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昌龄—中个进士那是个屁大的事啊!

王昌龄—中个进士那是个屁大的事啊!

  

  山西太原王氏一门,人才辈出,在唐一代,大诗人就出了好几位,王昌龄也在其中,只是具体的出生年已经无据可查,但一致认为他应该出生在公元698年左右,因他中进士的时候大约是三十岁,中进士是公元727年,才得出来出生年应该是698年,与同门的王翰比,王昌龄比他小将近二十岁,与另一名同宗的王维年龄相当,但是要和这两位的家境相比,那就差的更远了,人家王翰豪车美女,一辈子不离左右,而年轻时候的王昌龄则是靠劳动来求生存的。

  王昌龄字少伯,虽说也出生在氏族之家,可能是祖上为旁支,到他这一代,已经沦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二十岁之前靠种地为生,这二十余年正是大唐蓬勃发展的二十年,虽说也偶有小规模的战争和叛乱,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个太平年月,王昌龄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每日就是与黄土作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种地就是读书,没有太大的变化,也似乎看不出来他以后会成为享誉诗坛的七绝圣手。

  

image


  过了二十岁,王昌龄大概是受了同龄人的影响,与他年龄相当的王维21岁就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在唐代,科举是寒门学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卢纶一辈子都为科举在拼命,而作为农民加读书人的王昌龄何尝又不是,二十岁以后,王昌龄选择放弃了农耕,前往嵩山隐居学道,说为学道,可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选择一个清静之地读书,好为日后的科举奠定基础,古人是很有意志力的,相比时下,少了浮躁,在嵩山学道的几年,王昌龄读了大量的书,而且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一直到公元723年,王昌龄已经26岁了,大概也是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并没有急于参加科举,而是选择了北上,先后在山西的北部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学习,期间也曾写过一些诗篇,但大多都是赠答之类。次年,也就是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决然要去西部游历,他一路向西出玉门关,最远到李白的老家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碎叶曾是盛唐西部最遥远的边界,安西四镇之一,唐三藏也曾路过过那里,出了碎叶城,再往西就是浩瀚沙漠人迹罕见之地了。

  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可在古代除了骑马就是步行,从山西一路向西,穿越戈壁荒漠,一路上还不忘体验一下风土民情,王昌龄是穷人,买不起四驱吉普,最多也就是个面包,可他却真能逛,一路上走走停停,走那住那,只要是在快乐中旅行的话,什么样的艰辛都是快乐的事情,王昌龄一路走来,看到了艰苦的苦寒,他那些著名的边塞诗,也大多是这段期间所创作。

  

image


  公元723-726这几年,唐朝的西部边陲少有战事,一派和谐的景象,可王昌龄还是看到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也见识了唐王朝疆域的辽阔。俗话说不去西部,你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西部,总能给人热血沸腾之感,尤其是王昌龄这样感情丰富的文人,也只有亲身体验了西部的广阔,才能够写下那千古名句。

  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昌龄从西部归来,隐居在距离长安不远的蓝田,为他的应试做最后的准备,这段期间,他的一些诗歌已经在长安传唱,引得当时一些长安的名仕前来拜访,古人也是需要炒作的,但前提是得有真才实学,而且炒作的方式也不会太过于荒谬,毕竟文人还是很注重气节的。

  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去应试,在应试的学子中,有十二三岁的少年,也有六七十岁的老翁,王昌龄这样的才子,三十岁才去应试,已经算是年龄较大的考生了,但他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他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接下来就是要在仕途上大显身手了。

  王昌龄是很幸运的,揭榜哪天,不知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他中进士及第,位居三甲,一时间在长安城里名声大噪,没多久没授予官职,任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校对,是个闲散的文官,品阶只有九品,后又遇事被贬为龙标尉,一下子从京官贬为地方小官,王昌龄心中的郁闷了可想而知,而龙标的治所是今天的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那可是遥远的岭南,在临行上任的哪天,王昌龄回望繁华盛世的长安,冷冷的说了句,我还会回来的。

