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骊山情结
在大唐长安的宫殿之中,骊山华清宫可说是为李隆基和杨玉环而存在的。他们在骊山上下恣意游乐,享尽帝王贵妃的身心愉悦。如果不是那场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他们的爱情将何其完美。可惜,乱后的骊山与华清宫背了不祥之名,门可罗雀,正如许浑之诗“贵妃没后巡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但那里的美景和故事,还是让几位后续的皇帝蠢蠢欲动,很想去见识一下,结果百官堵门谏阻,纷纷举周幽王和唐玄宗的例子来说明,那个青山秀水的所在是如何去不得。
骊山是秦岭向北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支脉,正好在东面护卫住了长安,长安道上东来西往之人,必要从骊山之下经过,骊山怀抱里层层渐高的华清宫建筑群,想不看到都难。因此诗人们经过,都要抒发一下思古之幽情,几乎没有例外,前后统计,古人写骊山和华清池的诗,不下六百首。真如宋人朱光庭的诗句所说: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怀古高手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但处于晚唐的他和盛唐相去甚远,只能靠想象来抒情了。
骊山和华清宫是禁苑皇宫,唐代诗人基本上只能凭目远望,而不得近前。但就有那么一位诗人,在唐玄宗的全盛时期,竟多次走上这座山,走进这座宫d在骊山还有自己的固定住所。是的,你没看错,因为他是玄宗的三卫郎,相当于贴身侍卫。在《全唐诗》两千五百多位诗人中,只有他与这座山和宫殿关系最为密切,他是当年事件的见证人,他笔下所写的,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自己的真切感受。
他,就是长安人韦应物。
确切地说,韦应物当玄宗三卫郎的时候,还不是诗人,甚至,他还不识字。他出身京兆韦氏,典型的纨绔子弟,不喜读书,家人只好利用门荫,为15岁的他谋得三卫郎一职,他便成了侍奉天子游宴的侍卫。游乐天子赏赐多,作为近侍,出身虽不如进士,但却享有特权,他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他45岁时,碰到当年一起当侍卫的班友杨开府,他们知根知底,也就没什么不能说的了,下面这首《逢杨开府》确是自揭伤疤的抒怀之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诗中他交代了自己从不识字的无赖少年到把笔学诗的原因,还是因为那场安史之乱。刚开始唐军还占有数量优势,长安人并不惊慌失措,韦应物还在骊山下的昭应(今临潼)迎娶了贤惠的新娘,温馨的家庭生活让他收敛了许多。不久战况急转直下,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一行连夜逃离,不知情的百官随后大多成了叛军的俘虏。20岁的韦应物不是什么大官,流落失职后,只好寄居在武功县。长安收复后,他回到了家乡,一无所长,只好进入太学折节读书。想必韦应物经此人世剧变,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应该极为迫切,那几年间家里丰富的藏书终于等来了他的注目。
短短数年,他的努力就取得了回报, 八年之乱平复后,他就入仕为洛阳丞,官位不高,但由武夫转型文官已属不易。由长安去洛阳,必然经过骊山之下,这才过了几年,玄宗和肃宗都已离世,骊山容颜仍然未改,往事历历涌上心头,韦应物胸中似有波涛翻滚,不禁提笔写下了他流传下来的第一首诗——《骊山行》: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
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禁仗围山晓霜切,离宫积翠夜漏长。
玉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萎蕤寒更芳。
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
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詟伏兵无战。
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
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
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
缵承鸿业圣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
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氛氲。
作为诗的初学者,这首诗的艺术当然算不上纯熟,但作为骊山繁华年代近距离的参与者,也只有他才能写出来这样的回忆与怀念。心中的回忆太多了,真实发生的场景一幕幕闪现,甚至不需要意象来帮忙。他怀念那段盛唐岁月,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杜甫不也曾写《忆昔》长诗来抒发对盛世的感怀吗?
他又想起了那时三卫郎的班友们,就写悲旧诗寄给其中二人,诗中有这么几句:
温泉有佳气,驰道指京城。
携手思故日,山河留恨情。
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
盛世不堪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这一路真是又恸又惊!这两首诗正是《韦苏州集》中最早的诗。可以说,正是骊山往事给了他最充沛的回忆,内心的激荡促使他写下了真实的感受,也由此开启了他的诗歌之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安史之乱后,元和中兴前,中间这五十年,不算晚年之杜甫(他毕竟还是盛唐诗人),韦应物最终成了成就最高的诗人。
骊山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了他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他自然不可能只写这两首,在洛阳任上,他还写有《酬郑户曹骊山感怀》,继续怀念美好的岁月——
我念绮襦岁,扈从当太平。
小臣职前驱,驰道出灞亭。
翻翻日月旗,殷殷鼙鼓声。
万马自腾骧,八骏按辔行。
日出烟峤绿,氛氲丽层甍。
登临起遐想,沐浴欢圣情。
朝燕咏无事,时丰贺国祯。
日和弦管音,下使万室听。……
洛阳时他还给当年班友李录事写了一首诗怀念骊山生活: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十年以后,他郁郁不得志,从洛阳丞辞官返回长安,再次经过骊山,再次惊心感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温泉行》——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那时,天子频繁游幸骊山温泉,韦应物作为御前引仗骑士,多次蒙恩沐浴温泉。玄宗一年来多次,每次一呆就是很久,朝廷专门给官员在骊山安排了官邸,其中韦应物就有属于他的骊山居。
后来的韦应物一度隐居在长安沣河精舍,读书教学,与少年时期简直有霄壤之别,《唐才子传》说他: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前后性格、人格对比反差如此之大者,除了韦应物,真是想不到第二人了。
晚年他去江南任职,去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这也成就了他清深雅丽的山水田园诗大家的地位。去江南走的是商洛武关道,不需经过骊山了,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骊山和华清宫。但他从没有忘记他的盛唐岁月,他在江南时还遇到了一位负樵老人,他也曾在唐玄宗时期当过侍卫,相逢何必曾相识,二人不禁共话天宝承平时,他为此写下了《白沙亭逢吴叟歌》——
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
满朝豪士今已尽,欲话旧游人不知。
白沙亭上逢吴叟,爱客脱衣且沽酒。
问之执戟亦先朝,零落难艰却负樵。
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冬狩春祠无一事,欢游洽宴多颁赐。
尝陪月夕竹宫斋,每返温泉灞陵醉。
盛时忽去良可恨,一生坎壈何足云。
在担任江州刺史时,已50岁的他到民间询问民生疾苦,同时调节均平徭役,作为一州之刺史,出行时当然有导骑、行旆。望着前面的导骑和行旆,以及眼前的泉谷村墅,这一切似曾相识,他忽然想起了在骊山生活的日子,自己作为导骑多次扈从皇帝到骊山,还有那年在骊山自己迎娶的娇妻,而今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妻子都去世了多年。念及此,他不禁悲从中来,泪湿沾巾,于是写下了这首《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
青山导骑绕,春风行旆舒。
均徭视属城,问疾躬里闾。
烟水依泉谷,川陆散樵渔。
忽念故园日,复忆骊山居。
荏苒斑鬓及,梦寝婚宦初。
不觉平生事,咄嗟二纪馀。
存殁阔已永,悲多欢自疏。
高秩非为美,阑干泪盈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