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李广的一生都在征战,尤其是其箭术超群,王昌龄想到了他,说要是他还活着的话,那敌人就连阴山都不敢再翻越了,更不会进入中原。这是他对和平的愿望,也是对战争的无奈,更是道出了许多人的愿望,但愿战争远离人间。而诗中也难免有对当时戍边将士的不满之情,折射出的是盛唐时代,天下安康,就连边关的将士们,都放松了警惕,厌恶了战争。
从军行七首之四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边塞诗读起来则是一种大丈夫舍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释义为:青海湖的天上密布乌云,那祁连山的积雪都暗淡了下来,隔着百里,站在一座孤城上,远远的遥望着在沙漠中的玉门关。即将出征的将士们身着铠甲,誓言不打败敌人死不还身。青海湖在西宁的西边,玉门关在今天的甘肃瓜州,两地相隔甚远,站在青海湖边即使天气再好,也是望不见玉门关,除非长了千里眼,诗歌的前两句有四个地名,即使青海湖、雪山,孤城和玉门关,除了孤城不考之外,其余的几个地名至今都可见,王昌龄是长了千里眼,眼在他的诗里,所描写的从青海湖一路往北到玉门关都是边关,而这一代为苦寒之地,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异常艰辛。第三句将远处的风光拉近,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即使在这样困苦的环境里,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就经过百战的铠甲依旧闪着寒光,最后一句则是抒情,描写的是将士们高涨的报国情绪,要是不破敌人,誓死不还家乡。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首从军行中,历来第四首被认为是登冠之作,可第七首也不亚于第四首,从军行第七首为: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这是描写边塞风光的一首,玉门关周围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边。不管山南还是山北都布满了烽火台,戍边的将士要靠烽火来传递信息,那进山的马儿一转弯就不见了踪影。玉门关周围的山主要在其南侧,诗人所描写的山,不仅仅是山峰,还有一些隔壁上高低起伏的丘陵,而在那些丘陵的高处都筑有烽火台,至今在玉门关一代的戈壁沙漠里还有着数不清的烽火台遗迹。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们依旧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边境,靠烽火来传递信息,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彩之峰,用马来形容西北边塞的风光,马踏深山不见踪,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那马儿一进了山,不一会就看不见了,说明玉门关周围的环境恶劣,被群山包围,另一层的意思则是马一踏上隔壁,马蹄印瞬间就被黄沙掩埋,只能看到马儿在前行,却不见留在地上的马蹄印。
王昌龄的这两首边塞诗都是前三句用来描写边塞的风光,最后的一句用来抒发感情,语言简洁易懂,可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很丰富,是边塞诗歌中的精品之作。
王昌龄所做边塞诗较多,以上三首是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出塞其一,同样被王世贞和王翰所做的凉州词一起被认为是唐诗中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