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髑髅挽车图

髑髅挽车图

明代 李昱

车辚辚,车辚辚,触髅挽车挽断筋。借问何辛辛,一家骨肉在一身。

红丝系足非良因,彩衣儿女徒欣欣。载重力微每见嗔,鞭之扑之亦有因。

嗟哉髑髅之骨已如银,髑髅之苦如积薪。髑髅入土还笑人,后车来者无停轮。

诗人李昱的古诗

姑苏城

明代 李昱

迢迢姑苏城,其势高百雉。古来馀霸习,英雄迭兴废。

一夫起鹾役,遂擅西南利。经国无远图,俄为巨明制。

忆昨鏖战初,矢石飞雨至。杀声相交加,白骨泥沙弃。

敌楼今尚在,往事流水逝。我舟一经过,恍偬如隔世。

俯仰二十载,风物不可记。头黑今已白,感慨夜无寐。

黄公锻磨吟

明代 李昱

一声啼鸟惊春破,但道黄公能锻磨。问渠锻就将何为,麦熟村民免饥饿。

麦熟村民免饥饿,即今麦缺愁难过。

北上行送周士约

明代 李昱

停君铁如意,饮我金叵罗。我有北上行,起舞为君歌。

念此北上乐,君行莫蹉跎。披云登太行,敲冰渡黄河。

黄河连天与天碧,织女大笑投银梭。红云暖光开玉阙,流星煌煌夹明月。

箫韶之音下紫清,太液恩波流不竭。去年前席召贾生,今年上书荐襧衡。

鹏抟虎变不可测,布衣谈笑为公卿。吾道昌丈夫,北游须帝乡。

红颜才子青云郎,文光照曜宫锦裳。紫骝马肥金鞍光,莲花匣出三尺霜。

黄金台高天中央,紫琳作佩声锵锵。圣主恩深跨陶唐,好贤不数燕昭王。

北上行,君莫忘。

魁山除夕

明代 李昱

除夕逢今夕,驱驰感鬓华。岁添新历日,身寓故人家。

春暖炉燃炭,更长烛剪花。从今谢拘束,诗酒作生涯。

蒋子宜约游义安寺不果就饮于家有诗次韵

明代 李昱

亦知高谊重交游,投辖相欢醉未休。别墅尊罍过永夜,上方钟磬隔清秋。

渊明岂是辞莲社,安道何须见雪舟。剩水残山看不厌,杖藜还复为君留。

题李后主画竹

明代 李昱

落笔还同铁钩锁,照眼何如金错刀。老可小坡应王气,一竿秋影拂沧涛。

中秋同唐仲暹玩月二绝句 其二

明代 李昱

八月十五是中秋,月色娟娟似水流。却忆湖州船子唱,几人欢乐几人愁。

五言古诗凡十四首 其七

明代 李昱

吾观诗三百,岂徒正而葩。其言本情性,反覆成咏嗟。

二南乃其端,列国多淫哇。洋洋雅与颂,制作功尤嘉。

善者固敦厚,恶者亦纷拿。圣人示我要,蔽以思无邪。

题唐仲暹南塘图

明代 李昱

西风古树挂寒藤,远近诸峰翠且层。却忆贺家湖上路,一湾暗绿拗渔罾。

苍岩画龙赞

明代 李昱

目如电,气如虹。怒翻霹雳驾,倒捲天河空。伊谁之笔苍岩翁,起作霖雨其犹龙。

题金华王傅朋墓志铭后

明代 李昱

忆昔衣冠聚一门,至今人物见诸孙。岂无济济才名继,况有堂堂相业存。

文宪先生铭已刻,奎章学士句堪论。庭前手植三槐树,应是频沾雨露恩。

次陈世恭见寄韵

明代 李昱

忽见新诗双眼明,暮云回首复愁生。杖藜不去千山隔,跃马能来半日程。

江上莼鲈空感兴,山中鸡黍已渝盟。友生终不如兄弟,想见开尊对紫荆。

答陶生羽渐寄诗

明代 李昱

青袍白发归田后,依旧山林隐后风。骐骥总宜肥苜蓿,凤凰终亦老梧桐。

要知维翰过裴皞,未许康成别马融。十幅蒲帆挂烟雨,江流元不限西东。

灯辞三首 其一

明代 李昱

万点金莲烛渐烧,水晶帘影夜吹箫。只知天上星辰近,不觉人间夜色遥。

白云亲舍图 其四

明代 李昱

游子思亲无奈何,青山回首白云多。虽云学问瞻淇澳,终念劬劳废蓼莪。

息滩

明代 李昱

息滩复息滩,逆上如登天。舟行上龃龉,百丈不可牵。

人持白木篙,左右柱两肩。倒缘凌风樯,俯贴冲波船。

分寸累丈尺,始能就其颠。回头望来者,相去一丈悬。

我生匪利涉,坦易性所便。因之戒行险,庶资远游篇。

送池文仲辟归侍养

明代 李昱

一千里外同徵辟,五百名中独辟归。为客已看高士传,到家应舞老莱衣。

雨边春笋供盘脆,水底寒鱼入馔肥。馀暇赋诗销白日,便风相寄莫相违。

题梅 其二

明代 李昱

罗浮山下隔烟开,香雪纷纷入梦来。谁谓缟衣今寂寞,花光笔里唤春回。

赠地理远碧山

明代 李昱

涧东瀍西曾卜洛,定之方中楚宫作。当时相宅论阴阳,犹未经营到冥漠。

后来注意马鬣封,某丘某水寻灵踪。封侯作相在顷刻,芒鞋踏遍青芙蓉。

远师本有降龙技,随处看山逐龙势。金华一郡凡几家,屡见牛眠得佳地。

我家近住东屏山,时与远师相往还。青囊和月挂松树,且酌美酒开心颜。

我闻金陵帝王宅,虎踞龙蟠出奇特。远师飞锡宜一游,归来说与渔樵流。

徐孟玑斗室

明代 李昱

一室宽如斗,危墙稳似船。座中疑缩地,壶内别为天。

北海尊常在,南州榻自悬。曲肱虽乐甚,容膝已安然。

李昱

李昱

元明间浙江钱塘人,字宗表,号草阁。元末避居永康、东阳间,授徒为业。明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有《草阁集》。► 274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