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任性老头王昌龄:出走半生,我终于明白最美不过儿时的村庄

任性老头王昌龄:出走半生,我终于明白最美不过儿时的村庄

  


  如果说初唐四杰是唐诗大殿的根基,那孟浩然和王昌龄就是照明灯,影响了后世大批诗人。其实从他俩开始,中国文化史上那些耀眼的名字,都开始出现了,李白、王维、杜甫、岑参、高适、贺知章等,彼此大多有交集,又都经营着各自的人生。

  星垂平野,故事开席。

  多年以后

  王昌龄还会想起儿时的村庄

  那里有草长莺飞,有辛勤劳作

  还有,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目光

  698年,山西太原

  一对农家夫妇迎来了一个小生命

  大概他们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

  希望这个孩子,不要像他们一样就好

  因而取名王昌龄,昌盛长久之意

  确实,期望实现了,他们的孩子

  生前事业有成、名扬天下

  身后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但此时,历史的重心

  还放不到这位贫苦少年身上来

  因为当朝女皇武则天

  的侄子武三思和儿子李显

  正为太子之位斗得热火朝天

  当然,这么说是抬高了李显

  毕竟这武三思不是一般人

  当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那么有文采

  就因为他一句莫须有的诋毁

  而锒铛入狱,以致患疾谢世

  唯唯诺诺温柔善良的李显,怎么斗?

  还好,有一位猛人时任宰相

  在朝堂之臣纷纷倒向武三思之际

  它看清了这个人,并且守住了为官初心

  这种初心,和孔子的修齐治平、孟子的浩然之气

  以及王昌龄的一片冰心,是一脉相承的

  他力排众议,智劝武则天恢复李显太子之位

  这才使武三思失算

  不然,若使如此人格不健全的人

  登临帝位,打理天下

  大概等不到开元盛世,也用不着安史之乱

  贪腐、苟税、征战,仅此就能耗尽整个帝国

  也就没有后面的浪漫华章了

  这个人,叫狄仁杰

  


  《妖猫传》盛唐

  当然,这些庙堂之事

  暂时还和小昌龄没有关系

  小昌龄此时正挣扎在温饱线上

  靠农耕勉强维持生活,读书更是奢侈

  就算不凿壁偷光,想必也相差不远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23岁

  720年,成年的王昌龄前往嵩山学道

  此时,已过了借隐居入仕的年代

  自初唐杨炯高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来

  军营就成了盛唐男儿从小的梦想

  事实上,也没有哪个朝代比盛唐更向往军营

  


  按说23岁的王昌龄正是血气方刚

  为什么选择了学道这条路呢?

  史书没有记载

  或许是家生变故,万念俱灰?

  或许是一心向道,喜欢就好?

  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

  王昌龄开始学道了,道观里还有书读

  哦,大概学道是副业,主业是读书罢了

  毕竟这时期的王昌龄,是渴望入世的

  在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来: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嵩山学道的日子,平静而充实

  时间就这样淡淡的,漫过三年

  这天,灯影摇曳中,他合上最后一页书,

  抬头看到天际喷薄的朝阳,是时候了

  723年,26岁的王昌龄

  走下嵩山,来到并州(并州即太原,回家了)

  此时的王昌龄,就像刚刚出山的张无忌

  满腹才华,只待东风

  但是,王昌龄并未急着参加科举

  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没有完成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未忘记

  724年,27岁的王昌龄

  过秋水、跨山谷、直奔河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

  一声声快马加鞭

  千里边塞即将和他的知音碰面

  我已历经风霜,你正诗酒年华

  世间最浓烈的相遇,莫过于此

  终于,沿途的风景逐渐荒凉

  烽火、黄河、残阳、孤城、铁甲

  王昌龄见到了他的日思夜想

  而此时他的笔,已经配得上它的容颜

  就这样,一首首边塞诗冲出他的营帐

  在硝烟中为无数战士广为传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两首·其一》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四首》

  


