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科举和荐举相结合,没有功名的孟浩然一辈子都没当上官,只能以隐士终身。考中功名没有有分量的人荐举,也就只能混个小官,王昌龄、孟郊等人一辈子做的都是很小的官。如果没有生活压力,有些诗人是不屑于在蝇营狗苟中度过,主动选择辞官归田,寄意山水。
虽然过的是隐居的生活,但哥不在江湖,江湖不止有哥的传说,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互相交游,往来酬唱,互赠诗章,留下很多优秀的诗篇。孟浩然给另一位隐士朋友写过《宿扬子津寄润州长山刘隐士》:
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
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
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
不见少微星,风霜徒夜吟。
好朋友对自己如此思念,这个隐士当然也要回首诗,《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两个隐士引为知音,友谊贯串始终。孟浩然去世后,这个隐士嘱托朋友搜求孟浩然遗文,《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这个隐士叫刘慎虚,自幼聪颖,八岁作文上书,受到皇帝的赏识,拜为童子郎。20岁中进士,22岁参加吏部宏词科考试,得中。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为好朋友专门写了一首《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然而日后刘慎虚仕途失意,只当过洛阳尉,夏县令,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等小吏。壮年辞官南归,游历于休宁、安庆、浔阳、庐山、洪州等地。与贺知章、包融、张旭交游,时称吴中四友,并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往来酬唱,互赠诗章。王昌龄《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刘慎虚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县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于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其交游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侣。隐居期间他写的一首诗是他代表作,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辑录这首诗的时候题目就已散失,《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慎虚现在名气不大,但历代对他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河岳英灵集》精选24位诗人的234首诗,推崇刘慎虚为一家,选录其诗多至11首,排在常建、李白、王维之后居第4位。到清康熙年间他还有5卷诗集在流传,却毁于《四库全书》修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