  

image


  公元731年,唐玄宗开元开元十九年,王昌龄再次回到长安应试,这次他选择了博学宏词科,结果又再次中举,没多久授予汜水县尉,汜水县位于今天的河南荥阳,远比湖南要好的多,最起码位居中原,离东京洛阳又很近,可以和他的那些好朋友们一起喝上几杯。公元734年,王昌龄被改任为江宁丞,从一个县尉升了个县丞,王昌龄的这仕途走的太背,上帝为他打开了科举的门,却关上了仕途的窗,让王昌龄很是郁闷,可在长安应试的这几年,王昌龄与王之涣、高适,岑参都是有深厚的交际,岑参比他小十来岁,王昌龄在他的心目中那就是男神,后来曾感慨说王昌龄: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而高适发迹更晚,那时候最爱听王昌龄的西部游历,可能也是激发他后来去西部戍边的原因之一。

  王昌龄被授予江宁丞,看似升,实乃是明升暗降,他要离开长安前去上任,但是却迟迟不动身,一拖再拖,整日里就与王之涣等人饮酒作乐,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开始灰心,磨叽了大半年,最后实在磨叽不下去了,才慢慢悠悠的前去上任,刚走到洛阳,又不想走了,在洛阳租个房子住下来,一住又是大半年,依旧不改秉性,那句著名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这段时间在洛阳所做。就这样一年后终于到达江宁,上任后却不闻政事,终日里不是钓鱼就是喝酒,有时候一高兴,一玩就是几个月,神龙见首不见尾。

  

image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在江宁丞的位置上坐的很不自在的王昌龄再次被贬,这次被贬到岭南,王昌龄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刚好对他的胃口,可以到处游历,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刚到岭南还没有几天,遇到了朝廷的大赦,王昌龄又被召回去江宁,他依旧不改往日,一路上走走停停,公元739年秋冬走到了湖南岳阳,遇见了大诗人李白,两个人一见如故,在洞庭湖畔喝了个昏天暗地,后来李白要去游历,王昌龄也想去,但是先要去江宁上任,离别之时,还作诗相赠。

  又走了一些日子,到了湖北襄阳,王昌龄想起了隐居在襄阳的另一位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早些年在长安应试,多次不种,最后隐居到了襄阳,以山水为伴。王昌龄的到来让孟浩然很是开心,二话不说就开始了畅饮,前些日子,孟浩然的背后长了个疮,现在都已经愈合的即将要好了。要么说王昌龄来的还很不是时候,他带了一些时下里流行的河鲜,烹熟了与孟浩然下酒,两人一连喝了几天,临行前,还依依送别,可另王昌龄没想到的是,这次居然把老孟给喝死了,王昌龄走后,孟浩然背后的毒疮又开始发作,没多久就去世了。

  五年后,王昌龄有回到长安去汇报工作,这一到长安,工作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又能喝酒唱歌了,每日里与王维、李白的人不醉不归,而且王维李白都是土豪,花多少钱也不要他花,工作上的事情早就让他抛到脑后去了。

  

image


  公元748年,这时候的王昌龄已经51岁了,还依旧本性难移,做官做的就好比心电图一般,在江宁前后待了七八年,没什么值得歌颂的建树,最终又因事牵连,再次被贬为龙标尉,他这辈子和湘西算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上依旧走走停停,纵情山水之间,迟迟不愿去上任,到了龙标,依然放浪形骸,今日设宴聚会,明日请人赏花,对于地方上的工作,从不过问,这一待就是好几年,一直到公元756年,也就是天宝十五年,王昌龄在湖南也住够了,玩够了,又想回老家,再加上他已经是59岁的老人了,古人都讲个落叶归根,于是就干脆辞官,打算回老家颐养天年。

