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张九龄:做人,在意名声你就输了

张九龄:做人,在意名声你就输了

  


  简陋的小屋中,异常的安静,只有张九龄与一名仆人在一起。不久前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来到了这个陌生得可怕的地方。仆人试图安慰张九龄不要为贬谪而难过,张九龄一脸从容地笑了笑。

  然后他披上外衣,来到了屋外。夜晚的风有点寒冷,不知远方的亲人此时如何呢。古时的车马慢,许多人离开家乡后,也许下一次见到自己的亲人已是半生过尽时。张九龄离开自己的家乡广东韶关,被政事所羁绊,他已多年未曾见过自己的亲人。

  贬谪的事从未让他觉得难过,唯有自己的亲人让他牵肠挂肚。他听闻着远处传来的海浪声,写下了《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诗被称为五律中的《离骚》,每当中秋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都会想起这首诗。张九龄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余韵袅袅,可见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多深。

  在人处于低谷之时,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被贬谪的张九龄想的不是破除窘境,重居高位,而是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可见世上的名声对于他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东西罢了。俗语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中国历来是讲究面子的社会。

  可是张九龄为何不在意面子与名声,他难道能够脱离世俗吗?他一辈子身处官场,自然从未脱离过世俗,他只不过是看透了名声的虚妄罢了。

  张九龄是留侯张良之后,自幼生活于官宦世家。在家庭的影响之下,他秉持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他九岁知属文,十三岁就能写好文章,二十四岁就登进士第。才华卓绝的他,自然受到了官场中人频频伸出的橄榄枝。

  眼看他就要青云直上之时,他遭受了时任宰相姚崇的打击。古时官位越大,面子越大。身居宰相的姚崇,基本没有人敢抹他的面子。偏偏张九龄喜欢直言,曾在朝中多次就时事与姚崇产生冲突。这就惹恼了姚崇,姚崇不得不通过打击张九龄,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颜面。

  张九龄遭到了姚崇的处处排挤,被逼无奈的他只好辞官回家。当他返回家乡时,他也从没有忘记国家的社稷。他主持并修建了大瘐岭道,这是古时的“京广线”,将岭南地区第一次与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功绩相当于杨广修建的京杭大运河。

  


  之后张九龄再次被朝廷征辟,这次返回京师的他,受到了新任宰相张说的赏识。张说称张九龄为族兄弟,用他的面子扶持张九龄一路高升。张九龄非常感谢张说的伯乐之恩,也数次帮助张说处理棘手的事务。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26年,李林甫联合宇文融等人联名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因此受到牵连,被一路贬谪,往返于偏远之地。

  朝廷之后再次征辟了他,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长安。张九龄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能力,深受玄宗倚重。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张九龄政绩卓越,一路高升,最终被任命为同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唐时的宰相。

  可是官位变了的张九龄,却从未改变自己直言的品性。他先是在安禄山入宫之时,言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劝谏玄宗杀掉此人。玄宗却说安禄山是忠诚善良之人,最终放了安禄山。

  之后玄宗打算废除太子,另立储君。又是张九龄站出来劝阻玄宗不要废除太子,以国家稳定为重。

  玄宗早已有了废除太子的心,张九龄此时无疑是直接抹了玄宗的面子。

  当初是张九龄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之后周子谅胡乱讲凶吉,玄宗便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其实杀不杀周子谅不重要,玄宗是借周子谅之事,治张九龄举荐不称职之罪,从而将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张九龄贬出京师。

  张九龄因此被贬为荆州长史,自此之后,他再未返回长安。他数次被贬,可是越受打击,他却越加直言。谏官的风骨,大唐又能有几人呢?不管是低微的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权贵,都在意面子与名声。唯有张九龄将这些置之身外,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是怎样看待自己和他的一生呢,可以从他所作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得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兰桂拥有自己高尚的品格,归隐的人赏兰怜桂,沐浴于袅袅香气之中,仿若仙境。闻香而至的美人想要折花而去,可是她不知道草木有心,不需要人们来折它。诗中的兰桂暗指张九龄,他自身亦拥有像兰桂一般高洁恬淡的品格,根本不需要人们赋予他的面子与名声。

  此诗用通俗的笔触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蕴含深刻的道理:人该活出自身的高贵,不用在意虚妄的名声。在里子与面子之间,里子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高度,而外在的名声不过是一场虚妄罢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不是外界夸一句我们有气质,我们就能够拥有的。活出自己内在的高贵,人生的芬芳自然来临。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敕赐宁王池宴

唐代 张九龄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唐代 张九龄

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每劳苍生念,不以黄屋尊。
兴化劳群辟,择贤守列藩。得人此为盛,咨岳今复存。
降鉴引君道,殷勤启政门。容光无不照,有象必为言。
成宪知所奉,致理归其根。肃肃禀玄猷,煌煌戒朱轩。
岂徒任遇重,兼尔宴锡繁。载闻励臣节,持答明主恩。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

唐代 张九龄

昔岁尝陈力,中年退屏居。承颜方弄鸟,放性或观鱼。
曾是安疵拙,诚非议卷舒。林园事益简,烟月赏恒馀。
不意栖愚谷,无阶奉诏书。湛恩均大造,弱植愧空虚。
肃命趋仙阙,侨装抚传车。念行开祖帐,怜别降题舆。
谁谓风期许,叨延礼数殊。义沾投分末,情及解携初。
追饯扶江介,光辉烛里闾。子云应寂寞,公叔为吹嘘。
景物春来异,音容日向疏。川原行稍稳,钟鼓听犹徐。
林隔王公舆,云迷班氏庐。恋亲唯委咽,思德更踌躇。
徇义当由此,怀安乃阙如。愿酬明主惠,行矣岂徒欤。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

唐代 张九龄

为郡久无补,越乡空复深。苟能秉素节,安用叨华簪。
却步园畦里,追吾野逸心。形骸拘俗吏,光景赖闲林。
内讼诚知止,外言犹匪忱。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
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江城何寂历,秋树亦萧森。
下有北流水,上有南飞禽。我愿从归翼,无然坐自沉。

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唐代 张九龄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自持。幸因清切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箓,香闻郑国诗。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唐代 张九龄

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
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187篇诗文

诗人张九龄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