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很唯美的一首诗,通篇只有短短的28个字,美得令人心醉!

韦应物很唯美的一首诗,通篇只有短短的28个字,美得令人心醉!

  


  唐诗的美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一些作品尽管只是描写了普通的风景,由于写得生动有趣,从而化腐朽为神奇美得令人心醉。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看到了秀丽的风景看了,也就看了,不可能会有另外的想法,也不懂得真正去欣赏其中的美。但是诗人不一样,他们内心情感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也更加深刻,这样即使是在描写风景,那也是描绘得如诗如画。

  


  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诗生动有趣,每一句都是经典,当真是美得犹如一幅画,读来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唐诗正是由于它的抒情,还有对于事物细腻的描写,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那么韦应物大部分的诗,那都是生动有趣,写得也是很传神,只是那么信手拈来,但是美不胜收。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写这首诗时正好出任滁州刺史,而他又是喜欢旅行,平常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去到外面游玩,这首诗正是他游历滁州效外,看到了当地秀丽的风景,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正是告诉了世人,他最是喜欢滁州的风景,那里的景色与别的地方也是不一样。

  那么这首诗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使用典故,更加没有一个生僻的字,只是那么淡淡着笔,但是同样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仅仅是开篇的两句,那就描写得很是有趣,也立马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我最是喜爱这小溪边刚刚生长出来的小草,它们此时正在疯狂地生长,看上去郁郁葱葱非常壮观,还有那树林深处黄鹂鸟的叫声也是清脆悦耳,这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

  


  最后两句写得就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唯美,正是由于看到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这使得诗人诗兴大发,“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刚刚是傍晚时分,春潮开始上涨,春雨也是淅淅沥沥,西涧里的水流也是很湍急,远处的荒野渡口没有一个行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那水面上。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交相辉映,使得这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我最是喜爱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句与其说是诗,不如说它就是一幅油画,诗人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可是却充满了诗意,也令这一句显得别具一格,正是由于下雨,人们都离开了,诗人却是依旧在小雨中行走,这才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美景,写下了这么一首生动有趣的诗。

  


  韦应物的名气尽管并不是很多,无法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重量级别的诗人相比,但是这首《滁州西涧》却又是情感细腻,处处充满了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还有诗人对于事物细腻观察,如果他观察得不够细腻,自然是写不出如此优美的诗作,所以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也能够从中学会很多的东西,一个人一定要热爱生活,要时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发现不一样的美,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加充实,也更具有诗意。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沣上与幼遐月夜登西冈玩花

唐代 韦应物

置酒临高隅,佳人自城阙。已玩满川花,还看满川月。
花月方浩然,赏心何由歇。

沣上寄幼遐

唐代 韦应物

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
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花明。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
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

赋得浮云起离色送郑述诚

唐代 韦应物

游子欲言去,浮云那得知。偏能见行色,自是独伤离。

晚带城遥暗,秋生峰尚奇。还因朔吹断,匹马与相随。

效何水部二首

唐代 韦应物

玉宇含清露,香笼散轻烟。应当结沉抱,难从兹夕眠。
夕漏起遥恨,虫响乱秋阴。反复相思字,中有故人心。

野次听元昌奏横吹

唐代 韦应物

立马莲塘吹横笛,微风动柳生水波。
北人听罢泪将落,南朝曲中怨更多。

经函谷关

唐代 韦应物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
秦皇古恃险,海内被吞食。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