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建德有一支范仲淹后裔你听说过吗?范氏家风又是怎样的?

建德有一支范仲淹后裔你听说过吗?范氏家风又是怎样的?

  

  也许是一篇《严先生祠堂记》,使严子陵“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又或是在乌龙山麓创办龙山书院,兴办教育;亦或是在睦州创作诗文,描绘严州奇山异水神仙境和他疏浚梅城西湖,治水患,厚农桑的民生政绩……虽然,范仲淹在睦州任官不足一年,但是他所做的事情影响深远,以至于千年后依然为当地人人津津乐道。在他所任职过的地方,如今的建德梅城仍矗立和保留着纪念范仲淹的思范坊、思范亭,以及思范路。

  你知道吗,在建德大洋镇西坞村有一支范仲淹后裔,他们身上至今依然留存着范仲淹特色的范氏家风。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朱家,随朱姓。范仲淹长大以后,不忍割舍范姓祖先之根,经继父同意,恢复范姓。但是范仲淹对继父十分孝敬,他上书《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请求皇上封赠继父。

  这样改姓又复姓的经历,也发生在了范仲淹后裔身上。大洋镇西坞村范仲淹后裔,是明朝天顺年间从兰溪市龙门村迁过来的。龙门村的《龙门范氏宗谱》上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路,因为缅怀祖父,游学浙西严州一带,结婚定居,繁衍生息。到范仲淹的第17代孙,有个叫范初一的,来到大洋西坞村,入赘徐家。徐家对范仲淹改姓不改孝的品行十分推崇,特允子孙恢复范姓。

  西坞村范姓子孙虽然恢复范姓,但是对徐姓先人的恩德从不忘怀。每年祭祀,先祭徐姓先祖,后祭范姓先祖,这已经成为西坞村范氏宗族祭祀惯例。

  


  


  西坞村范家人有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月半”节,就是腊月十六这一天,举办庙会,给村里老人分肉分馒头。范家人都知道,每年“月半”节用来分发食物的钱是一笔大数目。这笔开支来自哪里?来自范氏家族“馀芳堂”堂众的山林财产。这些山林财产是怎么来的呢?是范氏家族历代先人捐献的。据族中老人讲,范氏先人捐献山林,是学习先祖范文正公捐办苏州“义庄”之举。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与皇帝的赏赐在老家苏州购买良田办“义庄”,接济族中及乡邻贫困之人。苏州“义庄”在家族的支持下,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持续了数百年。

  


  西坞村范仲淹第33代孙范国良说:“我的祖宗文正公真是个了不起的好人!在朝廷他就忠心耿耿报效国家,在地方他就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做好事,就算被贬到边远地区,他也是尽心尽力做事情。我作为他的后人,即便不能为先祖增光,也绝不能给先祖抹黑。2007年,我组织西坞村范氏家族51人到苏州天云山祭祖,希望西坞村范氏后裔们牢记先祖的教导。回来后发动大家自觉清理村溪、集资修路、建公厕等,就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学习祖先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送蔡挺代父之蜀

宋代 范仲淹

朔风岂不寒,蜀道岂不难。
之子代亲行,万里心自安。
剑阁雪犹明,锦江春未阑。
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

听真上人琴歌

宋代 范仲淹

银潢耿耿霜棱棱,西轩月色寒如冰。
上人一叩朱丝绳,万籁不起秋光凝。
伏牺归天忽千古,我闻遗音泪如雨。
嗟嗟不及郑卫儿,北里南邻竞歌舞。
竞歌舞,何时休,师襄堂上心悠悠。
击浮金,戛鸣玉,老龙秋啼沧海底,
幼猿暮啸寒山曲。陇头瑟瑟咽流泉,
洞庭萧萧落寒木。此声感物何太灵,
十二衔珠下仙鹄。为予再奏南风诗,
神人和畅舜无为。为予试弹广陵散,
鬼物悲哀晋方乱。乃知圣人情虑深,
将治四海先治琴。兴亡哀乐不我遁,
坐中可见天下心。感公遗我正始音,
何以报之千黄金。

依韵酬益利钤辖马端左藏

宋代 范仲淹

滥登清顯遇公朝,岂有才谋可致尧。
拙守自惭成木强,宦游谁欢仅蓬飘。
醉来多谢提壶劝,归去宁烦杜宇招。
好乐当年开口笑,此心无事愧重霄。

道士程用之为余传神因题

宋代 范仲淹

貌古神疏画本难,因师心妙发毫端。
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宋代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