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一篇文章,让国人误解千年!

范仲淹一篇文章,让国人误解千年!

  要说范仲淹的文章,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学课本里的那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天,每每有人登上岳阳楼,就会想起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并且似乎总要歌颂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对得起岳阳楼的壮观。

  


  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范仲淹压根儿没去过岳阳楼?

  


  上过中学的同学没有人会不熟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我们心里默认着当时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看着眼前壮丽景色,胸中生发无限感慨,于是有了此作。

  


  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前并非洞庭湖上的波光,而是一幅图卷。

  


  当时,范仲淹因为得罪了当朝宰相,被贬逐到河南邓州。

  也就在此时,滕子京也被贬谪到岳州巴陵。

  


  ▲滕子京

  在巴陵,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阳楼。

  完工后,他请画师把岳阳楼的景致画成图卷,送给范仲淹,并请范仲淹写一篇文章记述此事,这幅图叫《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左)滕子京(右)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为官时互相支持。

  范仲淹徐徐展开图卷,思绪万千,联想到自己和老友的政治抱负以及被贬经历,他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

  


  于是,他舒展宣纸,把毛笔蘸饱墨汁,一行行舒畅流利的行书跃然纸上,旷世之作《岳阳楼记》就此诞生。

  


  ▽▽▽

  可能有人会说,如此说来,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凭空乱写了?

  其实不然,范仲淹能写出如此千古名篇源于生活体验也源于想象。

  


  生活体验主要来自于范仲淹在澧(lǐ)县、安乡的几年生活经历。

  少年范仲淹曾在澧县读书。

  历史记载,范仲淹的父亲曾在澧县东邻的安乡县做官。

  


  ▲范仲淹父亲范墉

  安之乡和岳阳同为湘北门户,一东一西,隔洞庭湖相望。

  在澧县、安乡生活过几年的范仲淹自然对洞庭湖十分熟悉,所以后来写《岳阳楼记》时,能把洞庭湖之景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如此生动。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写作亦是如此。

  范仲淹凭借着自己几年生活体验,以及扬长避短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壮丽的岳阳楼景色。

  


  这就像苏东坡游错了赤壁,照样写《赤壁赋》;

  没到过漓江的韩愈,照样写出了“江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

  张大千没登过庐山,照样画《庐山图》一样。

  


  因为没见过岳阳楼,所以就多用自己的想象,对岳阳楼周围的景色进行描写。

  


  他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把洞庭湖的风光与岳阳楼周围的景色进行融合,借景抒情。

  由此可见,这位政治家的文学功底之深厚,想象之丰富。

  


  ▽▽▽

  虽然它写成于一千多年前,而千古之下的读者读之仍觉楼前风景历历在目,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

  


  今天,当我们站在岳阳楼上,面对眼前的洞庭湖,有的人看到的是“悲”,有的人感受到的是“喜”。

  


  但作为并没有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看着眼前的《洞庭晚秋图》,

  发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叹,喊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呼声。

  抒发着自己的宏大抱负,也规劝着老友。

  


  也用这些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的句子启发着后世阅读此千古名篇的人。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书扇示门人

宋代 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依韵答并州郑大资政见寄

宋代 范仲淹

制节重并汾,淹留又见春。年高成国老,道在乐天真。

风韵应如旧,精明迥绝伦。致君心未展,宁是式微人。

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和李光化秋咏四首其四·夜

宋代 范仲淹

春色人皆醉,秋光独不眠。
君看明月下,何似落花前。

与人约访林处士阻雨因寄

宋代 范仲淹

闲约诸公扣隐扃,江天风雨忽飘零。
方怜春满王孙草,可忽云遮处士星。
蕙帐未容登末席,兰舟无赖寄前汀。
湖山早晚逢晴齐,重待寻仙入翠屏。

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

宋代 范仲淹

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
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惭转邮。
得非郡国政未洽,刺史闭合当自忧。
上赖天子仁且圣,神龙奔走不俟求。
同云千里结雪意,一夕密下诚如羞。
晓来赏心江海上,东望不见三神丘。
浑祛疠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
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
光精璨璨夺剑戟,清寒拂拂生衣裘。
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
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
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