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有同情心,在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置都护府,管理边境事务,由于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他便写了一首词来抒发戍守边塞的士卒的思家情感。
调笑令·胡马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宋代大文学家苏辙曾效仿其体,作《调啸词》一首:
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暮归、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作者在题下自称“效韦苏州”,韦苏州指的就是韦应物。“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这几句总写渔父的生活。渔父终日穿行于斜风细雨当中,何其快哉!“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这两句具体写渔父生活情景。
前句写他的衣着,后句写他钓鱼饮酒的情景。“青蓑黄箬”与“红酒白鱼”对仗,互相映照,暗含着高雅的情趣。以上数句突出的是渔父闲淡自适的形象,对渔父这一生动形象的刻画不禁令我们想到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首词中渔父形象殊无二致。
“暮归、暮归、归暮。长笛一声何处”,这是写渔父归家后的另一种生活情景,并上升到对渔父精神层面的叙述:他披着暮色回到家中,吹起了长笛,自我消遣。词人通过对渔父生活及精神状态的描写,使得渔父的形象更为丰满。
这首词写江上渔父恬淡闲适的生活。渔父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往往是被士大夫化了的,象征的是文人墨客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