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范仲淹与宋朝医学

范仲淹与宋朝医学

  


  中国宋代在医学史上的转变,实非一般的知识和技术眼光所能概括。

  医学在知识及技术上的变化,从科技角度,当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这样的视点,实际上可能因为它更多的现代性观察,而造成对中国医学自身变异的遮蔽。至少,当我指陈中国宋代由于皇帝本人的知识和技术兴趣中,隐含了对医学权力的一种来自深远的意识形态影响的政治诉求,这就意谓着医学知识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受到道德层面上的支持以及制约,其进步趋势以及程度其实都依赖于另外一种思想观念的发生与推动。这就是宋代新儒家的“性理之学”及其形成的知识权力,对于医学实质的改造和嬗变。

  让我们先从宋朝初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与学者说起。

  范仲淹希文先生,是宋仁宗(1023—1063年)时期朝廷重臣。两岁时,就离开姑苏出生之地,随同母亲一道迁居山东淄州。因为命中的苦孩子出身,从小便知道用功读书,长大好做一番事业。那时,他的姓名随商人继父叫朱说。还在寒窗苦读之中,也许受了典籍上先贤事迹感染,他预先定岀一个理想,将来一定要争取做宰相。这样的话,一般都藏在心里,不太敢对人说出来,有一回范仲淹还是忍不住,就在他读书的山村小庙醴泉寺问了一卦。

  谁知卦辞上却说他没有这样的机遇,范仲淹不服气,又追问一卦,卦辞仍然如此,这不免让他有几分失望。范仲淹原是一热血少年,有想当宰相的愿望,也不单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因自己身世低微,被人耻笑,便感到社会特别不公正,他是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为生民立命”,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然而,莫非这么一点心愿,老天爷竟不肯成全么?

  好在范仲淹不是那种轻言放弃的浮华少年,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心思一转,便说出了让后世众人特别敬佩,也为后来一些读书人指点人生路径的话:不为良相,宁为良医!说白了,就是如果我不能做一个最好的宰相,那我就做个最好的医师。这话的初意,放在那个以仕进为正途的时代,其实是带着无可奈何的,然而这种二者取其一的思路,却在宋代以后的解读中,发生了语义上的积极变化,在中国文人“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路上,更进一步,更有了进取和务实的风度。

  古时候书上有“上医医国,下医医人”的政治名言,但范仲淹的说法显然别得心裁更具个人创见,他为中国儒学信仰拓开了一个新理念、新境界。真正是有志不在年高了。

  


  1016年左近,三十岁的范仲淹报告皇帝申请归宗复姓之后,离他做宰相的目标,虽然还有二十多年,但他在政治上已经渐入佳境,理想的实现已非当日白日梦。这就是说范仲淹终究没有做良医,他的事业方向,始终在地方、边疆、朝堂上的军事与政治,而非民间悬壶。

  庆历三年(1043年)8月,宋仁宗赵祯(在位时间1022—1063年)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他在实现了自己第一个理想情况下,势必不可能再有机会完成第二个选择。然而,假如我读到第一年他给皇帝的一份关于医学的重要奏议《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就会发现他并没有放弃与医学理想的关系。(《范文正公集》)张哲嘉在他的论文《官方医学分科与医学发展》中特别指出范仲淹这道奏议的贡献:

  


  庆历三年(范仲淹)获仁宗大用,达成原有的第一志愿(良相)后,则思欲让第二志愿也能随之在众多年轻人身上实现。庆历四年,他有鉴于当时汴京“生人百万,医者千数,率多道听,不经师授。其误伤人命者,日日有之”。

  所以建议选派能讲医书者三五人为医师,公开讲授《素问》、《难经》等文字。而且其针灸亦别立科教授,经三年后方可选试,高等者入翰林院充学生祇应。此议马上得到采纳,“科”这个词首次用在中国医学史上,就是出自这封奏议。

  给皇帝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国家大臣职责所在,当范仲淹立意政治改革时,医学特列为“新政”建设要点之一,“一个独立的医学学校,太医局,建立于1044年,教授专业课程,考查学生,授予官阶和职位。有时甚至负责地方医疗官员的监督。”(《繁盛的阴》)

  尽管范仲淹本人很快遭致失败离开副相的位置,但医学教育却沿着他的设计施行,两宋医学教育制度之完备,以及医学新知识的形成,不能不说范仲淹有开创之功。范仲淹自己尽管没有做良医,但亳无疑问,他在医学教育上的设计,却培养了众多“良医”,而两宋儒医这个新群体的产生则赖此为制度保证。

  


  《能改斋漫录》的作者吴曾,在追叙范仲淹的许多事迹时,似乎忘记范仲淹对医学的真实贡献,倒是《泊宅编》的作者方勺,在他的笔记里记录了这位当代名臣与医学的一则轶事。范仲淹复姓后,并未迁家原籍,他的老母亲习惯住在北方,他也就在洛阳附近安置母亲颐养天年。那时北方气候异常,经常闹疫病,想到母亲年衰体弱,每到夏天,他就在自己家院子里的那口老井,投放一种叫作青术的草药,一次放好几斤,用来防备疫气侵犯,保证母亲身体健康。这可能属于文人趣闻,但在方勺看来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故而他特别以此日常之医事来点染范仲淹不平凡的生平,借以保存一位儒者惟诚惟孝之心。

  关于范仲淹的个人叙事到此应该结束。但峰回路转之处,却正在于宋代在宋仁宗(1023—1063年)一朝,医学发生关键性的变易,这使范仲淹“良医”之思有了更多的后续意义。