  两年,王昌龄写出了大量边塞诗

  它们以口为笺、跨越山河、飘往长安

  于是,全天下都知道河陇出了个大诗人

  又是一年,秋风萧瑟

  独立城楼的王昌龄,目光投向天际

  红日正缓缓落下,大雁南飞

  该回去了

  726年,29岁的王昌龄回到长安

  隐居于蓝田县石门谷,潜心备考科举

  期间堂弟来看他,两人聊着近来的趣事

  淡淡的月光泄在树上、渗进窗户

  一切都如此安静,安静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光阴冉冉这窗月已几盈几虚

  清辉依旧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不经意半生走来已近三十载

  何时能够光耀门楣呢?答案是明年

  727年,王昌龄30岁,进士及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似乎一切都触手可及,但

  在唐朝,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

  换句话说,进士不能直接做官

  还得参加统一的入官考试

  ——“博学鸿词”科

  四年后,王昌龄取得此科第一名

  而这年的科举状元,叫王维

  两个第一名就此结识,但仅限于此

  因为他们此后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不论如何,终于做官了

  先是河南汜水县尉,后升为江宁丞

  (从公安局长升为副县长)

  但这,似乎和想象的有点不同?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放歌行》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曲二首》 何等意气风发!

  万里挑一的进士,不应该是位列朝堂

  每月初一,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吗?

  怎么苦读十载,到这旮沓来了

  而且连一把手都不是······

  好气啊,越想越气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春怨》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春怨》

  


  是的,西北的朔风

  把王昌龄的性子磨直爽了

  而直爽,在官场是大忌

  或者说,在哪儿都是大忌

  因为世上永远不缺小人

  这么多“怨”,明显是反动言论嘛

  尤其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什么意思?保家卫国还不乐意了?

  为皇帝奉献青春还后悔了?

  万字举报书,加急送朝堂

  结果嘛,738年,被贬岭南

  刚过四十的王昌龄,欲哭无泪

  只得赴任,期间经过湖北

  ——名人孟浩然的故乡

  巧的是,孟浩然此前患病,正在襄阳调养

  王昌龄得知后,特意前来拜访

  一个山水,一个边塞

  就这样久别重逢般,初遇了

  两人聊得特欢,从农家腊酒到秦时明月

  当然,吃的更欢

  临别之际,还约定来日再见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可是,来日之日不可期

  在享用鲜美的洞庭鱼虾时

  所有人都忘记了,医生的叮嘱

  “勿沾荤酒,切忌鱼腥”

  年秋,孟浩然病逝

  原因是鱼腥导致背疽复发

  此时王昌龄还没到岭南

  途中突然得知这个消息

  痛心疾首

  


  所谓“我无心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那么温润的诗人,再也见不到了

  而一切都是因我而起

  我今后如何面对浩然的魂、面对后人?

  这份愧疚沉淀在王昌龄心里,无法释怀

  乃至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不过此时,王昌龄还来不及伤心

  朝堂中有人看了他的诗,非常欣赏

  尤其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多么传情,多么感人

  次年王昌龄遇赦,即刻回京待命

  


  740年,王昌龄途径巴陵(今湖南岳阳)

  遇见了另一位猛人——李白

  此前李白在长安混了三年

  得到了丞相贺知章的“谪仙人”认证

  又和唐玄宗、玉真公主有过直接交集

  但他刚入长安,还未有声名

  兜兜转转三年,觉得“行路难,归去来”

  就离开长安,云游四海来了

  仕途不顺的两人,一见如故

  经常一块喝酒吃肉唱K探讨学术

  离别之日,王昌龄依依不舍

  写了这首诗送别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送李十二》

  同年冬,王昌龄到达长安

  领命复任江宁丞,即刻赴任

  临行前,一位旧人找上门来

  早年在长安寻仕时,两人已结识

  一杯两盏烈酒下肚

  两人的话匣子都打开了,聊了很多

  醉后他问王昌龄,接下来去哪?

  王昌龄回答:回江宁,你呢?

  他顿了顿:去边塞,重走你的路

  王昌龄笑了,他也笑了

  笑这年少轻狂、血气方刚

  笑这历经风霜、不再幻想

  就此告别吧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宿裴氏山庄

唐代 王昌龄

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
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唐代 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

题僧房

唐代 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送刘十五之郡

唐代 王昌龄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唐代 王昌龄

弱冠早登龙,今来喜再逢。
何知春月柳,犹忆岁寒松。
烟火临寒食,笠歌达曙钟。
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唐代 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