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清平乐》火了
宋仁宗、范仲淹等人口中
“南京”“应天府”频频出现
文脉君一个激灵:
我的大蓝鲸,
北宋就出道了吗?
其实
并,木,有
北宋的南京应天府
不是wuli南京
而是河南的商丘
现在的南京
当时是江宁府
央视《中国地名大会》也提到,
“纵观全国城市户口本,
你可能都找不到一个比南京改名更多的城市。”
确实
仅看从隋唐五代到宋元,
这个曾经虎踞龙盘的地方,
就几度被更名:蒋州、昇州、上元、集庆……
蒋 州
蒋州,一个存在时间很短暂的名字。
隋朝灭陈后,南京遭受了自建都以来最大的一次摧毁。隋文帝下诏“建康城邑、宫室平荡耕垦”,六朝时期建康境内的宫殿府第、亭台楼阁统统被夷为平地,辟作农田,建康自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加强对六朝故都的统治和管理,隋朝设置了蒋州。
说起蒋州,其实它的名字并非空穴来风。
在南京这块地界,有一座山叫钟山,三国孙吴时,为纪念在钟山脚下抓贼而死的汉代秣陵校尉蒋子文,改名蒋山。
别小看这座山,它的地位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南朝刘宋山谦之说它外形“高大”,远看像龙。
正因为蒋山的不同,所以设置了蒋州,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设置蒋州,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改蒋州置丹阳郡,蒋州这个名字用了九年。
昇州
在南京,有一条主干道叫“升州路”,为何得名?其实和唐朝时南京的名号“昇州”有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洛阳、长安失守,唐玄宗被迫逃亡到四川。留下的太子李亨(唐肃宗)内心很慌,但慌没办法啊,要稳住局面,于是他想出个办法,就是提升金陵的行政地位,将江宁县(今南京)升格为昇州(今南京),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不过这个名字也没用多久,“安史之乱”平定后,昇州又降格为了江宁县。
这里还要提一个人,就是书法大家颜真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颜真卿迁任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昇州刺史,目睹朝政败落,百姓苦不堪言,内心很是悲痛,于是建议皇帝,自洋州(今陕西地区)至昇州秦淮太平桥,临江沿城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
这个建议很合皇帝的意,于是颜真卿奉诏在全国建81处放生池。
而当年在昇州建的放生池,目前现存只有一个,就在南京城西清凉山侧的乌龙潭公园里。颜真卿的这一善举,不仅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的“仁慈好生之德”,也让昇州有迹可循,成为战乱时代的一段佳话。
上 元
正月十五上元节,阖家团圆,无限美好。
南京被叫“上元”,从唐朝开始,来自唐肃宗的年号。“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把“乾元”年号改为“上元”。
上元二年,废除昇州建置,降为上元县。唐朝的上元县,管着今天整个南京主城区。于是,一系列“上元怀古”诗诞生:罗隐《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韦庄《上元县》、李山甫《上元怀古》……
后来,以扬州为中心的杨吴政权建立,以秦淮河为界,以北是上元,以南是江宁,就这样持续了近千年。明清时期编纂好几部《上元县志》,还有《同治上江两县志》。直到1912年,上元县并入江宁县。
行 都
北宋末,徽宗、钦宗父子成了金人的俘虏。北宋就此画上了句号。
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南宋就此拉开帷幕。
金兵步步紧逼,宋高宗赵构被追得一路往南逃,先到了扬州,后到了江宁。江宁把名字改回建康府,建造行宫,准备建设都城。
但是很不幸,金兵渡过了长江,宋的王旗只能再次开始漂泊。直到江南安定以后,宋高宗才再次回到建康,想想这里紧挨着长江,实在太危险,还是去杭州吧。
建康城,从没正式当过南宋的首都,它是留都、陪都或者行都,毕竟是皇帝曾经驻跸的地方。
集 庆
元朝的南京叫集庆路。不是今天通往集庆门的那条大马路。
元军占领建康城之后,建康府改名为建康路。“路”是行省以下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和宋朝的府一样,相当于市一级行政建置。
元文宗图帖睦尔登基后的第二年,给建康路改名叫集庆路。
图帖睦尔是元朝皇帝中最有文化的一位。在家产继承斗争中,他几次遭遇流放,后来终于被皇帝召回,封为怀王。建康路成为怀王潜邸所在。
对于图帖睦尔而言,建康是他的发祥地,汇集了喜庆的地方,当然值得着重标记一下。
应 天
应天府这个曾用名,南京用了近300年。元末,朱元璋在此C位出道,将这里改名为“应天府”。直到清顺治二年,清兵攻占南京,把“应天府”改回“江宁府”。
北宋的应天府南京,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那时候叫宋州,宋太祖赵匡胤在这里做过归德军节度使。在宋仁宗的爸爸真宗年间,将宋州升为应天府,又升为陪都,“南京”就这样诞生了。
北宋集齐东西南北四京,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此外,除了南京应天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南京的“曾用名”(不完全列举)
春秋:冶城、越城
战国:金陵邑
秦:秣陵县
汉:建业县、石头城
六朝:建业、建邺、建康、江宁县
隋:蒋州、丹阳郡
唐:昇州、上元县
宋:江宁府、建康府
元:建康路、集庆路
明:南京、南都
清:江宁府、江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