  却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就在王朝采用范仲淹的建议,着意实施新政的重大决策期间,京城一片激动喧哗声中,却插进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一位叫沈常的进士,到汴梁找工作来了。沈进士是朝廷开科正式选拔的人才,自从中式后不知为什么却始终没有一官半职,这在对士大夫十分优渥的宋帝国,算是难得一见的异常之事。想必沈进士在京都运气仍然不佳,碰过几回壁后,发现京都有一种人比起普通官员还要神气,那就是翰林医官。自太宗皇帝推重医学,翰林医官在朝廷的地位确实风光。然而方技之流,士大夫文人原是瞧不上眼的吧。可沈进士现在却不这么想,既然医官是一个好差使,那么何不试试能否改行从医呢。

  于是,沈进士特地拜访在太医院任职的医官赵从古,希望赵能够看在他是一个读书人份上,引进他入太医院。出乎意料,赵从古拒绝了沈进士。赵与沈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赵说:“医术比之儒业,然其次也。盖动掌人命,非谓等闲学者。”沈不服气道:“吾然穷蹇,乃自服儒,读孔孟之书,粗知历代君臣之道。今屈志学之伎术,岂为高艺?”赵从古正色道:吾道非贱土能矣!”他给沈讲了晋代时一件事,一位饱学才士,准备用《周易》来订正医学,与名医祖纳讨论,祖纳道,学者辨释经典,即使有点异同,也不会影响国家的风教,可从医的人对小小的汤药不通晓,就会出人命,怎么敢轻视!听赵一番话,沈进士犹遇当头棒喝,不得不知羞而退。

  这个叫“赵言沈羞”的故事,记录在1220年刊行的《历代名医蒙求》中,作者周守中,生活在南宋中期,是一位试图编写医学史的学者。尽管我们看到,由于医官赵从古的傲慢,进士沈常进入医学的愿望未能实现,但这里却传达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即儒士表达了他们对医学的某种志业认同。这就是说,当年范仲淹的第二个选择,在沈常的故事中不仅具备了现实性,而且将进入医学新的思想和文化评价进程之中。赵从古的谈话,无论正确与否,此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沈常的选择,意味着医学儒学化在现实情境中成为一种需要和可能。

  宋史记录,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根据朝廷一位大臣、昭文馆大学士韩琦的建议:“医书如灵枢、太素、甲乙经、广济、千金、外台……请择知医儒臣与太医参定颁行”,在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并任命“直集贤院、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开始了《黄帝内经素问》等十部最重要的医学经典的勘正工作。这就是参与并主持校正医书的儒臣们,不断得意宣称的“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择用儒臣校正医书,并非简单的文字事务,而是关系到官方的医学立场移位。可以说宋仁宗的这一做法,与前代相比,实属创举。

  当日参与校订医书的孙兆说:“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止以李柱国较方伎,亦未尝命儒臣也。”孙兆等人都有进士身份,他们对自己的校书使命,显然有着一种崇高感。而宋仁宗改变历代以来的传统,所取立场,实为儒学正式介入医学提供了政治合法性。

  


  我们知道,魏晋以来数百年,医学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道家那里,包括佛氏亦多有参与,而儒学在医学是一直没有地位的。而且,由于医学传统一直为“山林与门阀”所垄断,在其知识权力上,具有很大的权威性,这就使魏晋以来的宫廷医学,也重点依靠那些出身山林的“道士”,以此形成一个以道士身份为主体的医官群体。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至高宗时期的宫廷尚药奉御孙思邈,即是奉召入宫的著名道士,此前他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烧炼丹药,精研医术。《黄帝内经·素问》的编辑者王冰,不仅自己有叫启玄子的道士身份,而且传授他医学的导师玄珠道人,更是一位隐在山林中的道士兼医学理论家。

  这固然由于唐帝国立道家之学为国教,故重视道家学者,同时也因医学知识普遍为道家学者所专有,遂形成医以道家为重的价值认同。这种情形,甚至延续到宋初。因为传统与习惯的原因,宋太祖与宋太宗身边重要的宫廷医师,均来自道士集团。

  前述兴隆观道士王怀隐,作为太医院的首席医师,因奉命领《太平圣惠方》,成为在宋初朝廷里最炙手可热的医学家。现在到了宋仁宗时代,皇帝利用他的政治权威,把医学话语权付与儒家学者,这种根本性的改观,表明一个医学的新知识时代正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医学群体——儒医——现身的条件亦已形成。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依韵酬李光化叙怀

宋代 范仲淹

列宿专城且自娱,清名善最即前涂。
江山乐国诚难会,风月诗家的不辜。
未必晚成轮早达,好将高笑代长吁。
公馀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禹谟。

斋中偶书

宋代 范仲淹

狂愚多苦口,幽远独甘心。
言路有馀责,权门无去音。
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
此意谁相和,寥寥鹤在阴。

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

宋代 范仲淹

今之刺史古诸侯,孰敢不分天子忧。
自秋徂冬渴雨雪,旬奏空文惭转邮。
得非郡国政未洽,刺史闭合当自忧。
上赖天子仁且圣,神龙奔走不俟求。
同云千里结雪意,一夕密下诚如羞。
晓来赏心江海上,东望不见三神丘。
浑祛疠气发和气,明年黍稷须盈畴。
烟郊空阔猎者健,酒市暖热沽人稠。
光精璨璨夺剑戟,清寒拂拂生衣裘。
铃斋贺客有喜色,饮酣歌作击前筹。
常愿帝力及南亩,尽使风俗如东邹。
谁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发讴。

越上闻子规

宋代 范仲淹

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寄欧静秀才

宋代 范仲淹

君归一水遥,魂断木兰桡。
赖有南轩竹,清风慰寂寥。

郡斋即事

宋代 范仲淹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277篇诗文

诗人范仲淹的古诗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