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闲谈龙标尉王昌龄

闲谈龙标尉王昌龄

  前段时间写了两篇短文,一篇是蹭热点的采风随笔《沅水千里,浦市独秀》,另一篇是“五一”假期的游记《明月何曾是两乡》。两篇文章里都引用了王昌龄的诗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且言之凿凿地说是路过湘西浦市和贬居黔东南隆里所作。王老先生地下有知,怕是要现身骂娘了。

  

image


  第二篇文章发出后,才意识到闹了个大大的乌龙?懒得修改、懒得考证,是我写东西的坏习惯。不过,咱又不是什么名家大咖,几句酸文也没得两个人看,更不会去奢想成为传世经典、千古流芳。错了要什么紧?历史的东西本来就说不清楚的。“酸文”是一个同窗贬我的词,大约是看不惯我写的那些风花雪月、青山绿水的东西,缺少歌功颂德的正能量吧。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才不在乎它的酸甜苦辣呢。

  

image


  待闲时坐下来,想想同一诗句怎么可能出自两个地方的?这本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偏偏被多情的后人做成了多选题。贵州锦屏的隆里、湖南洪江的黔阳、湖南泸溪的浦市……都是说这首诗出自他们那里。细探下去,这周边还会有争王昌龄版权的地方。悬案的根源在于王昌龄任职龙标尉的龙标到底在哪里?

  

image


  王昌龄是何人?王昌龄是唐代的古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是一个失意的仕途人。王昌龄字少伯,汉族,生于公元698年,756年死于非命。一千三百多年了,出生地还是没搞清楚,到底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还是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太原和西安不会为了王昌龄的祖籍地闹的朋友都做不成了吧?王昌龄三十而立中进士,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和龙标尉等职务。他的诗词越写越好,官职越当越小,离家越来越远。

  

image


  王昌龄在官场混的不怎么样,在骚坛却风生水起,影响千年。他的朋友圈里重量级人物一大串,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大咖常在朋友圈里点赞赠诗,这就非常令人羡慕了。想想咱好歹混到七品致仕,朋友圈里最大咖的就是杭城才子星孩了,若不是姻亲关系,怕也攀不上啦。虽然朋友圈里也有从不交流、极少点赞、绝不留言的名家,不过是装点门面的道具。大凡出了名的,不缺我等的掌声,也不屑为我等发声。倒是一帮布衣草履朋友常来捧场助威,无论长幼、职业、官阶和亲疏了。真正的朋友,即使是默默关注,点个赞就走,也是一片真心和真诚。

  

image


  王昌龄和李白在仕途上都不得志,都是被一贬再贬的苦命,自然惺惺相惜,知心话题更多。公元740年,好友孟浩然壮年病逝,王昌龄悲痛欲绝,在巴陵偶遇李白。此时的李白是在往西南去夜郎的途中,两人一见如故,泛舟饮酒,千愁顿解。临别时,少伯写了一首诗安慰太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不知何故,竟没见李白当时的回赠诗流传下来,似乎不合常理。直到十三年后,王昌龄两鬓已白,还被贬为龙标尉,李白才遥寄一首回赠安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四年后王昌龄被杀身亡。

  

image


  王昌龄的边塞诗十分出名,恐怕与其早年家境贫寒,却抱有杀敌报国的壮志有关,因而更能感受、体味边关将士的心思和苦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荡气回肠的边塞诗早已是家喻户晓,激励了多少将士浴血保卫家园。组诗《从军行七首》给后人展示了关山羌笛、秋月琵琶、暮日尘骨、玉门楼兰、大漠辕门、山嶂峰峦等边塞景象,系统地刻画描述了边关将士的思亲怀乡、战场荒凉、士卒友情、生死离别、矢志卫国、杀敌立功、战场捷报、烽火边关等场景和情感。“玉门山嶂几千重”,“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诗中的边关总是那么的苍凉、悲壮、激愤和励志。

  

image


  王昌龄善作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无情未必真豪杰,自古骚客多风流。边塞诗高手王昌龄同样儿女情长,笔触细腻。“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生动地描述了独守空楼的军嫂思夫心切,春色美景怎及夫唱妇随、朝暮相伴呢?

