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登楼赋诗,一首七绝流传久远,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韦应物登楼赋诗,一首七绝流传久远,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登高望远,不仅视野开阔,更能激发诗情。但是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诗人们也会写出意境完全不同的作品。比如李白九月登山,就有些惆怅地说,“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可是当他心情舒畅地攀登太白山时,又慷慨激昂地吟诵,“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唐代也有一位诗人喜欢登山,但有一次他独自前行,就感到很是寂寞。下面介绍的是韦应物登楼赋诗,一首七绝流传久远,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image


  登楼寄王卿

  唐代: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image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诗风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大家最熟悉的《滁州西涧》就充满禅意,另一首《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中的“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是深入人心。

  诗人与朋友王卿从前曾经常一起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诗人对他也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image


  诗人极目四望,眼前一片凄凉,前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诗人攀山穿林、再登楼阁,树林里枯叶凋零、荒草干黄,高山上雾气缭绕、云海茫茫,诗人不由得想起他的好友。

  “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与好友南北分散,关山阻隔,又路遥途远,相思相望,作者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image


  韦应物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曾经有一次大雪封山,他担心山里的道士朋友衣食没有着落,就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其中两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作者淡淡写来,读者却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再比如他担任地方官时,非常体恤百姓,地方时有些洪涝灾害,他都坐卧不安,不仅下乡考察安抚,还把自己微薄的薪水拿出来救济那些贫苦乡亲。他还惭愧地写道,“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image


  后两句描写诗人看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人烟稀少,偶尔可以听到捣衣之声。兵荒马乱,百姓们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image


  这两句短短14个字,却表现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寄李儋元锡》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也流露了这一思想。

  

image


  纵观韦应物的这首绝句,语言朴实,却情景交融,最后也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白居易曾评价韦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韦应物一向安贫守节,更不高居媚时。但目睹兵荒马乱、流民失所,他心中悲怨,于是借怀念朋友,抒发这种感时忧民的情感,非常值得后世赞赏!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

唐代 韦应物

郁郁雨相遇,出门草青青。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
驱马酣大河,日暮怀洛京。前登太行路,志士亦未平。
薄游五府都,高步振英声。主人才且贤,重士百金轻。
丝竹促飞觞,夜宴达晨星。娱乐易淹暮,谅在执高情。

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

唐代 韦应物

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
莫遣儿童触琼粉,留待幽人回日看。

寒食后北楼作

唐代 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唐代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对雪赠徐秀才

唐代 韦应物

靡靡寒欲收,霭霭阴还结。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
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无为掩扉卧,独守袁生辙。

郡中对雨,赠元锡兼简杨凌

唐代 韦应物

宿雨冒空山,空城响秋叶。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
萧条林表散,的砾荷上集。夜雾著衣重,新苔侵履湿。
遇兹端忧日,赖与嘉宾接。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诗人韦应物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