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心系百姓的诗中陶潜
他是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在玩乐惯了后,他忽然发奋读书,脱胎换骨。当官后,他严惩不法官吏,爱护百姓。他实现了从“衙内”到“清官”的华丽转身,也成就了自己不朽的文名。
终于遇到了一个不苦逼的诗人。
唐诗的作者,有的是从富贵到苦逼,有的是从苦逼到富贵再到苦逼,有的是从苦逼到苦逼还是苦逼。
但韦应物同学不是!他是祖籍长安的首都人!韦氏家族从西汉时便迁来关中,定居京兆,上千年来牛人迭出、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这样一位官、富N代,自然跟王思聪似的,年纪轻轻就前途光明,才15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侍卫,进宫跟逛街一样频繁。
年轻,有钱,缺乏管束,难免像个恶少,收容过亡命之徒,喜欢赌博,调戏过民女,史书记载他“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地方官不敢抓捕,只敢战战兢兢站在阶下向他的家人诉苦。
可是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一切。
唐玄宗逃到四川去了,各地兵荒马乱,硝烟四起。面对摇摇欲坠的江山,不懂事的轻狂儿郎忽然感到了沉重与责任。
他变了,摘下镶金嵌玉的马鞭,开始坐在书桌边疯狂啃书,戒掉山珍海味,开始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一个纨绔子弟,一夜之间变成了沉稳低调的儒生。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又反映民间疾苦,颇富于同情心。儒者的风范,也一以贯之到生活中。
他不像一些为政和私生活截然割裂的文人,尽管年轻时曾“暮窃东邻姬”,成婚后却与夫人元苹感情甚笃。夫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后裔,16岁嫁给他,36岁去世,两人感情异常恩爱。
夫人去世后,韦应物撰写的悼亡文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那一年韦应物40岁,元氏夫人逝世后,他没有再娶。
52岁那年,韦应物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当时的苏州真可谓是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是江南唯一的雄州。韦应物进了官衙,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难,那时的他还病着,可就这样拖着病体为苏州百姓操劳了三年。没有政务的时候,就在郡斋中焚香冥坐,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沈德潜评论说:“是不负心语。”
这样的地委书记,难怪苏州百姓爱戴,他们尊称他为“韦苏州”,这个称号流传了千年。韦苏州的清廉在他退职之后可见一斑。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病逝异乡。
他的清贫,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大多是接受命运的摆布,不得已地贫困着。可他一直在仕途中,没有遇到过大的波折,官职也是渐次提升。他是自觉地选择了一种清明而廉洁的人生,用这种人生开启了一种清明而廉洁的政治。
在他死后,他的诗歌意外地红起来——跟梵高一样,生前不被重视,死后却被发现了巨大的价值。人们发现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是那么恬淡高远。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啸》共四首。可是“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韦苏州千古。
韦应物经典诗作选评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古人评注
《韦孟全集》:“一雁初晴”语,入画。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景与兴会,绝似盛唐,只“孤村”自露本色。
《唐诗训解》:潇洒不乏法度。
《唐风定》:韦诗别有一种至处,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一写自巩县之洛水,迤逦而来,不知几许道路,但俯而观水,水则绿也,仰而观山,山则苍也;及志其所向之路,路皆东也,一何潇洒乃尔!二忽然向南,忽然山豁,忽然河通,遂换出一极苍茫浩荡之境界来,只此二语已不是寻常笔墨。三四但见远天之外有景依微,非寒树乎?乱流之中有光明灭,非夕阳乎?此真是乍出口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后边也。五六久之而后乃遇孤村,又久之而后又见一雁,此真是岸转风回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前边也。要之皆从“扁舟不系”中,匆匆领略其一、二者,如此而亦何尝有所沾滞眷恋于其间哉!七八为报与游宦诸公,使之猛省,而却借扁舟之不系,轻轻带出“心”字,立言之妙,一至于此。
《唐诗成法》:起亦高亮,三四写景颇称;五六又写景,皆成呆句。若将五六写情,则与下“与心同”三字相应矣,然外貌可观。
《昭昧詹言》:起叙行程破题,历历分明。中二联写景如画。五、六切地切时,其妙远似文房。收寄友,古人无不顾题、还题如是。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悽悽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古人评注
《韦孟全集》:刘云: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浅浅说出,自然超凡。
《唐诗笺要》: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
《唐诗别裁》: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探,此种可以为法。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古人评注
《韦孟全集》:简淡之怀,百世犹为兴慨。
《唐音癸签》: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仁者之言也。刘辰翁谓其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正味此两语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
《唐体肤诠》:中四句自述近况,寄怀意唯于起结作呼应。然次句击动三、四,七句暗承五、六,又未尝不关照也。
《唐宋诗举要》:吴曰:情景交融(“世事茫茫”二句下)。蔼然仁者之言(“邑有流亡”句下)。曰:本言今日思寄,却追述前此,益见情真,亦是补法。三句承“一年”,放空一句,四句兜回自己,五六接写自己怀抱,末始入今日寄意。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