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诗话

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诗话

  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诗话

  

image


  诗是情感的表达,诗是语言的凝练,诗是绝美的音符。黔东南的风采,极具诗情画意,她的诗意美,在王昌龄与李白的诗韵中可以窥见。

  一座城,不可能只为一个人存在,一个人,却可以为一座城带来声誉。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人的声名、事迹、书画、诗歌,却可给一座城带来日不落的辉煌,让世人敬仰。黔东南的隆里古城,就是这样一个有诗作传说故事的古堡。

  隆里古城如北京的故宫,罗马的弗拉维圆形剧场,埃及的金字塔,阿历山德罗斯的维纳斯,西安的兵马俑,沈从文的边城,都像诗一样的存在,都有诗的魔力。有时候,我们一想到后者,就会联系到前者,彼此相互增辉,相得益彰。当年,唐朝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的故事,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的独特魅力。

  

image


  我与隆里古城的缘分,还真是从诗歌开始的。在一次语文诗词课上,老师讲到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讲得我心潮澎湃,激情满怀,特别是讲到龙溪龙标即锦屏隆里时,更是使我热泪盈眶,浮想联翩。我为隆里能走入大诗人王昌龄的诗,而骄傲与自豪,故此爱上了隆里,爱上了王昌龄的诗,爱上了我生活的黔东南这片诗一样的热土。

  据说王昌龄被贬隆里,有他在隆里所写的,脍炙人口的《送崔参军往龙溪》的诗为证。诗曰:

  龙溪只在龙标上,

  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

  鸿恩共待春江涨。

  无须再多的论证,无须再多的言语,王昌龄诗人的诗,已使我们确信当年王昌龄写诗时,就身居贬谪地的隆里古城。从诗中还可看出,诗人当时在隆里古城孤独与寂寞的无奈心情,以及冷静与期盼的高超智慧。

  

image


  在锦屏隆里,诗人把对父母的孝心,对子女的慈心,对妻子的忠心,对家乡的爱心,全都寄托到了那“秋月孤山两相向”的期盼中,情到深切处,也只能像张若虚那样,用“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心境,和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情怀,把所有的爱和思念,托付给清风明月,等待皇恩浩荡,春江水涨,等赦还乡,再建功业。可见,王昌龄是真正地把锦屏隆里,当作了逆运时的跳板,困境中的依附,落难时的故乡。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是唐朝大诗人大名人,不知是王昌龄的天命,还是隆里的缘分,王昌龄因不测而流落到锦屏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无论是悲摧,或者是巧合,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趣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后人都应且行且珍惜,记住历史,记住缘分,记住王昌龄,记住锦屏隆里。

  正如唐朝诗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证: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每当读到李白这首诗,深感李白与王昌龄两位大诗人的惺惺相惜,情深似海,更感李白听说王昌龄“闻道龙标过五溪”后,作者李白的心“随君直到夜郎西”的隆里,与之相陪。王昌龄也正是在这种“有你,我不会孤独”的意念中,坚定地走过了在隆里的那段艰苦岁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隆里地处何方?王昌龄与李白深厚的友情,李白一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使“秋月孤山两相向”的王昌龄增添了力量,悟出了人生。(廖梓锋)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朝来曲

唐代 王昌龄

日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从军行二首

唐代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沙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出塞二首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长信怨

唐代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客广陵

唐代 王昌龄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送柴侍御

唐代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