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韦应物:突破人生的三重境界,世界就亮了

韦应物:突破人生的三重境界,世界就亮了

  

  繁华的长安街上,一位少年嚣张跋扈地出现了,四周的百姓纷纷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在百姓的心中,这位少年无恶不作、鱼肉乡里,简直就是社会的垃圾。可是少年看着百姓的恐惧,心里却莫名的得意。他一直以“少侠”自居,虽然是打了引号的少侠,那又有何妨。

  这位少年正是韦应物,他年仅15岁就成为了玄宗的近侍,可谓是上天的宠儿。可是他不是靠才华与能力上位,而是靠家世背景上位。他的家族贵宦辈出,是关中望族之首,文昌右相韦待价是他的祖父。

  


  显赫家世中的贵族子弟,这是韦应物的本我。

  在本我的驱动之下,他成为了一位另人唾弃的恶人。长安城的百姓最怕的不是玄宗,而是韦应物,小人实在是太难缠了。韦应物不会在意自己的臭名昭著,因为没有人胆敢与韦家作对。

  如果盛世一直保持下去,韦应物至死都会是纨绔的恶少。可是安史之乱爆发了,盛世崩盘了。而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一年,韦应物刚刚回到临潼老家迎娶了自己的夫人元苹。待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长安之后,玄宗已经悄悄带着亲随护卫西行南下到巴蜀避难。

  


  韦应物跟长安的其他百姓一样,都被玄宗抛弃了。他望着即将风起云涌的长安,第一次失去了依靠感。乱世之中,地位和家世就是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没有了纨绔的资本,如果他再胡作非为的话,他相信自己就算被打死在街上,此时也不会有人管。

  他第一次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该成为怎样的人?这是本我迈向自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他回想起了自己殴打百姓、包藏凶犯、鱼肉乡里的一幕幕,他开始憎恨曾经的自己,简直比屎还臭。

  当妻子元苹拉起他手的时候,韦应物看着温柔且单纯的妻子。乱世之中,感情彻底成为了儿戏,所有人都为了生存四处找寻活路。而此时只有他的妻子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的身边,他瞬间都明白了。

  他要为需要他的人努力地活着,这是他人生的价值。找到自我的韦应物抛弃了作为本我的韦应物,他不再是纨绔子弟,而是有志少年。他将自己关在了房门之中,静心读书,完全将外面的战乱抛之脑后。

  公元763年的秋天,安史之乱的余势被秋风一扫而空。韦应物凭借满腹的学识,成为了洛阳的县丞。此后的十多年,韦应物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来回奔波。期间官位虽然不高,但是却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拥有完美自我人格的人,也拥有一生幸福的资本。但是这离人生最终的境界还差一点距离,最后的一点距离是失去所有之后的幡然醒悟。公元776年,韦应物的妻子元苹猝然离世。

  妻子的离世对于韦应物而言,足以让他失去拼搏的动力和向上的勇气。他的人生瞬间失去了所有的方向,茫然和怅然充斥着他的内心。生命终极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韦应物不知道属于他的答案是什么,他只想陪伴在自己妻子的墓旁,让此刻成为永恒。

  


  之后因为官职在身,时常有事打扰他对妻子的思念。他便在正值事业黄金期之时,辞掉了官职,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对妻子的思念之中。

  诸多往事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我们再也无法找到许多往事的详细经过。我们能够得知的是三年之后,韦应物再次入仕。他的官职由正七品迅速升到了正四品,基本是一年一个品级的升迁速度。而我们可以从韦应物任职滁州刺史的一篇诗作,来找寻韦应物身上的变化。

  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在空闲的一天来到了滁州的西涧。他眼前的风景有一种清幽、淡然的美丽,于是他写下了《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人喜欢托物言志,表达情愫。然而这首诗只有一个“怜”字透露出了韦应物的淡淡情愫,表达了他对眼前景物的喜爱。有人说此诗表达了韦应物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因为树上的黄鹂以及春潮波动代表着朝廷和政局的跌宕,这是对韦应物最深的误解。

  


  从他妻子去世的那一刻开始,韦应物就逐渐将世俗的权力与地位抛之脑后。因为他的妻子与他的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妻子的去世也带走了韦应物的自我。失去自我的韦应物虽有一段时间陷入迷茫之中,但他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无我之境。

  《滁州西涧》是一首无我之诗,从表面来看,其中的诗句没有涉及到任何一个人的存在,这是表面的无我。从深层来看,微观的景物与宏观的自然融合在一起,容不下半点烟火之气,自我的情感被屏蔽在风景之外,这是深层次的无我。

  韦应物经历了本我与自我的转变,从纨绔子弟变为有为之士。最终他抛弃了曾经所有的好与坏,达到了无我的状态。世界那么大,我们终究只是一位渺小的过客。当我们经历了沧桑与浮华之后,就会发现到头来,一切都只是一场空而已。

  不管我们心中是多么的不舍,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生命的流逝逐渐消失。与其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之中,还不如忘掉自我,成就无我。如韦应物一般,淡然地接受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或喜或悲。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出还

唐代 韦应物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答长安丞裴说

唐代 韦应物

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爰以林壑趣,遂成顽钝姿。
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独践幽人踪,邈将亲友违。髦士佐京邑,怀念枉贞词。
久雨积幽抱,清樽宴良知。从容操剧务,文翰方见推。
安能戢羽翼,顾此林栖时。

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

唐代 韦应物

暝色起烟阁,沉抱积离忧。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空宇感凉至,颓颜惊岁周。日夕游阙下,山水忆同游。

赠旧识

唐代 韦应物

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

再游西郊渡

唐代 韦应物

水曲一追游,游人重怀恋。婵娟昨夜月,还向波中见。
惊禽栖不定,流芳寒未遍。携手更何时,伫看花似霰。

送刘评事

唐代 韦应物

声华满京洛,藻翰发阳春。未遂鹓鸿举,尚为江海宾。
吴中高宴罢,西上一游秦。已想函关道,游子冒风尘。
笼禽羡归翼,远守怀交亲。况复岁云暮,凛凛冰霜辰。
旭霁开郡阁,宠饯集文人。洞庭摘朱实,松江献白鳞。
丈夫岂恨别,一酌且欢忻。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21篇诗文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