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大宋人物第一。

范仲淹|大宋人物第一。

  

  


  范仲淹,字希文。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清平乐》中范仲淹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改知颍州,

  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时年六十四。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岁月一甲子,亦倏忽而逝,

  他的一生,全部的内容整合起来,

  便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儒生。

  他游走于天下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

  却从不曾有失“古之君子”风仪。

  学成文武无双艺,他愿货与帝王家,

  却最终货与大宋天下的万万子民。

  -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宋仁宗。

  时任宰相吕夷简与郭皇后有隙,力主废后。

  范仲淹率群臣与之当庭辩论,反对废后。

  论辩完毕,众人刚定好次日朝谏的计划,

  范仲淹被贬为睦州知州的诏书也刚好下达。

  次年正月,春,范仲淹自汴京前往睦州。

  汴京正天寒地冻,江南有春意融融。

  这不是范仲淹第一次被贬,

  诚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

  


  观他一生行止,知其难能可贵。

  富贵、贫贱、赞誉、诽谤、欢欣、哀戚,

  都不能动摇他坚定的内心。

  其毅力之坚,其自律之强,

  从他少年时期便得以磨炼,而认真实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

  成德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得子,即范仲淹。

  两岁而孤,母亲谢氏携幼子贫弱无依,

  遂改嫁至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文翰,

  幼子也随其改名为朱说(yue)。

  -

  


  继父朱文翰亦属正直之士,

  并不偏废对妻子前任之子的教养。

  少年长成,知晓家世,忧伤都存心中,

  感泣辞母,前往应天府,投师戚同文门下。

  而后是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至划粥断齑。

  强行者,不能夺其志。

  数寒来暑往,日夜不辍,

  读书疲惫困倦时,便以冷水泼面。

  食物极度匮乏,便以粟米两升熬粥,

  次日用刀将冷却的粥划十字,早晚各取两块。

  所佐粥者,不过姜、蒜等切碎,以醋、盐煮熟。

  -

  他便这样一点一滴的坚持,日积月累,

  博通儒家经典要义,慨然有兼济天下之愿。

  他不是天生异于常人的天才,

  只是在困境中不断地反复磨炼。

  以滴水石穿的苦磨功夫,将荆棘踏于脚下。

  以此度过少年,以此度过一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他以朱说之名,以寒儒至进士,

  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

  天禧元年(1017年),升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到此时,他才得以归宗复姓,世人才知范仲淹之名。

  -

  


  在谏议郭皇后废立问题之前,

  天圣七年(1029年),

  范仲淹上疏奏请章献太后还政仁宗。

  晏殊得知此事,大惧,严斥范仲淹轻率,

  恐累及自身(时范为晏殊举荐),

  范仲淹据理力争,坚持秉公直言。

  上疏未果,次年自请离京,任河中府通判。

  然而他的贬谪之路在睦州之后,才剧烈来袭。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

  次年因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

  随即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鲜有疲倦时候。

  他一生所任官职颇多,却每能克忠职守。

  在吏部任上,他大力整顿官僚机构,

  时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赞誉。

  他就这样兢兢业业做到景祐三年(1036年),

  然后给仁宗进献了《百官图》,景祐党争正式上演。

  《百官图》的矛头直指宰相吕夷简,批评之尖锐,

  引得吕夷简以“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回怼。

  范仲淹亦连上四章,章章驳斥吕之阴险狡诈。

  -

  


  随后,范仲淹被罢黜,改知饶州。

  景祐党争牵连之广,太子中允尹洙、

  馆阁校勘欧阳修,赫然在列。

  范仲淹被贬离京之时,百官惧吕相势力,

  唯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吕夷简被免宰相之职,群臣上疏召回范仲淹。

  宋仁宗诏问宰相张士逊,遂有诏令禁止朋党互结。

  晏殊、梅饶臣等都曾对范仲淹直言相劝,

  让他少管闲事、少说话,范仲淹回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宝元元年(1038年),

  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标志与宋正式对立。

  次年,李元昊率兵犯边,经三川口之战,

  集兵延州城下。消息传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仁宗召回范仲淹,

  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八月,范仲淹到任,统兵训练,仁宗诏命为康定军。

  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兵分两路,大举攻宋。

  定川寨之战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

  十月,范仲淹率军从邠州、泾州出发弛援,

  击退西夏军队,撤出边塞。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

  西夏军队无一敢犯范仲淹所辖地区。

  -

  


  庆历三年(1043年),宋与西夏议和,

  宋仁宗召回范仲淹,授枢密副使。

  六月,仁宗欲拜其为参知政事,辞而不就。

  八月,再拜,范仲淹遂任参知政事。

  到此时,君臣锐意进取的心思好像才正式开始。

  宋仁宗诏问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

  又亲笔诏书,开天章阁,赐笔墨纸砚以待。

  这样以后,于是有了庆历新政。

  不可否认,宋仁宗与范仲淹等人君臣相宜。

  然而新政改革,历一年有余,告以失败。

  这亦属正常,史上变革,多以失败为终。

  -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

  范仲淹请求离京外出知邠州,仁宗准奏。

  大抵君臣各有无奈,深深的无奈。

  无奈之后,范仲淹在邠州、邓州任上,

  度过了生命最后几年岁月。仍然是克忠职守。

  欧阳修言其“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他是认认真真将天下放入胸怀的儒士,

  所以眼界开阔,不在于一己之私。

  所以性格坚毅,不废于一朝一夕。

  -

  


  王安石言其“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他这样勤勤恳恳,自少而至终局。

  在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他与晏殊、包拯、欧阳修同朝为官,

  他比王安石、司马光大十多岁,

  后来者如苏轼亦依着他的步伐坚定前行,

  他以身作则,扭转宋朝文士风气。

  在为官之外,他亦精通音律,善琴,

  极善围棋,著棋史,又研究医药,

  亦是书法绘画妙手。亦有诗才、词佳。

  


  


  立德、立功、立言。

  诚诚恳恳,风雨一生以后,

  而能有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依韵和介之未开菊

宋代 范仲淹

本非桃李色,佳节敢先开。
席上无言晚,霜前幸未摧。
芳心应有待,真赏直须催。
愿上金樽寿,何伤蝶不来。

依韵酬李光化叙怀

宋代 范仲淹

列宿专城且自娱,清名善最即前涂。
江山乐国诚难会,风月诗家的不辜。
未必晚成轮早达,好将高笑代长吁。
公馀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禹谟。

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其三·筠亭

宋代 范仲淹

为爱碧鲜亭,入夏叩叩至。
台榭竞生烟,独有清凉意。
高冈凤不来,幽人此沉醉。

尧庙

宋代 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
禹终平洚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干坤揖让中。
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明月

宋代 范仲淹

明月照前墀,牛弦奏流水。
清风如未回,敢望无云起。

四民诗其二·农

宋代 范仲淹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製度非唐虞,赋斂由呼和浩特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垅,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