  王昌龄一路上走走停停,七八个月了才走了一半路,到达安徽亳州,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发生,举国震惊。镇守亳州=刺史闾丘晓,是个十足的小人,胆小怕事,妒才忌能,王昌龄路过此地,去他府上拜访,期间曾有诗作,闾丘晓的幕僚们那是王昌龄的对手,最终闾丘晓被惹怒,将王昌龄杀害,王昌龄遇害的消息传到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耳朵里,他闻听闾丘晓妒杀王昌龄,当场勃然大怒,后闾丘晓又抗命不遵,被张镐仗杀,也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其边塞诗,浑厚天成,大气磅礴,尤其擅长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是唐代边塞诗的专业户,王昌龄现存诗180余首,其中边塞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长歌行》等。

  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王昌龄所做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一度入选中小学课本,如雷贯耳千年。其释义为:汉代修筑的边关映在明月下,那些出征的将士们都还没有归来,要是龙城飞将还活着的话,这么能让敌人度过阴山。不要看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其中意境无人能及,第一句写的是环境,天上的圆月还是那轮圆月,地上的关隘还是那是的关隘,从秦汉时期,将士们就为了祖国,在边关奋勇杀敌了。可如今,望着这明月和和关隘,想起那些去征战的将士们,至今都了无音信,都还没能回来。后两句则是抒情部分,也写出了他的想法,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李广的一生都在征战,尤其是其箭术超群,王昌龄想到了他,说要是他还活着的话,那敌人就连阴山都不敢再翻越了,更不会进入中原。这是他对和平的愿望,也是对战争的无奈,更是道出了许多人的愿望,但愿战争远离人间。而诗中也难免有对当时戍边将士的不满之情,折射出的是盛唐时代,天下安康,就连边关的将士们,都放松了警惕,厌恶了战争。

  从军行七首之四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边塞诗读起来则是一种大丈夫舍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释义为:青海湖的天上密布乌云,那祁连山的积雪都暗淡了下来,隔着百里,站在一座孤城上,远远的遥望着在沙漠中的玉门关。即将出征的将士们身着铠甲,誓言不打败敌人死不还身。青海湖在西宁的西边,玉门关在今天的甘肃瓜州,两地相隔甚远,站在青海湖边即使天气再好,也是望不见玉门关,除非长了千里眼,诗歌的前两句有四个地名,即使青海湖、雪山,孤城和玉门关,除了孤城不考之外,其余的几个地名至今都可见,王昌龄是长了千里眼,眼在他的诗里,所描写的从青海湖一路往北到玉门关都是边关,而这一代为苦寒之地,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异常艰辛。第三句将远处的风光拉近,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即使在这样困苦的环境里,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就经过百战的铠甲依旧闪着寒光,最后一句则是抒情,描写的是将士们高涨的报国情绪,要是不破敌人,誓死不还家乡。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首从军行中,历来第四首被认为是登冠之作,可第七首也不亚于第四首,从军行第七首为: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这是描写边塞风光的一首,玉门关周围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边。不管山南还是山北都布满了烽火台,戍边的将士要靠烽火来传递信息,那进山的马儿一转弯就不见了踪影。玉门关周围的山主要在其南侧,诗人所描写的山,不仅仅是山峰,还有一些隔壁上高低起伏的丘陵,而在那些丘陵的高处都筑有烽火台,至今在玉门关一代的戈壁沙漠里还有着数不清的烽火台遗迹。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们依旧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边境,靠烽火来传递信息,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彩之峰,用马来形容西北边塞的风光,马踏深山不见踪,有两层意思,一是说那马儿一进了山,不一会就看不见了,说明玉门关周围的环境恶劣,被群山包围,另一层的意思则是马一踏上隔壁,马蹄印瞬间就被黄沙掩埋,只能看到马儿在前行,却不见留在地上的马蹄印。

  王昌龄的这两首边塞诗都是前三句用来描写边塞的风光,最后的一句用来抒发感情,语言简洁易懂,可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很丰富,是边塞诗歌中的精品之作。

  王昌龄所做边塞诗较多,以上三首是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出塞其一,同样被王世贞和王翰所做的凉州词一起被认为是唐诗中的压卷之作。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唐代 王昌龄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相和歌辞。放歌行

唐代 王昌龄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毋丰羞。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送郭司仓

唐代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唐代 王昌龄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送程六

唐代 王昌龄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梁苑

唐代 王昌龄

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
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