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诗话
诗是情感的表达,诗是语言的凝练,诗是绝美的音符。黔东南的风采,极具诗情画意,她的诗意美,在王昌龄与李白的诗韵中可以窥见。
一座城,不可能只为一个人存在,一个人,却可以为一座城带来声誉。往往在不经意间,一个人的声名、事迹、书画、诗歌,却可给一座城带来日不落的辉煌,让世人敬仰。黔东南的隆里古城,就是这样一个有诗作传说故事的古堡。
隆里古城如北京的故宫,罗马的弗拉维圆形剧场,埃及的金字塔,阿历山德罗斯的维纳斯,西安的兵马俑,沈从文的边城,都像诗一样的存在,都有诗的魔力。有时候,我们一想到后者,就会联系到前者,彼此相互增辉,相得益彰。当年,唐朝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古城的故事,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一首诗,一座城的独特魅力。
我与隆里古城的缘分,还真是从诗歌开始的。在一次语文诗词课上,老师讲到王昌龄的《送崔参军往龙溪》,讲得我心潮澎湃,激情满怀,特别是讲到龙溪龙标即锦屏隆里时,更是使我热泪盈眶,浮想联翩。我为隆里能走入大诗人王昌龄的诗,而骄傲与自豪,故此爱上了隆里,爱上了王昌龄的诗,爱上了我生活的黔东南这片诗一样的热土。
据说王昌龄被贬隆里,有他在隆里所写的,脍炙人口的《送崔参军往龙溪》的诗为证。诗曰:
龙溪只在龙标上,
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
鸿恩共待春江涨。
无须再多的论证,无须再多的言语,王昌龄诗人的诗,已使我们确信当年王昌龄写诗时,就身居贬谪地的隆里古城。从诗中还可看出,诗人当时在隆里古城孤独与寂寞的无奈心情,以及冷静与期盼的高超智慧。
在锦屏隆里,诗人把对父母的孝心,对子女的慈心,对妻子的忠心,对家乡的爱心,全都寄托到了那“秋月孤山两相向”的期盼中,情到深切处,也只能像张若虚那样,用“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心境,和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情怀,把所有的爱和思念,托付给清风明月,等待皇恩浩荡,春江水涨,等赦还乡,再建功业。可见,王昌龄是真正地把锦屏隆里,当作了逆运时的跳板,困境中的依附,落难时的故乡。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是唐朝大诗人大名人,不知是王昌龄的天命,还是隆里的缘分,王昌龄因不测而流落到锦屏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无论是悲摧,或者是巧合,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趣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后人都应且行且珍惜,记住历史,记住缘分,记住王昌龄,记住锦屏隆里。
正如唐朝诗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证: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每当读到李白这首诗,深感李白与王昌龄两位大诗人的惺惺相惜,情深似海,更感李白听说王昌龄“闻道龙标过五溪”后,作者李白的心“随君直到夜郎西”的隆里,与之相陪。王昌龄也正是在这种“有你,我不会孤独”的意念中,坚定地走过了在隆里的那段艰苦岁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隆里地处何方?王昌龄与李白深厚的友情,李白一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使“秋月孤山两相向”的王昌龄增添了力量,悟出了人生。(廖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