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775年三月二十三日,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在号召美国为独立而战的议会演讲中,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自由,不自由,毋宁死!”

  1874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他的革命事业,大声地唱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十一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士大夫,他几经贬官,非但初心不改,反而霸气地向朝廷叫板:“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八个字,就是他的自由宣言,他的这份宝贵的自由意识,比西方早了七八百年。

  他,就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

  发奋苦读,一朝及第

  989年,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为范家所不容,就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

  范仲淹从小聪明懂事,立志此生不当宰相,便为良医,而要为相,必须通过科举。于是范仲淹稍大一些,就来到醴泉寺读书,因为朱家的日子并不宽裕,范仲淹在醴泉寺只能划粥断齑 ,但他毫不抱怨,而是昼讽夜诵,发奋苦读。

  23岁那年,范仲淹意外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感泣辞母,来到应天府学院,投师戚同文门下继续学习。

  虽然范仲淹的生活和从前一样清苦,“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但范仲淹对“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略无慕艳意”,因为他“中有足乐者”,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14年,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修业期满,数年的寒窗生涯,使他饱读诗书,博通儒家经典。他踌躇满志,赋诗一首,渴望得到知音的赏识引荐: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睢阳学舍书怀》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范仲淹感慨不已地写下:

  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百花春满路,三月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寄乡人》

  及第之后,范仲淹被授广德司理参军,掌管诉讼案件事宜。有了正式的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回奉养。

  两年后,因为治狱廉平、刚直不阿,范仲淹被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使推官。在此期间,他向皇帝上了一折《改姓表》,恢复了自己的本名。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踏入仕途以后,范仲淹好长时间都在地方任职。因为他能力出色,做事总是身先士卒,尽心尽力,所以39岁那年,范仲淹被晏殊推荐给朝廷,开始了他一生中精彩的“三进三出”。

  1029年冬至,是刘太后的寿辰,朝廷打算让宋仁宗率领百官,在大殿前为太后祝寿。但范仲淹认为此行不妥,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奏章,言拜寿事宜混淆了国礼与家礼,有损君威,有亏君体。并且在奏章里,范仲淹毫不客气地指出,仁宗已经成年,太后应该“还政”。

  晏殊得知范仲淹的上疏行为,颇为生气,批评他鲁莽轻率,既影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向晏殊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1030年,范仲淹被贬官出京,任命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虽处江湖之远,范仲淹不忘忧国忧民,他多次上书议政,虽然他的很多建议都未被朝廷采纳,但他的忠心为国却深深地打动了仁宗。

  1033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仁宗惦念范仲淹曾为他争取早日主政的权利,于是将其召回朝廷,拜为右司谏。

  七月,天下大旱,蝗虫成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大胆质问仁宗:“陛下不思民之艰难,倘若宫中停食半日,该当如何?”

  仁宗听后,幡然醒悟,派范仲淹赴江淮和京东一带安抚灾民。到达灾区,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百官不可奢靡。

  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等人的撺掇之下,有废后之意。范仲淹再次向仁宗进言,如此废后万万不可,仁宗不想再听范仲淹啰嗦,将其贬为睦州知州。

  一年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因治理苏州水患有功,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

  在吏部任上,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遂向仁宗进献《百官图》,指出宰相用人制度的严重弊端,劝说皇帝制定规程,亲自掌握官吏的升迁罢黜。

  吕夷简见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弹劾自己,也不甘示弱,他反诬范仲淹“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顶着“结党”的罪名,范仲淹百口莫辩,被贬为饶州知州。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郡斋即事》

  到达饶州以后,范仲淹在附近做知县的好友梅尧臣,听说了他的遭遇,便为他寄来《灵乌赋》一文,劝告他从此不要多言生事,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

  对于好友的关心和建议,范仲淹不能认同,他立即给梅尧臣回信,表明他为国言事的凛然气节:“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给梅尧臣的回信中,范仲淹还附上一首诗,以明心志: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答梅圣俞灵乌赋》

  


  临危受命,抗击西夏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建西夏国。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军,并屯兵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眼看边疆战事日益吃紧,朝中无将可用,百官无不震恐。有人向仁宗建议,立即将范仲淹召回,或许可解国家危急。

  1040年,仁宗任命夏竦为前线主帅奔赴边境,又依韩琦的意见,任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接到朝廷的任命,两鬓染霜的范仲淹匆匆赴任。

  到达边地,范仲淹发现宋军武备松弛,军纪涣散,于是他大刀阔斧,改革旧制,严明纪律,加强训练。经过一番整顿,宋军军容整肃,士气大增。

  1041年二月,仁宗批准夏竦的反攻计划,韩琦联络范仲淹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此时不宜反攻,坚不出兵。结果宋军大败于西夏,十六名将领阵亡,万余人惨死沙场。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送何白节推宰晋原二首

宋代 范仲淹

盛府兼名邑,荣归指故林。
多年望乡泪,万里倚门心。
江馆春寒薄,山程晚翠深。
板与迎侍日,桃李正芳阴。

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

宋代 范仲淹

精鉴本非深,英僚暂此沉。
火炎方试玉,沙密偶遗金。
岂累青云器,犹孤白雪音。
敢希苏季子,潜有激仪心。

和杨畋孤琴咏

宋代 范仲淹

爱此千年器,如见古人面。
欲弹换朱丝,明月当秋汉。
我愿宫商弦,相应声无间。
自然召南风,莫起孤琴叹。

鹦鹉

宋代 范仲淹

堂上每云云,金笼久受恩。
思山诚有意,对主忍无言。
性比孤鸾洁,声殊百舌繁。
云林如一去,应喜谢朱门。

咏蚊

宋代 范仲淹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

宋代 范仲淹

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
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
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
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
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
月明鱼竞跃,春静柳闲垂。
万竹排霜杖,千荷卷翠旗。
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
岸鹊依人喜,汀鸥不我疑。
彩丝穿石节,罗襪踏青期。
素发频来醉,沧浪减去思。
步随芳草远,歌逐画船移。
绘写求真赏,缄藏献己知。
相君那肯爱,家有凤皇池。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