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得志白首心
公元894年,饱经战乱的长安街头突然流行起两首神曲: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街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喜迁莺》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喜迁莺》
神曲的作者姓韦,名庄,字端己。
他在词中描写的万众狂欢景象,不为什么举国盛事,而是为自己考中了进士而作。
这一年,韦庄58岁,放到现代,离退休养老的年龄没差多远了。
但在“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的唐代,能考中,也确实不容易。
所以,韦庄觉得,他笑,世界该与他同笑。
他大概忘了,早在几十年前,杜牧已经在秦淮河畔悲哀地吟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韦庄在将近花甲之年才考取功名,并非因为他无才。
他是唐朝皇帝身边的资深HR,任补阙一职,负责为大唐招贤纳士,举荐人才。
他深得前蜀王建的信任,担任宰相,宝刀不老。
他用业余时间码字编书,出了一本叫《又玄集》的诗集,挽救了很多唐诗中的“沧海遗珠”,比如说杜甫的诗歌。
很久以后,他和一个叫温庭筠的人,被后人组成“温韦”CP,合称花间词派领军人。
词在唐代还算个新鲜玩意儿,像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爱诗词不爱江山”的李后主,“情歌王子”柳三变,“闺中豪杰”李清照,论写词,都该尊称韦庄一声“前辈”。
就是这样一个韦庄,他一生心系故国,饱经颠沛流离,晚年投奔西蜀,虽位极人臣,却客死异乡。
02 书生意气是当年
对于很多古代文人而言,诗词就是他们的回忆录。
谈到儿时求学生涯,韦庄这样说道:
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招他邑客来还醉,儳得先生去始休。今日故人何处问,夕阳衰草尽荒丘。
——《下邽感旧》
韦庄毫不避讳地承认:逃学,翻墙,喝酒,他都干过。
当然,学渣和学霸之间,有时候只有一步之差——偶像。
还好,韦庄的偶像,是个超级学霸。
他就是号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先辈杜甫。
不过那时候,杜甫诗还没有后来那么红。
可是,这并不妨碍韦庄对他的狂热崇拜。
杜甫曾说过,他的理想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于是,韦庄也写了两句诗歌来致敬偶像:
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
——《关河道中》
不过,韦庄之所以如此钟爱老杜,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杜甫曾写过一首《赠韦七赞善》 :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这首诗中的“杜陵韦曲”,说的就是杜氏和韦氏两大家族。
杜家和韦家曾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世代雅道相传,人才辈出。
比如说这个韦家,在唐代曾出过16位宰相,两位皇后,三位皇妃,八位驸马。
一部辉煌的家族史就是一碗浓浓的鸡血。
只不过,老杜和韦庄都没赶上好时代,在他俩出生的时候,“杜陵韦曲”已经不复昔日辉煌。
和老杜一样,韦庄对先辈的优良基因充满信心,他的体内燃烧着渴望改变世界的洪荒之力。
然而,老杜虽然历经安史之乱,半生辗转漂泊,但人家好歹还见识过开元盛世,而韦庄面对的的世界,却是这样的:
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盛,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
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
皇帝只热衷于三件事:享乐,打仗,征税。
饿死的百姓尸横遍野,统治集团却官官相护,朝廷听不见真实的声音。
而在北方濮州,有个叫王仙芝的盐商,正带着一群走投无路的农民,在长垣发动起义。
韦庄的满腔热血很快就被这荒唐的时代化作一盆狗血。
03 中年危机实感伤
公元880年,40多岁的韦庄已经成为长安城里的大龄考生,类似现在的“北漂”。
寒来暑往,春秋冬夏,不觉间,他已在“复读”落榜,落榜又“复读”的命运怪圈里循环了二十多年。
昔日踌躇满志的小鲜肉已被岁月磨平棱角,变成无奈的老男孩。
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你一定会看到韦庄这样发状态:
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自伤。
题柱未期归蜀国,曳裾何处谒吴王?
