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又㕛叒叕被贬官了,王昌龄命背不能怪社会?

又㕛叒叕被贬官了,王昌龄命背不能怪社会?

  


  王昌龄:败于七伤拳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怎么死的?被七伤拳打死的。

  唐代没有职业诗人,诗人的主业如果不是当官,便是在谋求当官的路上。

  谁也不知道王昌龄怎么就能写诗了。也许可以想象,他的第一首诗,是他用锄头从地里刨出来的。

  这个农民的儿子,本来按部就班地当着农民,突然就被诗歌唤醒了。

  于是,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他把锄头一扔,径直跑到嵩山的道观去思考人生。

  唐代的思考很少出哲学家,但经常能思考出诗人。

  王昌龄在嵩山修道三年,已经没法做正常人,他的脑子里塞满了诗歌,无时无刻都在风云激荡!

  当诗人先得有一个职业——当官!于是,他从二十六岁开始,遍访官场豪门大咖,到处递帖子走门子,想赶紧混进官场。

  但跑了一整年,鼻子撞青了,脸也给撞肿了,却不得其门而入。没办法,他想了个硬招:到边塞去,建功立业!

  边塞连年战事不断,从来都是书生的畏途,但王昌龄二话不说,纵身跃马上了路。

  可是,这时的他一无文凭,二无名气,三无大人物的举荐,没有哪位将军的幕府肯接纳他。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王维、岑参、高适、王之涣等在边塞的就职单位和职务、事迹,但完全找不到王昌龄的从军履历,只知道他经河西走廊,到玉门关外,甚至至过中亚的碎叶城。

  那两年如其说他是四处投军而不纳的书生,不如说他在漫漫平漠四处晃荡的游侠,他没得到功业,却收获了满满一箧子的七绝和五绝,让他名满天下。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塞下曲》、《从军行》、《出塞》等,篇篇堪称边塞诗代表作。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二》

  从暗淡阴沉的战争境象到对历史的回望,再到油然而生的感慨,他写出了恢宏大唐背后的雄壮、凛冽,是对家国悲怆的大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一》

  有如此悲壮的长云雪山和如此悲壮的玉门雄关,才会有如烈马嘶鸣般的壮烈情怀。这样的诗,早就在盛唐的大漠矗立着,只等王昌龄拍马赶到,俯拾即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自古以来,这月、这关、这山,全是咱的,有不服的,敢不敢来跟我们的飞将军讨论讨论?不少人认为此诗是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我虽然一直认为压卷之作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但再找一首比它更好的,我也只好两手一摊说做不到。

  找门子而不遇,赴边塞而不得,打在王昌龄身上的拳头就像金毛狮王谢逊用的七伤拳,拳拳打中要害,内伤!

  既然没有终南捷径,王昌龄便离开边塞到了长安,二十九岁那年,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足足下了一年苦功。

  次年,他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时,又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

  这个副县级的官虽说小了点,但毕竟混进了官场,以后可以心安理得地写诗了。

  这段时间里,一长溜的宫怨诗又一次让他在诗歌界出彩。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这首五六岁的娃娃都会背的诗,大家真的都懂吗?很多人说王昌龄在诗里对少妇倾注了满满的同情心。光会同情还能是王昌龄?

  当然,这首诗也不是屈原的香草美人,更不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王昌龄如其说他写的是少妇,不如说他写的是自己。

  此刻贯注他全身的情绪,不是别的,正是诗中那位闺中少妇寒彻骨髓的孤独和寂寞。

  再看他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还有《西宫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跟《闺怨》一样,只不过这次借的是宫女承欢无日、候宠无时的悲惨境况,抒发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无奈和怨愤。

  写出豪迈干云边塞诗的王昌龄怎么就如此孤独、寂寞、无奈和怨愤呢?没别的,都是让官场七伤拳伤的,内伤!

  王昌龄出身贫寒,能进官场他已经很知足,守着氾水县尉这个小职务,目的还是写诗。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惹人,别人却不断地惹他。

  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在他四十岁那年,他为贬职宰相张九龄说话而获贬岭南,在岭南一呆就是三年,回长安后,再贬江宁县丞,贬谪的理由竟然是“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不拘小节,可是盛唐那个时候,从唐玄宗开始往下数,谁会拘小节吗?

