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方献夫
自揽山茅搆此台,一尊今始对君开。昭然白鹿当年论,尚有馀风动草莱。
又古乐府二章 其一
白马黄金勒,霓旌天上来。君王政机暇,游衍薰风台。
长堤柳亸金鞭回,锦宫花簇琼筵开,侍臣快睹纷徘徊。
纷徘徊,捧寿杯。仰瞻神武姿,驾驭多良才。需云一曲升平乐,八方顺轨无纤埃。
恭纪圣恩春日同游并颁赐殊品 其五
小憩迥廊逼翠华,皇风忽尔散天葩。赓歌未足成羞涩,已赐仙花压帽斜。
本诚文光勿欺见过饮予偶成兼呈丹山家兄
正苦深山入未深,春来花鸟费招寻。小车时复来康节,抱瓮终当老汉阴。
村酿可堪留客醉,山歌谁共赏樵音。明朝期把黄云杖,去了罗浮百负心。
又恭和圣制近体一首
高拱无忘六辔驹,翩翩云锦出宸居。骄嘶喜受君王箠,仰秣时听舜禹谟。
神相固知离牝牡,庸才何幸傍乘舆。禁林日永薰风足,咫尺天颜久未违。
恭和圣制夏日与辅臣同游 其三
雄搆因无逸,豳风曲未终。圣皇稽古意,直欲继神农。
钓台月色
云锁诸天迥不开,林园随处可吾杯。兴来却爱溪山好,踏月东行问钓台。
赠刘紫岩之南宗伯
讲筵日日荷君恩,锡命新承宠渥蕃。留省事同分陕重,容台位称口宗尊。
瑞云京口看何厌,春草江头梦不烦。汉室思贤长侧席,伫看双□□□□。
松■
青松翠竹碧沙头,草屋荒塘事事幽。时有道人来挹袖,也应题作小浮丘。
同梁伯纲昆仲游大锅顶
浃旬烟雨卒能收,拄杖相随到上头。积累本来由一篑,包罗曾复让群丘。
浮云于我真无累,逝者如斯自不休。天地四方男子事,肯将鸥鸟共沈浮。
梁伯纲叔元昆仲枉顾山中
青云肯与白云期,开到黄花又几枝。积雨分明留客意,空山遮莫与人时。
高才自与经纶熟,野性从来水石宜。未敢与君论出处,暂同一笑醉霞卮。
恭纪圣恩春日同游并颁赐殊品 其七
金碧辉辉映玉台,百花丛里五云堆。感恩稽首臣何祝,愿捧年年万寿杯。
赠湛甘泉奉使安南便道归省
沧海源头许样深,罗浮绝顶几千寻。谢安昔日苍生望,毛义当年白发心。
玉节远挥南斗外,锦衣先戏北堂阴。乾坤忠孝男儿事,肉眼平生是所钦。
贵溪谒象山先生祠 其一
道在人心自不忘,象山高与此溪长。梅花已算馀三百,谁为先生一瓣香。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九
跏趺长使晷潜移,敲竹何人莫问奇。正是勾玄寻乐处,真诠应得少人知。
赠族侄士表之黄岩司训
师道久不立,斯文亦云芜。伪末胜本真,入道迷始初。
况为嗜欲累,明德日以污。大学贵知本,此义无由敷。
惟教学之半,人已且相须。而况台多贤,黄岩尤巨区。
取斯修诸身,乃以淑其徒。道明德乃立,戒之在趑趄。
寄同年孟望之御史谪官桂林
叹息何人赋柏舟,虚中随处是安流。阳城论出终违阙,王粲诗成独倚楼。
南海尽宽容我老,长安不见长君愁。论心合并知何日,夜夜鹅山梦与游。
喜黄小江佥宪至同坐宝峰 其一
山花带雨弄晴晖,流水穿云一径微。消息是谁频满道,喜狂如我意颠衣。
乾坤此意无今古,诗酒人间有是非。忽忆当年兴国寺,对君挥盏泪依依。
恭和圣制偶成 其二
道大公能溥,心纯直以方。困穷矜四海,一脉自陶唐。
寿杨阁老邃庵
黑发勋名在四方,于今七十鬓犹苍。仙衔已属丹台籍,乐事先开绿野堂。
琼露几茎分汉掌,玉桃千叶近□光。□□□并南飞□,暂奏仙人鸾鹤旁。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
半点尘嚣不受侵,百花丛艳竹疏阴。游鱼戏沫惟平沼,乐鸟高歌自远林。
方献夫
(约1486—1541或1544)明广东南海人,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中授礼部主事,调吏部员外郎,旋从王守仁问学,谢病归西樵山中,读书十年。嘉靖初还朝,以议大礼称帝意,骤进少詹事。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持论和平,而舆论视为奸邪,连被劾。又见帝恩威不测,三疏引疾归。有《周易传义约说》、《西樵遗稿》。► 150篇诗文
天湖弄钓
又古乐府二章 其二
游西樵山 其二
恭和圣制秋日书怀 其二
溪边坐石
得杖
恭和圣制求贤
恭纪圣恩春日同游并颁赐殊品 其六
又恭和圣制古风一章
骆明府为卜地
五龙稳睡
姚园
夏日馆中书怀
送别广西代巡屠文治同年
坐寺旁山大石偶得
题云树图为黄明甫监司赠别胡大声方伯
游罗浮朱明洞
燕窠眺远
水头寺
赠黄积中之郴州教
驾游环碧演新乘马应制 其二
草堂独酌
西樵诸景闲咏啬墩散步
舟中写怀寄王阳明 其一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八
望钱塘忆会稽寄王阳明
严子陵钓台 其二
观翠流觞
舟中写怀寄王阳明 其二
胥门与方昆山思道 其一
望西湖
大径凭高
宿东园草亭
赋得照石赠李邦直之绩溪令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六
湛甘泉内翰使安南还访予西樵适予出不值 其一
恭和圣制作字以赐 其一
次丹山家兄韵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六
夜送周充之舟中 其一
贵溪谒象山先生祠 其二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十三
湛甘泉内翰使安南还访予西樵适予出不值 其三
以樵茶送夫椒诗来过美且有共尝之约
待隐园池亭观物感怀和韵 其二十
再用前韵呈东所
访赵元默
送黄小江之福建宪副 其四
赠丁源德归司徒
郭总戎世臣见过石泉
贺丹山家兄得子和梁越狂邦宪韵
别王阳明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