马嘶春陌金羁闹,鸟睡花林绣羽香。
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
他有才华,却没门路;
有报国之志,却无识才之君;
别人金榜题名,他独自买醉;
堂堂知识分子,却被迫去求签问神。
也就是在这一年,王仙芝的接班人黄巢,带着起义军直捣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
他没有想到,大唐朝的军队会这么不能打,更没有想到,堂堂一国之君,会这么不顾形象,说跑就跑。
屋漏偏逢连阴雨,身处沦陷区的韦庄,用一首诗歌描述了他的生活状态。
与君同卧疾,独我渐弥留。
弟妹不知处,兵戈殊未休。
胸中疑晋竖,耳下斗殷牛。
纵有秦医在,怀乡亦泪流。
——《贼中与萧何二秀才同卧重疾》
落榜,生病,与家人失散,更要命的是,他和所有被困长安的百姓一样,承受着被国家抛弃的耻辱与悲伤。
04 为君翻作《秦妇吟》
清朝有个叫赵翼的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破家亡的劫难依然没有将韦庄打倒,反而以另外一种方式成就了他。
公元882年,韦庄流落到洛阳。
他冷静地为自己做了一下人生规划:
就目前的动荡的社会局势,他想继续科考都是奢望,大唐朝给不了他任何安全感,他只能自求多福。
他想到了一个人,远在江南的镇海节度使周宝。
于是,他说干就干,很快就投递了一份求职简历。
这封简历的名字叫,《秦妇吟》。
确切地说,它是一首诗,干谒诗。
所谓干谒诗,其实就是考不中进士的文人,为求取功名,向一些官员写的推销自己的诗歌。
李白曾因一首《蜀道难》,被命供奉翰林;
杜甫曾因献《三大礼赋》,被命待制集贤院;
孟浩然写了一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送给宰相张九龄,功名虽未成,诗却流传千古;
韦庄的《秦妇吟》是一部鸿篇巨制,共238句,1666字,把白居易的言情巨制《长恨歌》,怀旧大片《琵琶行》都给比下去了,号称“唐朝第一长诗”,是现在高考作文规定字数的两倍多。
这首诗也是大尺度反映黄巢起义的纪录片。
诗歌的开篇是这样的: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
诡异的烟尘,刺耳的防空警报,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头百姓,人人自危。黄巢大军入城之前的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紧张悬疑的压抑中。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
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被黄巢大军乱刀砍死的待嫁新娘,被大火烧成黑炭的悲情少妇,血腥的画面,惨烈的屠杀,完全是赤裸裸的零度写作。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
这是被起义军洗劫过后的长安城。
匆匆而过的刀光剑影和战火硝烟之后,韦庄更着力渲染的是一种“上帝无言”的空寂悲凉。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有的战争都是对人的毁灭。
只有亲历过战乱的“剧中人”,才懂得战争的残酷。
韦庄想不到,寂寞了半生的他,会因为这首干谒诗而名声大噪。
《秦妇吟》一出,可谓泪点与痛点齐飞,票房共口碑一色。
韦庄从此也成了红遍晚唐的“秦妇吟秀才”。
《秦妇吟》捧红了韦庄,也让他顺利被周宝接纳,开启了他的“画船听雨眠”的江南生活。
不过,人红是非多。
一段时间后,《秦妇吟》居然被禁了。
而且,禁了《秦妇吟》的,不是别人,居然就是韦庄自己。
据传:
庄应举,正黄巢犯阙,兵火交作,遂著《秦妇吟》,有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乱定,公卿多讶之。
——辛文房 《唐才子传》
原来,黄巢虽然来势凶猛,却还是被唐军打败了。
而韦庄的问题就是,把敌人写得太牛,朝廷写得太挫了。
不过看《秦妇吟》结局那一记重磅彩蛋:
避难土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羡相公。
或许,如此用力地黑朝廷,捧周宝,只是因为饱受战乱之苦的韦庄,太想能被周宝接纳吧。
05 我是江南惆怅客
漂到江南的韦庄,的确也过过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
在这块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的风水宝地,年近半百的他,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写歌。
那时候主宰流行乐坛的,是已经去世了快20年的温庭筠。
