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一个王昌龄凭什么独拥两座芙蓉楼

一个王昌龄凭什么独拥两座芙蓉楼

  真情动天下

  一个王昌龄凭什么独拥两座芙蓉楼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发乎心,才可动天下,不重友谊的朋友不是好诗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靠这样的告别,赚到了今天的两幢大别墅,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很有意思,中国有不少“双胞胎”历史文化景点,我看过的有两对,一对蓬莱阁,一对芙蓉楼。

  两座蓬莱阁,分居南北,历史上都大名鼎鼎。北蓬莱在山东烟台,名气很盛如日中天;南蓬莱在浙江绍兴,但已默默无闻风光不再。

  而两座芙蓉楼呢,分居东西,东边一座在江苏镇江,西边一座在湖南洪江。两座楼,在当地都很有名,都是纪念王昌龄的临江楼阁,游客一到那儿,都会背一背那首滚瓜烂熟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本篇要解读的,就是这两座芙蓉楼。

  

image


  真假芙蓉楼

  无需争辩,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芙蓉楼只会有一处,那就是镇江的芙蓉楼。而洪江的芙蓉楼,是个假古董。证据何在?摆出另外一首诗,就不言而喻。

  王昌龄在芙蓉楼饯别辛渐时,以同样的题目写了两首诗,另一首诗为:

  丹阳城南秋海阴,

  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你看,丹阳,不就是镇江么?

  

image


  从镇江芙蓉楼上看金山,如此美丽

  一般来说,假古董极难流传,为什么洪江的芙蓉楼又流传成真古董了呢?古古很好奇。再好奇,也要先放下,且看看两座芙蓉楼的模样。

  历史记载,镇江的芙蓉楼,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所以,王昌龄才有机会在芙蓉楼与辛渐告别,但原址在月华山上。今天的芙蓉楼,是1992年移建的,位于金山脚下的湖中岛上,分上下两层,轩昂宽敞,曲折回廓,楼水相映,别致典雅。

  下面要隆重介绍假芙蓉楼,为什么呢?因为假芙蓉楼在湖南,古古阁主就是湖南人,家乡情结嘛!更重要的是,明知王昌龄没有在湖南的芙蓉楼为辛渐送行,湖南人们还是要为他建这个楼,那不就是体现了更深的真爱么?何况,洪江的芙蓉楼,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在可是真古董了,周边景色绝美,值得推荐。

  湖南的芙蓉楼,具体位置在洪江的黔阳古城,为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image


  黔阳古城,处在湘西的群山环抱里,明清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此处,潕水、清水江、沅水三水交汇,环绕古城,苍苍茫茫。这座鲜有人知的古城,至今绵延2200 年,比同在湘西境内的凤凰古城还早900年,是中国最具原真风貌的隐逸之都。

  这座古城,气质淡雅,千百年来,宠辱不惊。

  今天,游黔城者,多是奔芙蓉楼而去。芙蓉楼白墙青瓦,红柱雕窗,古朴地矗立在高台之上,周围古木参天,深幽静雅。芙蓉楼一楼门柱上题有一联,很美: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二层再嵌一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

  1840年,黔阳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一"壶"状字,成为一景。

  芙蓉楼有颇具规模的碑廊,让我惊讶,名不见经传的一座小古城,居然有如此壮观的碑廊,这里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方,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其中还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颇壮观。

  

image


  当地有些只管忽悠的导游会这样介绍:芙蓉楼临江高耸,这就是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地方了……

  一些怀古的人会这样写:夕阳西下,潕水默默流淌,似载满王昌龄与辛渐千年的离愁……呵呵,这样怀古就怀错地方了!当然,王昌龄也会在这儿送朋友,但绝对不是辛渐了。

  苍凉的一生

  关于王昌龄,所存史料不多,他的出生地和出生年月,都存争议。山西太原、陕西西安、江苏南京、山东瑯琊,四地出生地,大家各有说法。而出生年月呢,古古倾向于698年至757年。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但他仕途坎坷,最高只做到八品江宁丞,一生苍凉。

