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
唐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
跼(jú):拘束。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澹(dàn):澄净。虑:思绪。
丛:树林。憩(qì):休息。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霭(ǎi):云气,这里作动词,笼罩。
“乐幽”二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二句:典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面要效仿陶渊明辞官归隐。斯,一作“期”。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斜倚树丛,我休息得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我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
评析
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此诗抒写了诗人久困官舍偶尔郊游时,面对充满生命力的美好春光陶然而醉的闲适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弃官归隐的念头,表现了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憎和对自由散淡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是平凡的事物和平常的景色,却蕴涵着无限的诗情画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诗风都颇类陶渊明。
87版《红楼梦》中,服饰介于宋朝与明朝之间,有沈从文先生与曹禺先生还有众多红学家指导,拍摄的十分成功,已经成为经典。
黛玉进贾府时的披风上有青色竹子,我觉得可以象征黛玉的性格,坚韧。
我曾经看过一个论文,讲的是《红楼梦》服饰,上面说87版《红楼梦》的服饰没有任何挑剔的地方,如果非要挑剔,只能从细节来挑剔了。
87版《红楼梦》里面的服饰真的很用心。
读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四章
感悟:
第三章中,《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现了。
或许我不应该这样说,其实《红楼梦》中的所有人都可以被当作主角,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有自己的经历与人生。
不过在我们平常人的眼中都认为他们二人是主角。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最为经典的一幕。
有着富贵安详的史老太君,泼辣刁钻的王熙凤,也有性格各异的迎春,探春,惜春,更有性格古怪的贾宝玉。
这一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87版《红楼梦》电视剧那一节,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病娇体弱,身穿白衣衣裙,披着映着青色竹子的披风,无论是气质还是神情,活脱脱一个林妹妹。
但是在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曹先生对林黛玉的正面描写,她心思十分细腻,注意着贾府中的一切,对着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从来都不敢越了规矩。
因为她知道寄人篱下的悲哀,文学概论老师说林黛玉是一个拥有诗人气质的人,清尘脱俗。
别人只关心她的病,她的外表如何如何,而贾宝玉一眼看到的是她的内心。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
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揭露前世的缘分,定下今世的不得意。
书中另一个最为让人惊叹到的,估计就是王熙凤了。
这里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极具威严,她外表华美,“恍若神妃仙子”。
“粉面含春威不露”又象征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与之前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以对应起来看,说明她这个人八面玲珑,极会与人交谈。
这样强势的人,若是她有朝一日败落,定然会很痛苦,王熙凤判词中曾说:“哭向金陵事更哀”,她的悲惨结局,其实早已有言明。
第四章中,我看的十分气愤。
我们都知道贾雨村曾经得了甄士隐的帮助飞黄腾达,一举登科,但是,他是个有野心,有小心思的人。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人拐卖,一波三折,被薛蟠买来做妾,贾雨村明明有机会救下甄英莲,但是却害怕权贵,最终胡乱判了案。
或许有人说这根本不怪贾雨村,是有人在他面前提及后他才那样的,但是,他明明有机会救下甄英莲,却对故人之女满不在乎。
丝毫不在乎曾经甄士隐对自己的救济之情,一心只想保全自己,他眼中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