他的代表作是这样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精致的妆容,慵懒的气质,绝美的容颜……
这首《菩萨蛮》,就像安放在美女房间里的摄像头,把她从起床穿衣到梳妆打扮的过程拍的一清二楚。
就是这么低级趣味,就是这么无聊。
难得的是,作为男人的温庭筠,那么肆无忌惮地描写闺房里的美人,在引人无限遐想的同时,却能做到油腻而不猥琐。
战乱纷飞的年代,唯美人与美景不可辜负。
于是,韦庄也提笔写了一首《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几百年以后,王国维说了这样一句话:
词自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人间词话》
意思是,到了南唐李后主,才让词走出了温庭筠一手缔造的闺房世界。
其实,比起温庭筠,韦庄的《菩萨蛮》格局就大多了。
看似充满闲情逸致的划船喝酒看美女背后,却藏韦庄不能言说的忧伤。
他回不到故乡,也回不到那个相信梦想的从前。
缠绵如斯的江南烟雨里,交织的是韦庄半生漂泊的沧桑和对大唐山河破碎的担忧。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且行且珍惜的苟且罢了。
江南十年,韦庄一边自我安慰“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一边却又忍不住感慨“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
今日离乱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忆昔》)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含山店梦觉作》)
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壶关道中作》)
莫向尊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衢州江上别李秀才》)
那些年,他在江浙,湖湘,湖北,江西等地来回浪迹,看尽远方的风景,却没有心情晒美颜P图,煲心灵鸡汤。
永远在路上的韦庄,最大的心愿就是,好想回家,真的不想再漂了。
可是,哪里才是他的家?
长安?唐僖宗又被打进帝都的军阀赶跑了。
润州?周宝也被反叛的手下赶跑了。
他又想起了他的偶像老杜,晚年漂泊的老杜曾形容自己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奔走在广阔的天地间,韦庄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江南也呆不下去了,他只好选择一路向北。
因为,那里他梦开始的地方。
回去吧,回那个魂牵梦萦的长安吧。
06 仕途坎坷国事忧
公元894年,拒绝了韦庄大半生的金榜,终于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恍惚间,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虽然他是血统纯正的长安人,但为何在这一刻,他才找到了一种真正的归宿感呢?
他站在让他魂牵梦绕的皇城门前,觉得实现梦想的感觉真是倍儿爽。
然而,在他工作的头三年,他的业务是这样的:
896年七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京师,昭宗迁鄜州,经渭北,富平,下邺,至华州。
皇帝已经从僖宗换成了昭宗,不变的是,说跑就跑的任性。
不过很荣幸的是,这一次,韦庄终于有机会可以陪着皇帝一起逃跑了。
897年,韦庄以谈判官的身份入蜀。
因为彼时,镇守四川的王建有点不安分,扬言要攻打东川。
昭宗很害怕,连忙派韦庄和一个叫李洵的人去谈判议和。
897年10月,王建克梓州(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十二月,还成都。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
韦庄的谈判失败了。
然而,在韦庄离开成都的那天,王建却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韦端己,我们很快又会再见面的。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才。
公元900年,从成都回到长安的韦庄,又被升任为补阙。
于是,他向皇帝举荐了这些人:
李贺,黄甫松,李群玉,陆龟蒙,温庭筠……
他们的共同点是,活着时才华横溢,却没有一种能够与其才华相匹配的功名。
他觉得,比起那些不能给百姓带来安全感的皇帝,这些人,更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所以,他上书奏请皇帝追赠这些人为拾遗或进士及第。
他还编了一本诗集,名叫《又玄集》。
