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奉和公济兄留周宾之句

奉和公济兄留周宾之句

宋代 朱熹

端居感时序,驾言谁适从。聊携二三子,杖屦此日同。

悠哉携心人,宴坐空岩中。真成三秋别,梦想情何穷。

行行陟崇冈,引脰希高风。忽然两相值,俯仰迷西东。

鳣堂偶休閒,鸡黍聊从容。不辞腰脚劳,共上西南峰。

佩萸笑长房,把菊追陶公。遐观众山迥,一酌千虑融。

兴罢复来归,杳霭秋堂空。窥樽讫馀沥,倚阁闻疏钟。

主人意未阑,骊驹勿匆匆。

诗人朱熹的古诗

斋居感兴二十首 其十九

宋代 朱熹

哀哉牛山木,斤斧日相寻。岂无萌檗在,牛羊复来侵。

恭惟皇上帝,降此仁义心。物欲互攻夺,孤根孰能任。

反躬艮其背,肃容正冠襟。保养方自此,何年秀穹林。

招隐操 反招隐

宋代 朱熹

南山之中桂树秋,风云冥濛。下有寒栖老翁,木食涧饮迷春冬。

此间此乐,优游渺何穷。我爱阳林,春葩昼红。我爱阴崖,寒泉夜淙。

竹柏含烟悄青葱。徐行发清商,安坐抚枯桐。不问箪瓢屡空,但抱明月甘长终。

人间虽乐,此心与谁同。

马上赠林择之

宋代 朱熹

与君归思渺悠哉,马上看山首共回。认取山中奇绝处,他年无事要重来。

夜雨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行林间几三十里寒甚道傍有残火温酒举白方觉有暖意次敬夫韵

宋代 朱熹

千林一路雪毰堆,吟断饥肠第几回。温酒正思敲石火,偶逢寒烬得倾杯。

奉答张彦辅解嘲

宋代 朱熹

康俗遗居万叠山,高垂铁锁讵容攀。青鞋布袜非公事,古木寒泉要我闲。

梅花两绝句 其二

宋代 朱熹

幽壑潺湲小水通,茅茨烟雨竹篱空。梅花乱发篱边树,似倚寒枝恨朔风。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八 开先漱玉亭

宋代 朱熹

奇哉康山阳,双剑屹对起。上有横飞云,下有瀑布水。

崩腾复璀璨,佳丽更雄伟。势从三梁外,影落明湖里。

平生两仙句,咏叹深仰止。三年落星湾,怅望眼空眯。

今朝随杖屦,得此弄清泚。更诵玉虹篇,尘襟谅昭洗。

铅山立春六言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感事有叹

宋代 朱熹

荣华难久恃,代谢安可量。宿昔堂上饮,今归荒草乡。

高台一以倾,穗帐施空房。繁弦既阙奏,缓舞亦辍行。

桃李自妍华,春风自飘扬。恋幄靡遗思,更衣有馀芳。

身徂名亦灭,事往恨空长。寄语繁华子,古今同一伤。

读子厚诗卷用其卒章晨起之韵作诗寄之

宋代 朱熹

昼永倦残暑,宵分喜新凉。天鸡一振翼,烂烂晓月光。

病榻鸡虚徐,中庭起翱翔。怀哉谷城子,物外久不忙。

掩抑琴调希,激烈歌声长。契阔恨清赏,佳期未渠央。

缄词托归鸟,侧伫何能忘。

次子厚秋怀韵

宋代 朱熹

秋风何方来,为我涤残暑。庭梧亦何与,索索终夜雨。

冥思感物变,念此离索苦。浩荡信莫量,幽纷那得睹。

丁年舍我去,憔悴故其所。廓落济时心,颓然复安取。

永怀平生友,梦想见眉宇。今晨枉秀句,烂若朝霞举。

去去同采芝,高轩坐凝伫。

温泉

宋代 朱熹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
飞峰霄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焰?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久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庐山双剑峰二首 其二

宋代 朱熹

双剑峰高削玉成,芒寒色淬晓霜清。脑脂压眼人高卧,谁斩天骄致太平。

咏蕙

宋代 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训蒙绝句 命二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妙合之机不暂停,自然气化与流形。

原于妙合名为命,即此而思得性灵。

观刘氏山馆壁间所画四时景物各有深趣因为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 ...

宋代 朱熹

清秋气萧瑟,遥夜水崩奔。自了岩中趣,无人可共论。

送林择之还乡赴选三首 其一

宋代 朱熹

青骊去路欲骎骎,回首犹须话此心。一别便成三数月,有疑谁讲过谁箴。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其一 纳湖

宋代 朱熹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追和李士举徐氏山居韵

宋代 朱熹

山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似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831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