  698年,王昌龄出生时,大唐还是武则天的天下。因为农民出身,王昌龄二十一岁前,都是在长安灞上的芷阳村乡下,过着耕种垂钓的生涯。

  719年冬,他开始漫游,直到727年,他二十九岁,才中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这段漫游时间里,他去过当时的河南、河北、河东、河陇,头顶塞外风,脚踏边关土,身经古战场,阅历大增,见多识广,写出了大批视野开阔、襟怀激荡、气势磅礴的边塞诗,强烈展示了盛唐精神。

  734年,36岁时,王昌龄再次参加公选,在博学宏辞科中超群绝伦,迁为汜水县尉,九品。

  

image


  737年,喜欢直言而又执拗的宰相张九龄,越来越不得唐玄宗的欢心,在奸臣李林甫的撺掇下,玄宗罢免了张九龄。张九龄被罢相,朝廷之士皆只管自保,无敢直言者。李林甫大权在握,独断专行。王昌龄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帮他说话,绍果忙没帮上,自己倒绊进去,遭贬岭南。至739年,玄宗大赦天下,王昌龄才由岭南北返长安。

  740年,王昌龄离京赴任江宁丞。

  一个有才、孤傲而没有地位的人,注定是坎坷的。在官场混迹这么多年,再才华横溢,也只是在八品九品间徘徊,王昌龄肯定也会失意。失意之后呢,就是疏狂,放浪形骸,就是对权贵的蔑视,不买世俗的账。这样,他就很容易因意气用事而授人以柄,遭到那种没有才德者的嫉妒和陷害。于是,王昌龄应了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被扣上“不护细行”的帽子。

  因为历史留下的资料很少,我们已经无从知道王昌龄在哪些事情上令当权者不满,反正他在江宁是呆不下去了。748年,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竟因不护细行、恃才傲物、直言犯上等罪过,被远谪龙标,由八品江宁丞降为九品龙标尉。

  在偏远的湘西,王昌龄一呆就呆到生命的最后。安史之乱发生后,战火纷飞,哪儿都不太平。根据《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惦记自己的亲人了,就在756年,离开了龙标,踏上归乡之路。第二年,道经安徽毫州时,王昌龄因遭到刺史闾丘晓忌恨而被杀,为自己的人生打下最后一个令人悲痛的句号,时年59岁。

  闾丘晓杀了王昌龄后,得到了报应。

  河南节度使张镐,同时督统淮南诸军事,与王昌龄友善。张镐率军平叛时,一次,叛军围困宋州,守军告急,张镐命闾丘晓一同赶赴救援。闾丘晓很傲慢,看不起张镐,又怕战败对自己不利,于是故意逗留,误了军期,致使宋州陷入敌手。张镐大怒,欲杀闾丘晓。闾丘晓讨饶说,家里还有老母在,请求饶命。张镐指着他说:你杀王昌龄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的老母由谁来养?闾丘晓无话可答,遂被杖杀,张镐替王昌龄报了冤死之仇。

  

image


  王昌龄在黔阳古城留下的水井,今天依然清澈见底。

  历史共振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生前的王昌龄,并没有风生水起,但历史没有亏待他,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在地价这么贵的今天,居然为他留下两座显赫的芙蓉楼,让人天天去登楼回想,鼎礼膜拜,凭什么?古古阁主觉得,有四重原因,让人们对王昌龄爱戴、钦佩、同情,情感上产生了历史共振。

  哪四个原因?写诗棒!重友谊,!重民生!却又死得冤!

  王昌龄写诗很厉害,特别是七绝,只有李白才能与他媲美,人们表扬他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浪漫气味和英雄气质,字字铿锵作响,震撼人心。且看《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看《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这些边塞诗,首首纵横捭阖,字字玉盘珠落,劲健奔放,深沉苍郁,足可为唐诗压卷。

  王昌龄的闺怨诗,也因细密、灵动、独辟蹊径而为人称道。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读一首,《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你看,这些诗,都是用思深婉,刻画女性心理细致入微。

  王昌龄的诗,保存至今的有181首,很多都为当时及后人传唱。753年,丹阳进士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共收24位诗人作品,其中王昌龄的诗选得最多,共16首,李白都只选了13首。可见,王昌龄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有个《旗亭画壁》的故事,可以窥见王昌龄及其朋友的才华: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煮酒论诗,歌女助兴。大家牛皮吹得兴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厉害,不分高下。最后,大家答成一致意见:“都不争了,就听歌女唱,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歌女开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是王昌龄绝句,他在墙上画一笔。另一歌女开唱,是高适的绝句,高适画一笔。歌女再开腔,“奉帚平明金殿开……”又是王昌龄的,墙上再添一笔。王昌龄和高适甚喜。王之涣耐不住了,说:“这两歌女素质不行,专唱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美的歌女说:“且听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歌喉宛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均是王之涣的作品。于是,三人相视大笑。

