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即目二首 其一

即目二首 其一

明代 李达

岁晚山犹绿,飞来碧继翁。翁应爱葱茜,我自有灵通。

戢翼聊投木,翻身即没空。谁能问此意,不住去匆匆。

诗人李达的古诗

余每开纱窗辄忘关妻则怒责余曰日昼亦有蚊耶妻曰有苍蝇因成一首

明代 李达

闭户饶能阻世纷,清风六月却无闻。纱窗添了添罗帐,已避苍蝇更避蚊。

鹿颈亭观海绵作在仙居县

明代 李达

海门日暖鸟飞迟,鹿颈亭边雨霁时。万里顽云画阑外,唯馀一抹远山眉。

山中戏题三首 其二

明代 李达

吾父山中斲竹竿,晓来扶老陟林峦。吾儿好弄关防密,拗却竹竿肤发完。

示疾

明代 李达

客床何所有,四壁绝虫吟。远梦回灯暗,丛篁折雨深。

戒寒如换世,示疾见初心。三尺无弦木,寥寥发至音。

自宣城入青阳与虎公同游九华山

明代 李达

朝沿宛水游昭亭,倦向文脊寻瞿硎。化城暝入藕孔宿,莲叶千丈围青青。

新沐来瞻肉身佛,门闭钟磬传清听。云梯半天忽倒挂,断崖裂壁开山陉。

天台斗起屋牢置,别有小洞容鸠形。下临楼阁龙燕背,饮啄惟尔犹荤腥。

金仙擘海留远蹠,金翅相与来听经。石杠渡我屡回首,桥上绀宇层翠屏。

桥下大石恣翻出,飞瀑已绝喧雷霆。坐阶静对老双树,岚彩空翠纷雨零。

松风怒作江水泻,洒面心醉馀酲醒。欲担松石归我有,半与虎公安前庭。

但恐赪肩不得去,且将此意询山灵。

雪山避暑

明代 李达

执热寻山径,林园退暑微。松阴客坐久,蝶翅鸟衔飞。

莫觅澄泉石,兼无叠雪衣。天风落怀抱,此意解人稀。

梅园

明代 李达

梅园水净锦鳞生,只欠篱边疏影横。蝉蜕久闻遗世意,鹭飞犹见羡鱼情。

须将卜筑留他日,莫遣湖山阻客程。应笑听经杜陵老,妻孥待米在江城。

庚寅正月初五日卢翼过予兄弟同游景山向晚驱车君子峰

明代 李达

卢生每见喜我语,对宅几时漳水清。孰若安巢雁行稳,徒随戴粒蚁群行。

松风犹向俗耳作,夜雨忽催凡草生。俛仰宴游已陈迹,西山好趁夕阳明。

雨中对山

明代 李达

积雨连朝闭户閒,龙吟枯木小园间。眼前亏蔽看云意,不肯藏山即献山。

闻祖母病革率成二首 其一

明代 李达

不堪闻此语:吾死汝其归。今日归须缓,当前事莫违。

抱持恩罔极,留滞意全非。忍听秋床卧,惟沾粥影稀。

咏馨与予未相识忽奉短信云相与论诗于梦中遥有此寄

明代 李达

入梦论文自成世,无缘识面又经春。他年相识须相问,此是依稀梦里身?

饮茶

明代 李达

烹茶拟注竟陵书,午枕魔高一丈馀。破睡不嫌鱼眼白,独醒久与蟹螯疏。

湖滨颇羡持竿手,海上真成逐臭夫。却忆纤纤捧茗盌,乡民唤作列仙儒。

潘丈宣平招游永嘉百丈瀑

明代 李达

十年踪迹不堪论,重见翠屏山下村。烟出洞天春瀑细,珠归水府老蛟尊。

野亭须对即时酒,佛屋曾为谁氏园?著个茅斋终未得,每逢清夜欲销魂。

夜闻护国寺钟声

明代 李达

山笼密树知天绿,寺绕疏钟觉夜遥。一杵何时落吾手,地才扫罢便来敲。

闻汝砺将赴长兴戏题三首 其三

明代 李达

仲父不弃苜蓿盘,汝从之学宜究宣。第一鴂舌谙夷语,句法它日吾亲传。

张氏园晨兴二首 其二

明代 李达

南窗曙色透微茫,山鸟相呼一日忙。倦拥重衾慵未起,空留道气满藤床。

甲午仲冬陈丈成昌招饮南塘分韵得上

明代 李达

南郭门外碧水漾,玉阑干前缆漾舫。雨霁雄虹跨石桥,风生宝镜翻锦浪。

笑登洲渚倚层阁,醉把杯觞对叠嶂。坛坫经年久寂寥,江湖结社又詶唱。

一时功利须弃捐,万古胸襟宜放旷。杨雄奇字仍俗学,老卢伽陁乃禅匠。

鯈鱼知乐到濠梁,鸥鸟寻盟来海上。已觉诸公佳句外,瓦砾击竹笑相向。

龙湾潭观瀑二首 其一

明代 李达

下界徐行傍涧隈,忽闻天外转晴雷。冲开石罅铺霜去,遇有山风撒霰来。

松未增阴却添冷,蝉多饱腹亦鸣哀。此中能逭一时暑,酣饮何须荐绿醅。

题莹姨移居上塘屋后正对大坟

明代 李达

吾姨闾巷厌嚣尘,山脚安园托尘身。已卜比邻新旧鬼,可堪再拜往来人。

才看儿女完婚嫁,便与江山作主宾。莫笑灶头成老妪,题诗定与乐天亲。

游百丈瀑呈大通师

明代 李达

朝游林坑坑水急,凛如飞雪沸如煮。暮宿沙头小院空,卧闻屋瓦鸣溪雨。

晓来扫却放澄霁,崖树时逢细瀑吐。陶公洞天未暇寻,又见洪泉百丈舞。

山神不嗔来已数,水伯有知曾著语。昔逢枯旱泫微流,今日壮观嗟未睹。

真珠捣碎如齑粉,万斛一时倾水府。烟漫云蒸湿我衣,潭上亭前此何所。

仙露百弓洒草木,长风十里摐金鼓。大通先生京国客,来向山中洗尘土。

携我来游容我狂,依然杯酒如初聚。更踏十二峰头去,处处白练飞今古。

李达

李达

明凤阳定远人。永乐初以都指挥使镇守洮州,七年率兵攻西宁。进都督佥事。在镇四十年,为各族军民所畏服。正统中致仕。► 116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