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竹下赏花戏作花竹吟效连珠体 其二

竹下赏花戏作花竹吟效连珠体 其二

明代 李之世

花坛竹屿细评章,竹有君兮花有王。花似含香供竹笑,竹宜输粉助花妆。

不缘竹泪溅花落,刚睹花神对竹狂。携得花茵和竹榻,看花看竹醉馀觞。

诗人李之世的古诗

读朱四尊悼张孺人诗有感步韵赋呈

明代 李之世

当年彤管写悲吟,窅窅重泉信吟沈。万感难酬唯有泪,三生如晤亦同心。

疏花影澹空临镜,流水声凄不入琴。几度徘徊堪掩牍,钟情谁似使君深。

题松泉雅适卷

明代 李之世

泠泠百丈泉,迸流穿石罅。上有千仞松,盘拿互相亚。

寒飙六月起,惊涛莽崩泻。龙鳞珠雾喷,麈尾箭波射。

葱郁似含春,清凉可消夏。閟岩夐深靓,悬磴绝潇洒。

兰楣支杏梁,缥缈连云架。药臼倚松根,茶寮当竹下。

石几净无尘,丹书研露写。苔印芒履滑,枝碍罗巾絓。

观世得沈冥,寄怀任骚雅。名利两蜗牛,乾坤一指马。

言从静者居,请息俗士驾。

为何凝生题十九首 其五 未了阁

明代 李之世

束之高阁有何用,货向人间不值钱。权与蠹鱼分一饱,枉教人认夙生缘。

水中山影

明代 李之世

尝闻山上少流泉,水里看山色更妍。淡即是云浓即树,问谁图者米家颠。

秋日闭关 其七

明代 李之世

徙竹妨当门,乞花种满园。未能醒蝶梦,差自解禽言。

溪馆夜坐 其三

明代 李之世

野竹乱无次,昏鸦栖不定。灯寒四壁青,坐久春衣冷。

纷虑忽以閒,微酲亦初醒。榻畔来疏钟,泠然发空警。

因病閒居和闻子由瘦

明代 李之世

近服黄连稍断肉,顿顿只啖黄粱粥。窗灯眼缬未成眠,入作蚊声逐蝙蝠。

朝来投牒乞移疴,刚得闭门一避俗。氍毹半拥绛帐明,冷衾未许偎红玉。

风敲短檐落叶乾,寒肌隐隐生金粟。强调中气守黄庭,心花瞀眩奔狂鹿。

印锁空庭鸟雀哗,山厨黠鼠欺童仆。才梳短发帽宽欹,带孔移腰形似鹄。

雷阳道中即事 其三

明代 李之世

林里啁啾杂鸟虫,阴阴榕叶乍虫风。行随仆御穿山脊,时拥篮舆渡水中。

官马自刍青草坂,人家多住白茆丛。平坡十里真如掌,咿轧车声去不穷。

赠端公禅师

明代 李之世

金篦导苦海,玉镜照迷方。煮石临阶月,翻经续鼎香。

众生资慧命,大地尽慈航。不必知名姓,前身是药王。

舟中遣怀效吴音兼寄方孟旋 其二

明代 李之世

水逝花飘稔有情,凌波睇望澹情情。却怜弱荇牵风转,不厌垂杨拂棹轻。

山学鸦黄当镜立,江分鸭绿入杯平。更谁消受湖中景,十里芳莼一勺羹。

随笔书所见杂用坡公韵 其二

明代 李之世

拦街吹贝闹儿童,溪上扶藜叹老翁。今岁青苗焚旱魃,去年白浪舞狂风。

古瓦盆〔歌〕

明代 李之世

兹物谁知贵,沙土埏埴成。既无瑰异姿,了不殊众形。

为器充庖■,受水同瓶罂。幸不遭毁残,犹然保坚贞。

年深貌质故,摩久刓廉棱。黯如入土色,叩作戛木声。

同尘受涅缁,止水湛澄泓。清可鉴毛发,澹能怡野情。

即此已可爱,玩弄幽意生。

南山樵客歌

明代 李之世

朝采南山樵,暮采南山樵。南山高高,白石嶕峣。黝壑无人,阴风飂

溪色

明代 李之世

连山一片青,远近含秋色。偶同溪上过,溪痕蘸衣碧。

和饮酒 其十

明代 李之世

遵驾古城麓,路转东北隅。前冈车骑盛,蹲沓隘道途。

是身如车轮,终日受人驱。从来名利场,所得孰留馀。

饮酒读离骚,百城南面居。

为何凝生题十九首 其十六 为鹤洞

明代 李之世

常闻华表人成鹤,见说孤山鹤似人。为鹤为人一间耳,试从云水问分身。

入秋无事自掩蓬庐偶然意会凭几漫书不伦不次楮尽而止得若干首 其 ...

明代 李之世

数日不饮酒,形神故自亲。三年不读书,舌本快于人。

挽王师祖我希公

明代 李之世

万里携家瘴疠俱,一官牢落寄江隅。魂归华表人疑鹤。

梦绕云霄舄是凫。尚有生祠遗海峤,谁传哀讯入皇都。

独怜宦况清如水,悬橐萧萧此问途。

对落叶

明代 李之世

落叶扫还积,霜林影乍空。无情偏逐水,有恨但随风。

蝉翳移深树,莺归失旧丛。可怜萧索候,况是病愁中。

和旦起理发

明代 李之世

金鸡海上鸣,白气发龙宫。晨起搔短鬓,如霜摧秃松。

茸茸不受栉,堕絮飏游风。结束神观整,颒嗽耳目通。

冠簪甫云毕,朝谒何太匆。头岑体复惫,污渍衣重重。

倦骥思枥槽,长鸣擞鬣骢。闻头责子羽,于我将无同。

富贵不可求,神仙不可逢。讵无置身策,东郭灌园公。

李之世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以麟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诸集。► 64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