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浊酒一杯家万里 将军白发征夫泪

  “断齑划粥”范仲淹 “先忧后乐”树丰碑

  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耳熟能详的名句,出自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恤民情,力主改革,但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仕途坎坷,终生抱负没有实现,是他至死的遗憾。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尤其擅长诗词散文,诗文语言优美,气势恢宏,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也就是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中无依无靠,度日艰难,只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山东的朱文翰,小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姓氏,改名朱说。

  


  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这就是“断齑划粥”的由来。他把全部精力用来读书,显现了年少的小范同学的不同寻常之处。虽然那时候还不确定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会在这里待一辈子。

  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书院学习。应天府书院藏书千卷,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013年,宋仁宗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

  有著名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流传于世的诗人晏殊,是范仲淹的同窗。范仲淹十分珍惜这个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刻苦攻读。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当时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日子过于清苦,就送给他一些美食。但是范仲淹却一口没吃,他说:“谢谢你。我已安于吃粥的生活,担心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车马浩浩荡荡的路过南京时,百姓们争先恐后跑去观看,只有范仲淹对此毫不感兴趣,一动不动埋头读书。同学特地跑去叫他:“快去看看吧,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随口回答:“哦,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书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变成现实。范仲淹这句话一语成谶,第二年他就得了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有了见到皇帝的机会,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1024年秋天,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几万民夫,奔赴海滨实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们不但遇上风雪,还赶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丧生。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不可违,主张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坝了。

  范仲淹临危不惧,经过努力坚持,治堰工程全面展开,绵延数百里的长堤,赫然横亘海滩,从此盐场和农田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人家又扶老携幼重返家乡,建设新家园。人们感激范仲淹,就把这堤叫作“范公堤”。一些灾民还自愿改换姓氏,跟着范仲淹姓了范。

  


  范仲淹不但是忠心耿耿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母亲病故,范仲淹服丧,回南京居住。时任南京留守官的老同学晏殊,邀请范仲淹协助主持应天府学教务。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由于范仲淹的到来而很快焕然一新。那个时期,范仲淹帮助过许多人。范仲淹关心教育,后来他当宰相的时候,下令要求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一时间各地学堂如雨后春笋。

  任何朝代,政治斗争都是残酷无情的,卷入其中的人,结果都是比较悲惨的。志存高远、忠诚正直、渴望建功立业的范仲淹,一入官场深似海,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当时范仲淹发现仁宗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可是朝中军政大事,仍然全是刘太后说了算,于是范仲淹上书,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收到奏疏后,默不作答。

  官场中,沉默就是愤怒,是极端的愤怒,就是不同意,不但是不同意,还意味着风暴即将来袭,有人要倒霉了。果然,随后范仲淹被贬,调离京城,去河中府任通判。

  这个时期,范仲淹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还有转圜的机会。因为宋仁宗记住了这个敢于直言犯上、敢说真话的人,虽然当时摄于太后权势自己没敢替范仲淹说句话,但心里还是感谢他的。皇帝没有忘记这份人情。所以三年之后,刘太后病逝,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师,让他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也算是知人善任了一回吧。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闹起了蝗灾,毁掉了很多庄稼,百姓和官员人心惶惶。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但是仁宗根本不在意这些,庄稼吃了点儿就吃了,还可以再种嘛,于是没有理会这事情。

  范仲淹不肯放弃,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这才想到,哦,老百姓也是要吃饭的啊,总是没饭吃,大约会造反,于是让范仲淹去赈灾。

  


  范仲淹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参与了废后事件。

  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原本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就说太后的坏话。这种见风使舵的狡诈无耻行为,被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被罢免。根深蒂固的吕夷简却有办法在不久后重登相位,他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想办法让皇帝废掉郭皇后。看似宫廷家务纠纷,却掩藏着蓄谋已久的政治角逐。

  范仲淹等人参与了抗议废后事件,他为废后之事当众与吕夷简辩论,为自己种下了祸根。妻子再三劝他不要惹祸,他却固执地头也不回就去了朝堂。然而,等候上朝的范仲淹,等来的是又一次贬职。这一次他被远放江外,去睦州,今天的浙江建德市梅城镇做知州。朝中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催促着押他即刻离京。不是不屈辱的。追随范仲淹的人越来越少了,送行的人寥寥无几。