  王昌龄重友情,暂时不表,下文会专辟章节,他为官如何呢?其实蛮不错,很接地气。

  被贬龙标后,王昌龄生活很清苦,他曾经和老仆人捡拾枯枝败叶,来烧饭当柴烧。他为官清廉,为政宽仁,对老百姓的优惠政策比较多,很受老百姓爱戴。在洪江任上七八年间,老百姓昵称他为"仙尉",慕名造访者终日不绝。直到今天,古城坊间还流传着"苗女听歌""遮道乞诗""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

  王昌龄有一首诗,叫《龙村野宴》,写自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怡然自乐: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从。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美丽的黔阳古城

  真情动天下

  王昌龄对朋友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千年。

  李白、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维、孟浩然……当时,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有名诗人,不管性格和地位如何,几乎都与他有亲密来往,郊游、赋诗、对酒,逍遥于湖光山色。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与他相处呢?就因为王昌龄虽然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但对真正的朋友,他却是坦率、真诚而重感情的。

  在王昌龄的诗中,流露真性情送别朋友的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有名的《芙蓉楼送辛渐》,我们仔细一读,细节上就能轻易找出王昌龄对朋友的真挚来。你看,他是从南京开始送辛渐,一直送到镇江,难舍又难分。在芙蓉楼上,也许他们就是通宵达旦地喝酒,话别,直到辛渐第二天拂晓登舟而去。辛渐临行时,王昌龄还不忘叮嘱:如果洛阳的老朋友问起我的情况,就告诉他们,我胸怀澄澈,一片冰心,从未更改,要老友们不要担心。

  

image


  《送魏二》《送高三》《送任五》《送谭八》……到龙标后,王昌龄与长安的高朋贵们接触得少了,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接触得多了起来。王昌龄对待这些小人物,依然情深似海。他曾写过一首绝句,叫《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写得耐人寻味,我们能体验到王昌龄的至深用情。王昌龄在诗中对朋友说,哎呀,我们两个一水相通,还是很近的,我这里刮风,你那儿也会刮风,我这儿下雨,你那儿也会下雨,我这儿明月当空,你那儿也就明月当空,所以与你相别,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难过。

  话是这么说,但毕竟是远隔两地,难于见面了。王昌龄并不是真的不难过,也许是朋友先难过了,所以他强压内心别绪,积极地宽慰朋友,这既蕴涵了彼此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味道,更体现了王昌龄体贴入微的深情。

  王昌龄体贴朋友,朋友也给了他同样的真情回应。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正在扬州漂泊,心情也不好,但他立即写诗安慰老友:

  杨花落尽子归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只是,没想到,谁知一语成谶,多年后,李白还真被远放夜郎。

  王昌龄一生,仕途一直屈居下僚,生命的结局更是让人悲伤,但他的煌煌诗卷,彪炳千秋,以一种历史的大美,展现着盛唐的精彩。今天的两座芙蓉楼,是历史给王昌龄的安抚,对他的深情与孤独,千年后的人们,登临,就是最好的回应……

  芙蓉楼上望去,山高水长,隐逸之风似乎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闺怨

唐代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萧驸马宅花烛

唐代 王昌龄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山中别庞十

唐代 王昌龄

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散发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吟时白云合,钓处玄潭清。琼树方杳霭,凤兮保其贞。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唐代 王昌龄

盛才膺命世,高价动良时。
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
神仙去华省,鸳鸯忆丹墀。
清净能无事,优游即赋诗。
江山纷想象,云物动葳蕤。
逸气刘公干,玄言向子期。
多惭汲引速,翻愧激昂迟。
相马如何恨,登龙返自疑。
风尘吏道迫,行迈旅心衰。
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秋风一片叶,朝镜数茎丝。
州县甘无取,丘园悔莫追。
琼瑶生箧笥,光景借茅茨。
他日青霄里,犹应访所知。[一作高适诗]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唐代 王昌龄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
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
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
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

风凉原上作

唐代 王昌龄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