在这本集子里,他把整个大唐几百年来他瞧得上的诗人的作品都搜罗了进来,其中不乏许多贫寒士子,甚至还包括和尚,道士,以及妇女们写的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整个唐代选杜甫诗最多的选家,《又玄集》有意绕开热点名篇,将杜甫的《西郊》,《山寺》,《南邻》等小清新诗歌入选,让世人知道,老杜不是只会提供忧国忧民的表情包,他也有热爱生活的“小确幸”。
这一切,都是他在长安最后一年的工作业绩。
也是他上班几年来所做的,除了陪皇帝逃跑和求饶,最有价值的事情。
他没有想到,他用了60年的时间盼来的热血理想,却不到6年的时间就让他心灰意冷。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过樊川旧居
这是韦庄入蜀谈判前经过昔日旧居时有感而发诗作,此时已踏入仕途的他,却毫无衣锦荣归的喜悦,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凄凉秋色。
彼时的他,多么能体会老杜当年在《春望》中的那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觉得自己,甚至不如老杜那只在天地间飘摇的“沙鸥”。
后来,有个叫辛文房的人将韦庄的诗比喻成“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作”。
韦庄的诗歌,总有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悲伤,那悲伤里藏着他始终放不下的大唐盛世和愧对先辈基业的痛心。
07 长安才子他乡老
公元901年,韦庄入蜀投奔西川节度使王建。
他从掌书记一路做到宰相。
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他一路开挂,事业平步青云。
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回报。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
大唐走了,却留给后人无数关于盛世的回味与幻想。
也是在那一年,年过七旬的韦庄颤巍巍地跪在王建面前说,大唐的覆灭实乃天命所归。
王建听了他的话,率领满朝文武及平民百姓,抱头痛哭一场过后,重新建国称帝,史称前蜀。
当上皇帝以后的王建愈加信任韦庄。
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到祭祀礼仪的策划,以及人才的选拔,他都只对韦庄说一句话:
卿,你怎么看?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都听韦庄的。
比如说,他发现韦庄的小老婆长得很漂亮,还十分有才,便不问韦庄同不同意,就把人家请到宫里来为自己的老婆做家教,然后不知怎的,就成了自己的小老婆。
是呵,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
连你韦庄的命都是我的,何况是你的女人呢?
被戴了一顶巨大绿帽子的韦庄,只好把所有的屈辱和心碎都写成了一首词: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浣溪沙》
意思是:
亲爱的,在无数个难免的深夜,我望着月亮想你
料想此刻陪在皇帝身边的你,也是一样想着我吧。
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站在我面前,却成了别人的新娘。
今生今世,我还能再牵着你的手回到长安吗?
当然不能了,长安不再是唐朝的长安,老婆也不再是韦庄的老婆。
不过,韦庄这位被皇帝霸占的夫人,对他倒是真爱。
据说,她在读了韦庄写的这首词以后,竟然因为悲伤过度,绝食而死。
关于韦庄的词,有人将韦庄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成为中国最早文人词派花间派的领军人物。
他们两家的粉丝也常常PK开战,互争高下。
端己词凄艳入骨髓,飞卿之流亚也。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端己善作质直语,飞卿如此则罕。飞卿琢句如其诗,端己则渐成词家琢句之法。
—夏敬观《 庵词评》
有人喜欢温庭筠的精致华美,有人喜欢韦庄的质朴情深。
说白了,就是温庭筠的词在写艺术,韦庄的词在说人生。
公元910年,大唐灭亡后的第三年,韦庄逝世于成都。
在人生的尽头,他还做了一件小事,在成都的浣花溪畔重修了一下杜甫草堂,然后住进了偶像老杜住过的房子,享受着最后的宁静。
他记起那年,他初到蜀地时,曾写过一首戳中无数粉丝泪点的词: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
他留在人间的最后怨念当是:
老杜啊老杜,枉我韦庄位极人臣,却终不过和你一样,客死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