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image


  历史提问

  大灾荒时,范仲淹严令米商抬高价格,为何灾民却赞口不绝?

  答:在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的跌宕人生里,“涨价赈灾事件”是桩常被大书特书的辉煌功业,亦是今天各类经济学教材里,常被掰碎了引用讲解的经典“经济学案例”。

  以《咸淳临安志》和《梦溪笔谈》等史料记载,此事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1050),是年杭州遭遇空前旱灾,米价更暴涨到每斗一百二十文。各路奸商更纷纷哄抬米价,憋足了劲要发国难财。危机关头,身为杭州郡守的范仲淹,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非但没有开仓放粮或打压粮价,反而跟着狠抬粮食价格。另外不顾郊区大灾的灾情,却在杭州城大办庙会划船等娱乐活动,城外旱灾肆虐城内砸钱享乐,闹得骂声一片。

  但骂了没多久,范仲淹的苦心终得回报:短期暴涨的粮价,引得大批粮食涌入杭州,粮食价格不知不觉就滑落,缺粮难题迎刃而解,想发国难财的奸商损失惨重。热热闹闹的赛舟庙会,除了吸引大量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万千流离失所的灾民找到了饭碗,平平安安度过了荒年。范仲淹的一番“不按套路出牌”,却造就了灾年无灾的治理奇迹。亦是世界古代经济史上,“经济调控”与“以工代赈”的教科书级妙笔。

  

image


  只以这番表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仕途坎坷的范仲淹,会成为后世中国文臣们公认的标杆楷模,不止因为他高贵的人品,更因为这卓越的能力。

  不过,也同样是这场“涨价赈灾事件”,除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伟大的范仲淹,却也分明叫后人看到了,富庶的北宋王朝,当时两大已极度严重的统治危机。

  首先一个危机,就是北宋巨大的城乡差距。

  要知道,范仲淹想要实现“用市场调控粮价”,甚至“以工代赈”,一个不能缺的前提,就是杭州城发达的商品经济水平。而在当时,经济繁荣的杭州城,也恰好满足了这个条件,所以才能承担粮价短期上涨的阵痛,更能为“以工代赈”提供足够的消费支持。这时的杭州,就是当时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缩影。

  但这繁荣的背后,却是北宋农村的日益贫困化,以及城乡差距的扩大。

  

image


  这个危机,其实在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十分严重。宋太宗年间时,一次宋太宗当着群臣面自夸,大谈特谈汴京城的富庶繁荣。老直臣吕蒙正却是一声冷冷硬怼:“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天子脚下的汴京农村,都是这样的饥寒交迫,其他地区的农村,状况可以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反差?北宋“田制不立”“不遏兼并”,土地兼并自开国时就十分剧烈。可是国家农业税的纳税主体,却多是自耕农。也就是说,纳税的自耕农数量本就有限。可偏偏就是这些自耕农,除了要承担夏秋两税外,还要承担多如牛毛的杂税。有些地区的农民,承担的杂税要有数十种,以北宋名相韩琦的说法,就连农具和鞋子,都给算成杂税交钱。哪怕正常年景,负担也十分重。

  而到了范仲淹生活的北宋中期,情况却更糟。还是由于“田制不立”,到了宋英宗年间,“租赋不加者十居其七”,也就是说,能纳税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三十,主要就是佃农和自耕农。外加劳役差役沉重。以至于“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很多地方的农民也纷纷逃亡,成了“流民”。

  

image


  而与这农民生计问题同样严重的,还有当时北宋另一大危机:赈灾能力下降。

  很多历史爱好者们,其实对范仲淹这“妙笔”,也有看不懂处:灾情如此严重,范仲淹你何必要绞尽脑汁办这事,直接开仓放粮不好吗?大宋不是有常平仓和义仓,专用赈济灾民吗?富宋如此富,这些仓库里的粮食应该也很多吧,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说这事儿,范仲淹才是一肚子苦水:赈灾?哪有粮?

  表面上看,北宋的常平仓,应当是个盆满钵满的存在。在宋仁宗时代之前的历史上,常平仓也不止一次发挥大用。这个仓库储备的,应当是北宋王朝的救命粮。只要常平仓不出问题,北宋王朝就有底气,再大的灾难也能扛过去。可就是在范仲淹时代,这事出了大问题。

  

image


  因为,由于此时的北宋,困于“冗官冗兵冗费”的巨大财政负担,所以日常国家运转时,拆东墙补西墙成了习惯。常平仓更成了个提款机,什么时候没钱没粮了,就习惯性找常平仓调一点。以北宋户部的说法“诸处官司常借用常平等钱,习以为常”。

  这“习以为常”的结果,就是大宋的救命粮,在闹灾之前,几乎都给刨光了。

  而且外加北宋腐败加剧,管理常平仓的官员,玩忽职守甚至监守自盗都成了常态。宋代的司马光等名臣们,也都曾抨击过常平仓的弊端。但抨击归抨击,该怎样还是怎样。遇到灾的时候,常见就是没粮。所以也就“倒逼”着范仲淹开动脑筋,完成一出经济学妙笔。

  

image


  可问题是,一地闹灾,可以用这个妙笔,但遇到更大的灾难,怎么办?

  看到了这两个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范仲淹到王安石,那么多人哪怕迎着天下的阻力,也要坚决启动变法改革。他们对准的,正是歌舞升平下,这个王朝触目惊心的黑洞。搏的,更是这个王朝的未来。从庆历新政到熙丰变法,那么多的博弈,那么多的功败垂成,对比这危机,足以令人一声叹息。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赠都下隐者

宋代 范仲淹

梅福隐市门,严平居卜肆。
乃知神仙徒,非必烟霞地。
异哉西山人,逍遥京洛尘。
门多长者车,察脉如有神。
轩皇万馀载,此术了然在。
精意洞五行,飞名落四海。
结舍拟沧洲,东池接御沟。
兰芳披幽径,琴樽在小舟。
清夜泛月华,宛是江湖游。
他日上云去,兹为黄鹤楼。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代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一·崚极上寺

宋代 范仲淹

徘徊崚极寺,清意满烟霞。
好风從天来,吹落桂树花。
高高人物外,犹属梵王家。

赠馀杭唐异处士

宋代 范仲淹

名动公卿四十秋,相逢仍作旅人游。
青山欲买难开口,白发思归易满头。
厌入市廛如海燕,可堪云水属江鸥。
故乡知己方都督,千树春浓种橘休。

依韵答并州郑大资见寄

宋代 范仲淹

节製重并汾,淹留又见春。
年高成国老,道在乐天真。
风韵应如旧,精明迥绝伦。
致君心未展,宁是式微人。

钓台诗

宋代 范仲淹

汉包六合冈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