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的骊山情结

韦应物的骊山情结

  韦应物的骊山情结

  在大唐长安的宫殿之中,骊山华清宫可说是为李隆基和杨玉环而存在的。他们在骊山上下恣意游乐,享尽帝王贵妃的身心愉悦。如果不是那场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他们的爱情将何其完美。可惜,乱后的骊山与华清宫背了不祥之名,门可罗雀,正如许浑之诗“贵妃没后巡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但那里的美景和故事,还是让几位后续的皇帝蠢蠢欲动,很想去见识一下,结果百官堵门谏阻,纷纷举周幽王和唐玄宗的例子来说明,那个青山秀水的所在是如何去不得。

  


  骊山是秦岭向北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支脉,正好在东面护卫住了长安,长安道上东来西往之人,必要从骊山之下经过,骊山怀抱里层层渐高的华清宫建筑群,想不看到都难。因此诗人们经过,都要抒发一下思古之幽情,几乎没有例外,前后统计,古人写骊山和华清池的诗,不下六百首。真如宋人朱光庭的诗句所说: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怀古高手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但处于晚唐的他和盛唐相去甚远,只能靠想象来抒情了。

  骊山和华清宫是禁苑皇宫,唐代诗人基本上只能凭目远望,而不得近前。但就有那么一位诗人,在唐玄宗的全盛时期,竟多次走上这座山,走进这座宫d在骊山还有自己的固定住所。是的,你没看错,因为他是玄宗的三卫郎,相当于贴身侍卫。在《全唐诗》两千五百多位诗人中,只有他与这座山和宫殿关系最为密切,他是当年事件的见证人,他笔下所写的,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自己的真切感受。

  他,就是长安人韦应物。

  


  确切地说,韦应物当玄宗三卫郎的时候,还不是诗人,甚至,他还不识字。他出身京兆韦氏,典型的纨绔子弟,不喜读书,家人只好利用门荫,为15岁的他谋得三卫郎一职,他便成了侍奉天子游宴的侍卫。游乐天子赏赐多,作为近侍,出身虽不如进士,但却享有特权,他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他45岁时,碰到当年一起当侍卫的班友杨开府,他们知根知底,也就没什么不能说的了,下面这首《逢杨开府》确是自揭伤疤的抒怀之作——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诗中他交代了自己从不识字的无赖少年到把笔学诗的原因,还是因为那场安史之乱。刚开始唐军还占有数量优势,长安人并不惊慌失措,韦应物还在骊山下的昭应(今临潼)迎娶了贤惠的新娘,温馨的家庭生活让他收敛了许多。不久战况急转直下,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一行连夜逃离,不知情的百官随后大多成了叛军的俘虏。20岁的韦应物不是什么大官,流落失职后,只好寄居在武功县。长安收复后,他回到了家乡,一无所长,只好进入太学折节读书。想必韦应物经此人世剧变,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应该极为迫切,那几年间家里丰富的藏书终于等来了他的注目。

  


  短短数年,他的努力就取得了回报, 八年之乱平复后,他就入仕为洛阳丞,官位不高,但由武夫转型文官已属不易。由长安去洛阳,必然经过骊山之下,这才过了几年,玄宗和肃宗都已离世,骊山容颜仍然未改,往事历历涌上心头,韦应物胸中似有波涛翻滚,不禁提笔写下了他流传下来的第一首诗——《骊山行》: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

  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

  禁仗围山晓霜切,离宫积翠夜漏长。

  玉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萎蕤寒更芳。

  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

  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詟伏兵无战。

  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

  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

  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

  缵承鸿业圣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

  太平游幸今可待,汤泉岚岭还氛氲。

  作为诗的初学者,这首诗的艺术当然算不上纯熟,但作为骊山繁华年代近距离的参与者,也只有他才能写出来这样的回忆与怀念。心中的回忆太多了,真实发生的场景一幕幕闪现,甚至不需要意象来帮忙。他怀念那段盛唐岁月,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杜甫不也曾写《忆昔》长诗来抒发对盛世的感怀吗?

