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何巩道
龙旗天半拥朱门,斗大金符上将军。独领一军雄海国,高悬双眼看中原。
青萍尽敛江山气,白马长流汗血痕。若许布衣谈将略,满生饥虱向君扪。
偶吟三首 其二
早春江馆共深杯,一别江门不再来。芳草定随行客绿,好花偏向隔墙开。
松潭积水寒鱼笱,麦陇微阳暖雉媒。惟使寸心如蜡烛,思君谁肯便成灰。
蜡月游石湖
冬尽看山昼亦阴,傍桥红树一閒吟。晴溪清浅流难断,竹路微茫去易深。
谷响答时闻落木,钓丝垂处立饥禽。再来欲向桃花问,便恐迷津不可寻。
送杨髯龙之楚二首 其一
又是春风送客时,天涯芳草独临岐。三年诗思蛮乡老,千里归心楚水知。
梦断分明闻晓角,酒醒依旧对残棋。江生有赋无劳读,海外魂销与别离。
白石道中
乱后辞家及暮春,萧萧行李出江滨。桃花雨暗烟村路,杨柳风寒野渡人。
流水有情时自绕,碧山无主转相亲。廿年尘世三蒙难,一度穷途一怆神。
范湖口号三首 其一
日光无路射花阴,一片蝉声几处吟。水照槛边垂柳乱,风行衣上事花深。
欲谈往事难辞酒,肯写幽情只有琴。借问爱閒何处买,比来分得白鸥心。
夜集
月白天高夜色深,槛前廊后半沉吟。鱼吞积雾潜波底,露滴新荷走叶心。
高树有情遮蜡烛,晚风无意上瑶琴。十千沽酒愁空橐,用尽文园卖赋金。
江静白来游吾粤借榻僧舍以诗见贻赋此为答
僧庵栖久谢黄埃,况是江东旧有才。千里登临王粲恨,暮年词赋冷山哀。
一床磬冷空寮月,半夜衣香满院梅。如此风流应独赏,老成犹复念寒灰。
秋吟和李子将
月朏西生水绕东,销魂人倚夕阳中。虫声夜夜依黄叶,雁字年年望碧空。
竹掩石庵僧面绿,花垂村外女裙红。旧游散尽围棋兴,杖履无因访谢公。
舟次峡山
岸落棠梨鸟落藤,烧痕明灭小人登。僧钟远隔云边树,江路斜窥峡里灯。
绝涧得风长响瀑,阴崖无日久留冰。茫茫不见同来棹,月阻诸峰夜始升。
寄麦始郢御林
斗畔连宵剑气斜,雌龙飞起八天家。马从电里追千里,阵在云边年五花。
江上何年翻绣被,殿头今日建高牙。未曾二十登坛早,却笑南阳邓仲华。
酌罢过二百堂挑灯坐漏已下戏再赋 其四
笑剔银灯再赋诗,满坛松竹夜离离。石栏草静虫吟急,芳树风微叶落迟。
渐觉海云升缺月,不知潮水浸平池。旧游半是南阳侣,我有羊裘未忍披。
宿准提阁寄陈元孝
深秋高阁静中登,一榻山光宿上层。别梦暗迷红叶寺,病身閒对而头僧。
流萤入而能生火,冻瀑临风不化冰。莫怨离忧隔江水,此时吟尽佛前灯。
霜溪
有家何必住云霄,半里清溪独木桥。月出共僧吟彻夜,花开陪鹤立终朝。
入墙远黛堆吴鬓,近水垂杨占楚腰。学得渔郎歌一曲,隔林醉与烂柯樵。
滞雨有怀李远及
凄凄寒雨滞孤城,却望仙舟寄此情。不厌众人訾大雅,为怜吾友信平生。
树留数叶蝉争噪,沼散群鱼鹤独行。绿酒在尊心在酒,愿随沧海向东倾。
越滋宿小斋戏成
月出横斜树色空,石床人醉竹帘中。心同蚕茧千丝乱,泪共渔灯数点红。
荇叶近添鸂鵣水,藕花遥起鲤鱼风。松窗正有无穷梦,只恐阳乌在海中。
午日浪妓
夕阳西下暗长虹,红藕花开艳晚波。乐处每嫌歌舞短,愁来方恨浪离多。
江堆白浪千群马,树锁青山一点螺。欲吊湘累无路到,沉吟空自绕烟波。
自蒙园醉归
暮城挝鼓忽阗阗,飞上归鞍故失鞭。穿尽柳过官路口,吟成诗隔女墙边。
花开只合连宵赏,月好何曾两夜圆。不信到家醒未得,酒痕犹在袖中笺。
重游小岭 其二
半日浮生恋翠微,祇于触目可忘机。凌空鹤去僧无友,渡海云归石有衣。
刍狗烧残泉气热,木稚香阔悟心微。重来此地频增感,流水声声解讽讥。
元夜风雨忽作有感
风风雨雨总无端,半夜晴光半夜寒。天道岂因今日异,人情原在此中看。
当歌易散梁尘绕,过雨难教火树乾。客去共愁红袖湿,鸡声长倚玉阑干。
舟次故里山下
望见家山未到家,客愁依旧满天涯。青尊倾尽诗难写,绿水流多鬓易华。
鹤避渔蓑过别浦,雨催秧鼓急平沙。村烟不似秦人隐,谁种桃溪十里花。
何巩道
明末清初广东香山人,字皇图。明诸生。入清不仕。诗多故国之思。有《樾巢稿》。► 259篇诗文
舟发碧鉴寄刘汉臣
湖上白莲十首 其七
送张穆之还鲸山旧居二首 其一
寄杨髯龙
问梁药亭下第
晚过野寺
惠阳归舟
红亭
赤花埠口
宿伯玉庄寄梁芝五
答郑庞将
赤鹦鹉 其一
湖上白莲十首 其五
永夜同李祈年分赋
残夜坐海门望初日
归乡七首 其三
舍弟归香山
冬日寄家兄草堂同傅子元业师赋
送查韬荒
和李子将秋吟二首 其一
过云梯山忆故人郑太泉
寄方文楚
残腊自榄回邑舟中滞雨复送式祖侄
红莲
过羊城投汪鐏石先生
寄梁寒塘
送大牛上人
赠陆山人
饮蒙园池
寄怀李子将
次答王楚臣
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 其一
冬夜与陈、梁二君咏物,各得三首 其三 灯
寄郑野鹿
寄郑宠将
项王
柬友人
和李子将泛莲波见怀之作
寄李东苑
送李祈年同人入都
题杏花纱灯二首 其二
前题自和
送谢鹾使
呈彭飞云太守
归至芙蓉沙
江行寄汪鐏石
归乡七首 其五
寄梁药亭
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 其六
三月晦日送李子将兄弟归里
怀李东苑
在惠州赠提督
湖上白莲十首 其九
送朱监师谢藩幕出岭 其一
虞美人花
病后得杨髯龙书却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