  被迫离京,范仲淹倍感凄凉,不过尚能自嘲,也就尚可艰难度日。天无绝人之路,撑下去,或许有可以重见天日的时候。很多时候,人在遭遇艰难困苦的时候,哪里懂什么坚强,不过是因为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自己不能狠心只顾自己颜面而搭上性命,那样死不瞑目,还再也看不到昭雪的一天。暂且忍辱负重,相信天道。

  官场风云变幻,斗争大多都是见面微笑,背后下手,真是不知道哪一天哪句话就得罪了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就被贬,哪一天又忽然峰回路转。只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在何种痛苦遭遇下,你都要努力做到积极,乐观,千万不可绝望,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放弃希望,一定要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就是在帮自己。自助者天助。

  几年以后,范仲淹因为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做了开封知府。与他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得以施展拳脚。他精神抖擞,一上任就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使开封府“肃然称治”。

  然而,范仲淹与吕夷简的缘分还没有尽。他们开始了第二次交锋。

  


  宰相吕夷简大权在握,以权谋私,广开后门,朝中已经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吕夷简当然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连上四章斥责吕夷简狡诈。吕夷简变本加厉,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其实是非曲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人说话。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怕自家受到什么牵连,哪一个肯仗义直言。

  这次较量的结果,不用猜也能知道,是深谙官场之道、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再次获胜。皇帝没有顾及范仲淹的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听信了吕夷简的恶意中伤,于是范仲淹遭遇了第三次被贬,任饶州知州。

  趋炎附势者如韩渎等人,迎合宰相意旨,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之上。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竟然也纷纷被流放边远之地去了。

  饶州在鄱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要经过经十几个州。这次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没有伤心,他已经习惯了。

  以为也就老死于此了,范仲淹也心灰意冷。但是,这时,出了一件大事,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范仲淹将开始他自己从未想到过的的戎马生涯。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调集十万大军,侵袭宋朝延州,宋朝措手不及。边境年久失修,士卒久未训练,宋将无能,大败。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副帅。花天酒地时,眼里只有奸佞,危难之时,居然也记得谁才是肯担当、能做事之人。

  这时候,范仲淹已经五十二岁了,多年仕途的艰辛,蹉跎了岁月,苍白的头发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他已经老了,但是,报国的赤胆忠心被点燃,依然如火一样不减当年。

  这仁宗朝廷贬官快,急需用人时恢复官职也快。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随后又获任龙图阁直学士,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就挂帅赶赴前线。一路奔波,抬头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无限感慨。好在,夫人给他生了好儿子,陪伴他凄风冷雨,跟随他万里赴戎机,征战沙场。

  


  深夜,范仲淹挑灯填词,写下著名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积极召募士兵,精心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还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们。

  范仲淹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毫不留情、当众斩首,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涌现了能征善战的将领。范仲淹的这支军队,成为宋朝的一支劲旅。

  后来宋和西夏的边关危机解除,仁宗皇帝急需稳定政局,开始显得格外开明。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没有军功的夏竦,任命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第二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宰相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言,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由范仲淹取而代之。

  1043年秋天,仁宗皇帝让范仲淹、富弼和韩琦拿出改革方案,形成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四)择长官。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和韩布殿丞三首 其一 泛湖中

宋代 范仲淹

平湖万顷碧,谢客一开颜。待得临清夜,徘徊载月还。

送欧伯起

宋代 范仲淹

天与神交忽解携,一溪风月更同谁。
自惭萧洒如猿鹤,却向周郎怨别离。

即席呈太傅相公

宋代 范仲淹

凤池三入冠台躔,致了升平一品闲。
白傅歌诗傅海外,晋公桃李满人间。
上都云远经时别,故国春浓几度还。
太史占天应有奏,寿星光彩近南山。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 其十二 中峰

宋代 范仲淹

嵩高最高处,逸客偶登临。回看日月影,正得天地心。

念此非常游,千载一披襟。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宋代 范仲淹

太原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鲈。
万里天声扬紫塞,十年人望在黄枢。
定应松柏心无改,自信云龙道不孤。
应笑病夫何所补,独能安坐养桑榆。

清风谣

宋代 范仲淹

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飘飘度清汉,浮云安在哉。
万古郁结心,一旦为君开。
有客慰所思,临风久徘徊。
神若游华胥,身疑立天台。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瑰。
旷如携松丘,腾上烟霞游。
熙如揖庄老,语人逍遥道。
朱弦鼓其薰,可以解吾民,
沧浪比其清,可以濯吾缨。
愿此阳春时,勿使飘暴生。
千灵无结愠,万卉不摧荣。
庶几宋玉赋,聊广楚王情。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