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

  东郊

  唐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评析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此诗抒写了诗人久困官舍偶尔郊游时,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春光陶然而醉的闲适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弃官归隐的念头,表现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憎和对自由散淡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是平凡的事物和平常的景色,却蕴涵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诗风都颇类陶渊明。

image

  87版《红楼梦》中,服饰介于宋朝与明朝之间,有沈从文先生与曹禺先生还有众多红学家指导,拍摄的十分成功,已经成为经典。

  黛玉进贾府时的披风上有青色竹子,我觉得可以象征黛玉的性格,坚韧。

  我曾经看过一个论文,讲的是《红楼梦》服饰,上面说87版《红楼梦》的服饰没有任何挑剔的地方,如果非要挑剔,只能从细节来挑剔了。

  87版《红楼梦》里面的服饰真的很用心。

  读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四章

  感悟:

  第三章中,《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现了。

  或许我不应该这样说,其实《红楼梦》中的所有人都可以被当作主角,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有自己的经历与人生。

  不过在我们平常人的眼中都认为他们二人是主角。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最为经典的一幕。

  有着富贵安详的史老太君,泼辣刁钻的王熙凤,也有性格各异的迎春,探春,惜春,更有性格古怪的贾宝玉。

  这一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那一节,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病娇体弱,身穿白衣衣裙,披着映着青色竹子的披风,无论是气质还是神情,活脱脱一个林妹妹。

  但是在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曹先生对林黛玉的正面描写,她心思十分细腻,注意着贾府中的一切,对着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从来都不敢越了规矩。

  因为她知道寄人篱下的悲哀,文学概论老师说林黛玉是一个拥有诗人气质的人,清尘脱俗。

  别人只关心她的病,她的外表如何如何,而贾宝玉一眼看到的是她的内心。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

  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揭露前世的缘分,定下今世的不得意。

  书中另一个最为让人惊叹到的,估计就是王熙凤了。

  这里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极具威严,她外表华美,“恍若神妃仙子”。

  “粉面含春威不露”又象征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与之前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以对应起来看,说明她这个人八面玲珑,极会与人交谈。

  这样强势的人,若是她有朝一日败落,定然会很痛苦,王熙凤判词中曾说:“哭向金陵事更哀”,她的悲惨结局,其实早已有言明。

  第四章中,我看的十分气愤。

  我们都知道贾雨村曾经得了甄士隐的帮助飞黄腾达,一举登科,但是,他是个有野心,有小心思的人。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人拐卖,一波三折,被薛蟠买来做妾,贾雨村明明有机会救下甄英莲,但是却害怕权贵,最终胡乱判了案。

  或许有人说这根本不怪贾雨村,是有人在他面前提及后他才那样的,但是,他明明有机会救下甄英莲,却对故人之女满不在乎。

  丝毫不在乎曾经甄士隐对自己的救济之情,一心只想保全自己,他眼中只有自己。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西涧种柳

唐代 韦应物

宰邑乖所愿,黾勉愧昔人。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息微倦,临流睇归云。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送郑长源

唐代 韦应物

少年一相见,飞辔河洛间。欢游不知罢,中路忽言还。
泠泠鹍弦哀,悄悄冬夜闲。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
君行拜高堂,速驾难久攀。鸡鸣俦侣发,朔雪满河关。
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

同元锡题琅琊寺

唐代 韦应物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嶔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代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唐代 韦应物

孤舟欲夜发,只为访情人。此地忽相遇,留连意更新。
停杯嗟别久,对月言家贫。一问临邛令,如何待上宾。

赠萧河南

唐代 韦应物

厌剧辞京县,褒贤待诏书。酂侯方继业,潘令且闲居。
霁后三川冷,秋深万木疏。对琴无一事,新兴复何如。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