  他又想起了那时三卫郎的班友们,就写悲旧诗寄给其中二人,诗中有这么几句:

  温泉有佳气,驰道指京城。

  携手思故日,山河留恨情。

  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

  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

  盛世不堪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这一路真是又恸又惊!这两首诗正是《韦苏州集》中最早的诗。可以说,正是骊山往事给了他最充沛的回忆,内心的激荡促使他写下了真实的感受,也由此开启了他的诗歌之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安史之乱后,元和中兴前,中间这五十年,不算晚年之杜甫(他毕竟还是盛唐诗人),韦应物最终成了成就最高的诗人。

  


  骊山在他的一生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了他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他自然不可能只写这两首,在洛阳任上,他还写有《酬郑户曹骊山感怀》,继续怀念美好的岁月——

  我念绮襦岁,扈从当太平。

  小臣职前驱,驰道出灞亭。

  翻翻日月旗,殷殷鼙鼓声。

  万马自腾骧,八骏按辔行。

  日出烟峤绿,氛氲丽层甍。

  登临起遐想,沐浴欢圣情。

  朝燕咏无事,时丰贺国祯。

  日和弦管音,下使万室听。……

  洛阳时他还给当年班友李录事写了一首诗怀念骊山生活: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十年以后,他郁郁不得志,从洛阳丞辞官返回长安,再次经过骊山,再次惊心感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温泉行》——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那时,天子频繁游幸骊山温泉,韦应物作为御前引仗骑士,多次蒙恩沐浴温泉。玄宗一年来多次,每次一呆就是很久,朝廷专门给官员在骊山安排了官邸,其中韦应物就有属于他的骊山居。

  


  后来的韦应物一度隐居在长安沣河精舍,读书教学,与少年时期简直有霄壤之别,《唐才子传》说他: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前后性格、人格对比反差如此之大者,除了韦应物,真是想不到第二人了。

  晚年他去江南任职,去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这也成就了他清深雅丽的山水田园诗大家的地位。去江南走的是商洛武关道,不需经过骊山了,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骊山和华清宫。但他从没有忘记他的盛唐岁月,他在江南时还遇到了一位负樵老人,他也曾在唐玄宗时期当过侍卫,相逢何必曾相识,二人不禁共话天宝承平时,他为此写下了《白沙亭逢吴叟歌》——

  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

  满朝豪士今已尽,欲话旧游人不知。

  白沙亭上逢吴叟,爱客脱衣且沽酒。

  问之执戟亦先朝,零落难艰却负樵。

  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冬狩春祠无一事,欢游洽宴多颁赐。

  尝陪月夕竹宫斋,每返温泉灞陵醉。

  盛时忽去良可恨,一生坎壈何足云。

  在担任江州刺史时,已50岁的他到民间询问民生疾苦,同时调节均平徭役,作为一州之刺史,出行时当然有导骑、行旆。望着前面的导骑和行旆,以及眼前的泉谷村墅,这一切似曾相识,他忽然想起了在骊山生活的日子,自己作为导骑多次扈从皇帝到骊山,还有那年在骊山自己迎娶的娇妻,而今无论是唐玄宗还是妻子都去世了多年。念及此,他不禁悲从中来,泪湿沾巾,于是写下了这首《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

  青山导骑绕,春风行旆舒。

  均徭视属城,问疾躬里闾。

  烟水依泉谷,川陆散樵渔。

  忽念故园日,复忆骊山居。

  荏苒斑鬓及,梦寝婚宦初。

  不觉平生事,咄嗟二纪馀。

  存殁阔已永,悲多欢自疏。

  高秩非为美,阑干泪盈裾。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夏花明

唐代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萼绿华歌

唐代 韦应物

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萼绿华。
仙容矫矫兮杂瑶珮,轻衣重重兮蒙绛纱。
云雨愁思兮望淮海,鼓吹萧条兮驾龙车。
世淫浊兮不可降,胡不来兮玉斧家。

答裴丞说归京所献

唐代 韦应物

执事颇勤久,行去亦伤乖。家贫无僮仆,吏卒升寝斋。
衣服藏内箧,药草曝前阶。谁复知次第,濩落且安排。
还期在岁晏,何以慰吾怀。

寻简寂观瀑布

唐代 韦应物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唐代 韦应物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
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
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唐代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