  但别人可以,王昌龄却不行,他“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并且“再历遐荒”,从这些记载看,他少说也有三次被赶到边远荒僻之地,整个人完全被妖魔化了。这才有了《芙蓉楼送辛渐》这样的千古绝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要洛阳的亲友别听江湖上胡诌乱说的谣言,他王昌龄从来就是冰清玉洁的素人一枚!

  悲愤逼出的好诗!

  王昌龄从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时,已经五十七岁了,龙标在今湖南黔阳,是属于夜郎的苦寒之地,李白听说了好朋友这样的下场,心里非常难过,写诗安慰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由此寄》

  三次被贬,犹如三记七伤拳,五脏六腑,都被打的不成人形了。

  而第六记七伤拳,打在他从岭南北归的路上。

  这一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从流放地岭南回长安,路过孟浩然的家乡湖北襄樊,前去拜访。

  孟浩然与王昌龄同龄,混得比王昌龄更惨,钻天打洞想谋个官,甚至连唐玄宗都见着了,却一直是布衣之身。两个落魄人一见如故,别提多投机了。孟浩然不顾背生毒疮尚未痊愈,放开肚皮,接连几天,跟王昌龄胡吃海喝,结果背疮复发,很快不治而亡。

  这一记七伤闷拳,直接打得王昌龄魂飞魄散。

  诗歌对王昌龄的重要,远甚于职场上不值一提的小职务。他在官场上挨闷棍吃老拳,每回都是在文朋诗友处疗伤。他与高适、王之涣三人旗亭画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文坛佳话。而他与诗友间的送别诗,是他边塞诗及宫怨诗之外,又一个重要的部分。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胡大》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送李十五》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窦七》

  他的送别诗多而精,字里行间,珠玉盈盈。而孟浩然竟因自己而死,他又怎么能愿谅自己!他丧魂落魄,顺江而下,在洞庭湖遇上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李白好几天陪着王昌龄泛舟洞庭,看湖光山色,月白渚清,总算让王昌龄魂魄归位,缓过神来。临别之时,王昌龄还为李白写了一首诗——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送李十二》

  临别依依,惆怅满怀。

  与李白分手后,王昌龄溯江而上,到了流放地龙标,在那里他过得很滋润,“诗天子”的名声日渐响亮,当地酋长女儿、美女阿朵曾当街长跪向他求诗。

  他还为阿朵写了“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诗句,老朋友陶副使、魏二、张四、程六、狄宗亨、柴待御、薛大、朱越、李棹、李十五、崔参军、吴十九等不是路过,就是专程来看他。

  他与朋友们在江楼宴饮、留诗送别,将边鄙之地的文艺生活过得非常充足,还就便写了一本名叫《诗格》的诗歌理论著作。

  就在这时,“安史之乱”暴发,全国乱成一锅粥,龙标这个蛮夷杂处之地,也乱得让王昌龄没法干他的副县级小官,只得离开龙标,准备回山西老家,却在经过安徽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谁也不知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闾丘晓对王昌龄起了杀心。能够想到的是满腹诗书的王昌龄自有一副铮铮傲骨,让他一生不容于官场,最后还是没有躲过官场这一记七伤拳,直接丢了性命。

  好在王昌龄还有朋友高适,高适又有朋友张镐,就在王昌龄死后不久,闾丘晓落在张镐手里,闾丘晓说家有至亲要养,苦苦哀求饶命!

  张镐冷笑一声,问他:“那王昌龄呢?他没有双亲吗?”令箭一挥,当庭用军棍将闾丘晓活活打死,算是为王昌龄申了大冤。

  王昌龄只活了六十岁。在盛唐的诗世界,他是“天子”,但在龌龊的官场,他一直是个弱者,从未强大过。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宿裴氏山庄

唐代 王昌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客广陵

唐代 王昌龄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赵十四兄见访

唐代 王昌龄

客来舒长簟,开閤延清风。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忽忆鲈鱼鲙,扁舟往江东。

闺怨

唐代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宴春源

唐代 王昌龄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河上老人歌(一作河上歌)

唐代 王昌龄

河上老人坐古槎,合丹只用青莲花。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