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写诗没了灵感?王昌龄传你洪荒之力

写诗没了灵感?王昌龄传你洪荒之力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想必很多爱好写诗填词的朋友都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怎么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就是写不出一个字来。造成这种状况,无外乎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积累的不够,这不是本文要说的话题,第二种是找不到感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灵感。

  那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能自觉地去扑捉灵感呢?古人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和经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在他的《诗格》中有很具体的经验总结:

  诗有三格:

  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指出了激活灵感的三条途径,也就是所谓的“生思三法”。

  

image


  第一种方法是写不出时不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在偶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明代胡应鳞《诗薮》杂编卷四载有一诗坛掌故:南唐先主李弁一日夜半听人撞钟,命人把撞钟人抓来,一问原来是他写了三句诗,第四句却一直未得,这天忽然得句,兴奋异常,半夜跃起撞钟,使全城人皆惊。李弁是后主李煜的祖父,也好诗文,遂命僧人诵之,曰:

  徐徐出东海,渐渐上云衢。

  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写的是《月》诗,李弁喜,遂释之。这正是偶然得句的例子。

  

image


  第二种方法是在写诗时,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这是一种“启发式”运思。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也说:“或造语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阅书醒心,忽然有得,意随笔生,而兴不可竭,人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据说古代诗人作诗前大都要诵读诗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篇几句,就是受到隋炀帝杨广的同题诗句的感发而成的。杨广《春江花月夜》的开头云: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随月去,潮水带星来。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头正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粗看似是化用前人诗句,然而作为诗之开篇语,则是极有可能受到杨广诗的感发所致。

  

image


  第三种引发诗人灵感的方法叫“取思”。即是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获取诗思的感发。通过心入于境,思与境偕,从而触目兴怀。这就是我国最传统的感发理论。比如,陆机《文赋》: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里又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文思枯涩之时,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人心游万仞,让纷繁的物象激活思绪;二是浏览外界物象来获得诗思。例如明代的谢榛就以为写诗不必先立意:“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温然成篇,此诗人之入化也。”这一获取灵感的方法是寓目有兴即书,有佳句后再使之成篇。谢榛曾对远山忽作《对西山》诗云:

  好山俱在目,楼上坐移时。

  碧树已佳侣,白云非远期。

  心闲聊对景,兴到别成诗。

  操笔有常变,兵家韩信知。

  (《四溟诗话》卷四)此诗即是因观山而兴,诗中的“心闲聊对景,兴到别成诗”,就是这种写作方式的体会总结。

  

image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浣纱女

唐代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唐代 王昌龄

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罍。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
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
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
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

段宥厅孤桐

唐代 王昌龄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赠史昭

唐代 王昌龄

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
怀哉望南浦,眇然夜将半。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
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龙标野宴

唐代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寒食即事

唐代 王昌龄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162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