  

image


  他的《采莲曲》,据说是在龙标尉任上所作。“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巧妙的把采莲少女掩喻在荷叶罗裙中,花红叶绿,窈窕少女,轻歌纤腰,若隐若现。如此莲塘美景,散去了王昌龄被谤谪的阴霾。欣赏这千年佳作,谁又会在乎莲塘是在隆里?在黔阳?在浦市?在乾城呢?谁又会去细究阿朵姑娘是官宦小姐、苗家公主或部落千金呢?

  

image


  贵州的黔东南和湖南的怀化、湘西都是山水相依的,龙标县治究竟花落谁家,确难定论。锦屏、黎平、黔阳都有依据和可能,想那唐朝时代,县治区域也不会十分精确。就像古夜郎国一样,谁能说清楚它的国界在哪里?都是个模糊的概念而已。与其相争不让,倒不如共享多赢,联手打造大龙标旅游圈,共同打造王龙标文化园。

  

image


  王昌龄的心态还是好的,随遇而安,在龙标的日子过得倒也潇潇洒洒。腊肉酸菜,烧酒河蟹,三朋两友,龙标野宴,岂不快哉。“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竹林聚会,纵情畅饮,像极了我们沐浴春光、数星呼月的户外野炊。此间乐,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此时的王昌龄哪里还看得出是当年那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血性男儿。

  王昌龄之心明月可鉴,当年在芙蓉楼送别辛渐的时候,就说的很清楚了:“一片冰心在玉壶。”送魏二的时候也是“醉别江楼橘柚香”,做人坦坦荡荡,酒逢知己千杯少。按贾至的说法,就要“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人各有命,人各有事,你想“留骑主人心”,情再真也难留下远行客。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生何处不青山,但凡记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足矣!

  

image


  王昌龄能吼出荡气回肠的边关雄词、能吟出兰质蕙心的多情柔句、能咏出潭水情深的至诚美赋,却也因才受累。好不容易从岭南回到南京任职,又被杨国忠以其《梨花赋》讥讽朝廷治罪,加上李林甫重提《长信秋词》案,两大权倾朝野的狠角色联手,欲置其于死地。好在玄宗皇帝还不昏庸,一句“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救了王昌龄的命,贬到“夜郎西”的龙标去了,这个龙标尉又是什么官职呢?之前的江宁丞,据说是副县级,这个龙标尉估计就是个科级职务了,总不会是断崖式降级,一撸到底吧,否则也没有必要把他撵到偏僻的大山里来。

  我对政治话题向来不敏感,没有找到《梨花赋》的原文,不便妄议。《长信秋词》里,除了看到宫怨外,看不出有什么非要治其死罪的地方。“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倒觉得王昌龄是女性知音,他十分擅长描写女性题材的诗,他的宫怨、闺怨和田园诗里,对女性的容貌、心理刻画的细腻贴切,或许那时的女粉丝应该不少了。这样一个爱发点小牢骚,喝点小酒,听听小曲,远观村姑的迂腐文人,何以就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了?难不成是为了把它作为向杨李邀功的投名状?又或许是借此留名史册?如果是后者,闾丘刺史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image


  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报应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安史之乱,王昌龄担心家人的安危,连夜赶往家乡,路过亳州地界,竟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所谓何因,成了悬案,说是闾丘晓索诗不成反被讽怯敌也不无道理。后来张镐因闾丘晓贻误雎阳战机杖杀之,闾丘晓曾以回家养母为由哀求饶命。张镐怒斥道:“王昌龄的老母谁来供养?”开了杖杀地方官员的先例,真是大快人心也。

  关于王昌龄的记载,史书不详,因而他的一生留下了诸多悬案。从出生地到底是太原还是西安,任职的龙标县是在贵州还是湖南,镇江、舞水两座芙蓉楼,离开龙标是否按程序报批,为何得罪闾丘晓被杀,最后是在亳州还是濠州被杀……都难以说清楚了。多地争抢王昌龄也就见怪不怪了,谁不想把这张王牌抓到手里呢?

  最后附上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欣赏之余,看看是否可以找出邀功请赏的破绽,穿越举报到玄宗皇帝那里,换取他日的荣华富贵。

  

image


  长信秋词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

  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

  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

  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

  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

  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

  红罗帐里不胜情。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唐代 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殿前曲二首

唐代 王昌龄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
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别陶副使归南海

唐代 王昌龄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长信怨

唐代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斋心

唐代 王昌龄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