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庆历六年。那天太阳当头照,小鸟对人笑。
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推开范仲淹家大门,难掩喜气地说:“老范,我重建了岳阳楼,你给我写篇散文吧!”
望着好基友热切的眼光,范仲淹沉思片刻,写下了名动后世的《岳阳楼记》,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广为流传至今。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老范系出名门,先祖范履冰曾为唐朝宰相,父亲范墉早前亦在吴越为官,可惜在老范两岁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老范也随着更名为朱说(yuè)。
22岁那年,朱家兄弟把本不富裕的家底折腾得底朝天,范仲淹实在看不下去便加以劝阻,谁料朱家兄弟眼睛一斜,很不屑地说:“我们用朱家的钱,与你何关?”惊愕之余,老范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命运虐我千百遍,我待命运如初恋。”开玩笑,这点事情算神马?
老范携琴负书,打算只身前往应天府(今商丘)继续求学,临走前他和母亲道别,告诉母亲他一定会学成迎母,改回祖姓,让母亲放心。
在母亲的泪眼婆娑中,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老范在应天府求学期间,曾留给后人一个成语叫“划粥断齑( jī ) ”。
他每日煮粥两升,冷冻后切为四块,撒上盐和菜末,早晚各食两块,以此为生。“划粥断齑 ”也因此而来。
“五年之中未曾解衣就枕,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仲淹不苦也。”就是凭借这股毅力,老范刻苦学习,荣获“学霸”称号。
1014年,老范正在闭门苦读,只听同窗好友在外嚷嚷:“老范老范,你咋还在啃书,赶紧出来啊,大家都去看皇帝啦,你也赶紧出来瞧一瞧吧,再不出来就晚啦!”
老范头也没有抬一下,他淡定地回答道:“哦,不要紧,总有再见的时候。”
果其不然,在来年的考试中,老范一举高中进士,在御试中见到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这年,老范已经27岁。这个年纪,他的小伙伴晏殊已经官拜翰林学士,欧阳修也已经做了留守推官,柳永已然是“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老范及第的时间虽然比小伙伴们晚了那么一点点,但是理想的鲜花早已在老范心中开遍了啊。
Long long ago(很久很久以前),当老范还是小小范的时候,他遇见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非拉着他算上一卦,那算就算吧。
小小范问:“我以后能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大吃一惊:“你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
小小范羞涩地低下头,继续问道:“那你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更加好奇:“你为什么要做这两个职业?”
小小范:“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
“你存有这颗心,真相也!”说完这句话,算命先生飘然而去,连卦资都没要。
命运没有再开范仲淹的玩笑,他已奔跑在“良相”的道路上了。
0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江苏泰州西溪任盐仓监管,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和转销。这是一个闲职,范仲淹不免怅然,曾写下一首词解嘲。
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
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
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西溪书事》
不过,老范很快发现他迷醉于笙歌中极为不妥,在西溪,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因为旧堤岸年久失修,每到雨季,总会多次溃堤,淹没良田和家园,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看到此情景,老范上书江淮漕运张纶,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这一建议得到了张纶的大力支持,在张纶的推荐下,老范全面负责筑堤工程,并取得了骄人成绩。
由此,老范的简历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凭借这些成绩,老范的路越走越宽。
又因为他通晓经学,熟读《易经》,老范受到了时任南京留守官晏殊的青眼有加,力邀他执掌应天府书院。
在此期间,老范写出了震惊朝野的《上执政书》,时任宰相王曾也对他很是看重,把他举荐给了朝廷。
1028年(天圣六年),大宋朝最大的BOSS仁宗皇帝征召老范入京。作为皇帝秘书,负责皇家图书典籍校勘和整理。
老范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得有声有色,以至于哪天老板没有给他点赞或夸奖,都是一件奇怪的事。
他不仅工作出色,两只眼睛也如“黑猫警长”一样炯炯有神,他发现了仁宗老板明明已经举行了成人礼,喝过了成人酒,太后还是把持朝政,说好的归政就是不归政于仁宗。
不仅如此,太后还在她生日当天,要求仁宗皇帝带领百官给她叩头贺寿。
老范坐不住了,他愤而上书。
“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直接怒怼太后,太后被骂得懵圈了。
可是老范根本不给太后清醒的机会,紧接着上书,直接点出让太后归政仁宗,太后听闻后怒发冲冠,玉笔一挥,“贬”就一个字。
贬就贬,老范带上家眷愉快地到河中府任通判去了。
因祸得福,老范这一耿直忠诚,敢说真话的行为得到了朝中一众大咖们的交口称赞,并在仁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年后刘太后病逝,老范立刻被仁宗召回京师,出任右司谏。
老范的耿直让他再一次上书,他看不惯吕夷简等人怂恿皇帝废后的建议,直接喊话仁宗大BOSS。唉,老板也有心烦意乱的时候啊,老范又一次被贬离京,任浙江知州。
在任浙江知州时候,老范勤政亲民,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又因为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任吏部员外郎,兼任开封府知府。
你没有看错哦,就是包大人任职的那个开封府。
仁宗还是那个仁宗,朝廷却不是那个朝廷了。
当时吕夷简时任宰相,他滥用亲信,以至于朝政腐败不堪,老范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再次怒怼吕夷简。
却不料反遭吕的陷害,再一次被贬于江西饶州。
范仲俺的小伙伴梅尧臣看见老范多次因谏被贬,特写下《灵乌赋》想规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愉快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可是老范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针对内忧(组织结构庞大臃肿而效率低下)外患(辽和西夏对北方和西北边疆虎视眈眈)的现状,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内容涵盖军事、政治、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使得真正有才识的人得到了提拔。
新政实施短短几个月,局面已然一新。
可惜新政只推行了一年终因反对派的攻击而告败。不过,这也开创了北宋改革之风气,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前奏。
范仲淹曾写下一段话评价东汉隐士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若是把这段话放在范仲俺身上,想来也是极为妥帖的。
范先生之高洁,将熠熠生辉于千年及以后,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