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李之世
出身元是羽林郎,手挽雕弓二石强。夜行魍魉应知避,生缚熊罴不可当。
养鱼
满注流泉贮石盘,鱼儿吹浪吸青湍。看来鱼亦知人意,人欲知鱼有甚难。
园居即影 其二
呼童穿沼水泠泠,缏短坭深汲不成。昨夜矶头添几尺,满林新笋一齐生。
竹下赏花戏作花竹吟效连珠体 其一
花宜疏散竹宜丛,竹色花光迥不同。几点竹痕花底露,一番花信竹边风。
花如欠竹千般俗,竹若无花一味穷。政喜成阴花竹伴,赏花人醉竹林中。
圭峰从祷同杨亦琳和王老师拈得蒸字十五韵
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
骑影半空度,峰文拾级登。丹书焚贝叶,仙梵奏迦陵。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
鞭石翻玄燕,窥潭捣赤鲮。层厓染翠黛,飞溜泻渹淜。
滴滴林端润,微微爽气增。排空云作阵,缀汉雨如绳。
井邑烟光满,川原野望凭。津茎泽已遍,嘘槁道弥宏。
讵惬三农愿,还看百祉凝。
古冈八景和叶六桐明府韵 其三 皂幕晴岚
半露云牙半插天,危峰倒卓若虚悬。试从霁后看山色,白白苍苍几缕烟。
读答玄亮清坛诗草有赠
清鬣摇风韵最清,如何纸上作清鸣。海潮夜梵三千丈,哀角危楼十五声。
流出空山泉自语,飘残明月雁孤横。莫言俗耳听无准,还有清坛是主盟。
赠吴良卿将军 其一
王侯德政咏 其八 枳邑栖鸾
皇恩浩浩海波宽,谩说山城借枳鸾。九译梯航同捧日,彩凫飞处即长安。
沈香山和松林山韵
杂感和集归来辞 其四
藜杖不觉远,春光何处寻。听鸟清砭耳,窥泉空到心。
山霭天开画,松风涧奏琴。官閒殊亦好,时不废登临。
覆水篇
覆水置地中,不能收涓滴。请看大道旁,有时生荆棘。
偶然杯酒结绸缪,宁知肝胆成抛掷。君不见馀桃在口尚津津。
昨朝感惠今则嗔。世间安得一心人。
流花桥
山色长如此,水流无尽期。可怜桥畔柳,半是折残枝。
秋夕雨柬潘孟与
雨叶淋漓战不休,长风榻畔莽飕飕。旋抽宿火频添茗,乍觉新寒始问裘。
世路逢场多作戏,宦情到海亦乘桴。莼鲈且莫悬归思,好与潘郎赋早秋。
歌声长
歌声长,叹声短,人生意愿苦不满。鼎鼎百年会将半,来日之日岂长算。
赠君七宝琼瑶之素琴,盛以九华葡萄之绣段。一弹再三弹,拂拭冰弦断。
为君宛转柔肠乱,歌声长,叹声短。
过李影九问病
枕畔残编手自删,忙缘未放病身閒。暂投蛙国宜听雨,镇锁猿心不住山。
隔巷呼门惊客至,穿林乞火候僮还。行行刻竹志前径,恐我重来云掩关。
答文起病中见寄兼订西林之约
秋色今如许,秋期閒未閒。囊中时贮药,梦里亦寻山。
晓树迎霜早,寒潮带月还。对景堪延赏,无然静掩关。
送舍弟应试
少年识事浅,所志学干禄。虽误点贤书,不饱侏儒粟。
子当奋脩翎,余亦理征轴。薄技倘一售,还山艺松竹。
赋得移舟扫叶
才见河流漫石矶,偏嫌黄叶点苔衣。轻移舵尾旋开阵,转过风前又合围。
波面捎来云叠叠,长空掠处羽飞飞。林园镇日閒相闹,陡觉秋霜气力微。
过粟泉访李影九不遇因为山僧草疏
踏遍閒原日未曛,松房宴坐不逢君。半庭草色浮书带,满镜池光染墨云。
山鸟时能呼佛现,荷花也解沐禅芬。清泉酌罢休言去,且为檀那草愿文。
再和赖无畏得四支
茫茫噫气可谁窥,却向夭翘早窥期。海国有涛风不定,巢居无恙草先知。
春行贾舶占桃浪,秋护山农祝麦岐。若道禨祥非预兆,枯茎何必数丛蓍。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以麟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诸集。► 640篇诗文
羽甫家兄池上白鹇歌
雨后看月
岁晏悼亡 其三
书灵隐上人册
杂怀 其十
途中即事 其一
重过回龙庵
可庐经燬另搆小苑因和东坡新居
摘荔枝和谢欧阳晦夫
春日鲁子湛书堂赏花同黎建和郑明宰黄茂明分赋 其一
过水竹洞偶题
答俞季郎见赠
题陈命美壮游册十首 其十 珠江汎月
游阳历岩观瀑布
题熙东侄园馆
古瓦盆〔歌〕
冬日书怀
和浴罢
悼女 其八
题东山草堂十六韵
营墓
高台古树行为区茂对昆玉作其树先大夫手植也
王方伯削平粤寇诗以志颂 其一
古冈八景和叶六桐明府韵 其二 紫水渔舟
入秋无事自掩蓬庐偶然意会凭几漫书不伦不次楮尽而止得若干首 其 ...
青镜引
和饮酒 其二
访潘寰瀛明府
送吴彦先扶其兄非熊旅榇还新安 其二
次和尹沾麓春日过访 其二
江上春怀 其一
溪馆夜坐 其三
调诸子七首 其六 蒋生
归棹 其二
王方伯削平粤寇诗以志颂 其二
和泂酌亭诗
重过黄氏园访〔李〕影九
寄陈熙父 其五
寿司理朱公
和饮酒 其九
舟次潮连有怀尔昌却寄
偶过钟禹铸园馆有赋
社集咏知风草拈得一先限八韵
哭潘孟与 其二
经热水
种芭蕉
归兴 其三
和青堂
秋日闭关 其三
汉阙双凫卷送周明府入计
醉中书事
赠周明府复任
奉送姚瀛翁座师应召还朝得三十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