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林希逸
一山双脉两翁藏,最久凋零长一房。谁道败墙荒草里,冢中枯骨昔金章。
和吴检详飞跃亭韵 其四
梦如为鸟何妨乐,计得于鱼底是愚。化化生生机在目,紫阳深意注阴符。
叫舜苍梧云
叫舜嗟何处,梧江去路长。天高心渺渺,云远地苍苍。
我欲排阊阖,谁能访帝乡。泪沾潇水碧,梦入瘴烟黄。
莫唤湘娥问,空怜老杜狂。重华何可就,骚笔更凄凉。
四和除字韵寄元思别驾
多生已被禅勾引,万事祇凭酒破除。节物变衰黄落矣,儒功寡要白纷如。
怀贤疑似渴司马,避俗佯为聩仲车。好友年来吟骤进,相逢何日语姬鱼。
答友人论学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方遣三山学记仍寄径山文字笔砚稍宽梁秘阁忽送金钟千颗此吾乡名品 ...
埋头汩汩应酬中,一喜因何到此翁。恰了数家文字债,满篮人送荔枝红。
无横琴
道外元无器,聊横膝上琴。本非横可弄,自觉趣尤深。
早向声前悟,何劳指下寻。昭文元不鼓,钟子谩知音。
赜矣钟名哑,伤哉磬有心。退之如解此,十操不应吟。
重修考工记口义
千金求得自河间,此记尤奇似五官。文苦聱牙精识少,物穷纤悉辨名难。
牙围以后图方见,口义于今缺不完。师说幸然无失坠,书成只恨鬓凋残。
读子厚李华释氏二碑作
佛学纷纷半是非,若为疑议到非黎。柳推性善碑南岳,华指心宗传左溪。
有诞有微须自别,或排或赞总非迷。痴人但道书皆好,读得明时论易齐。
李斛峰尚书挽诗 其二
论著千年计,崎岖二纪馀。人多仇直疏,公不羡除书。
曳履归何晚,仪图事竟虚。早知天许啬,恨不守茅庐。
陈府判司令
大科家世衮传芳,恨不峥嵘翰墨场。空郁壮图才半刺,合司帝籍便横翔。
官称仅似浔阳白,早慧疑如江夏黄。曾向掖垣开荐口,眼看埋璧倍嗟伤。
十九日作
霜残已报春消息,未见篱边蓓蕾黄。爱菊苦迟今十日,漉巾须作后重阳。
酒知圣处何妨醉,药纵仙方不用尝。拍手自歌儿和我,别无曲调只沧浪。
别吴帅恕斋 其二
猎猎江滨万綵旗,恋恩非止送公时。贤如司马家求像,教比文翁学有祠。
半月趣行三被旨,残年惜别两攒眉。东南民力闽尤困,到日论思首及之。
送岭口仓季高兄用后村韵 其一
士能优即学,岂必为贫驱。翁有三珠树,兄如千里驹。
敏知才脱颖,慈是德充符。盐户彫残甚,殷勤为掖扶。
题赵工部柞山堂
太白前身锦绣肠,字书搜尽入篇章。作归田赋辞兰省,取半山诗扁草堂。
自拟百围庄散木,不誇五柞汉长杨。却愁金殿催班去,风舞槐龙影正凉。
戊辰二月六日作
事随时去似飞澜,具眼应须以道观。汤武交争棋里见,唐虞气象瑟中看。
寄情物外吟差乐,回首尘间意久阑。多一月春还过半,先生随分老溪干。
和后村书窗韵四首 其四
有馀宁要厥闻驰,架上书多已懒披。学养丹须明鼎灶,要参禅莫怕钳椎。
痴心浪说诗穷达,冷眼閒看世盛衰。千古纷纷皆梦事,道难行矣却知之。
和后村三绝句 其一
求齐若拙瑟徒工,已谢孙刘不作公。抛却巢由思稷契,许身却笑杜陵翁。
送林毅夫西上
乃翁赋手妙驰名,白发青衫恨晚成。宋玉大招惭老友,枚皋末句属吾兄。
专场见说词锋锐,跨灶应知话柄行。圣御六龙新策士,输忠不厌字纵横。
王仓
姓名早入文章箓,姿性宜生孝友家。视世故轻如枣叶,得时名重只皇华。
白杨何处伤心远,紫帽同游饮泪嗟。向老伊谁同此意,独馀一友在东嘉。
同年赵左藏
登名三十载,岸帻去壶山。乍入离珠府,不留鸣玉班。
同升君弱冠,久别我衰颜。及此吟哀些,伤哉数太悭。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656篇诗文
月仲重九生朝喜赋二首 其二
代怀安王林丞上杨安抚 其四
悼刘主簿
围棋看驿书
潮阳赵秋惟乂作新廨成以景阳扁之谓阳岩尝历此官也余既为作二隶古 ...
客星
和后村记颜一首
别林伯常国博 其一
归边争渡喧
丁卯元日作
送王少逸还乡
拿舟
三和磨字韵
郡圃偶题
和后村口占一首
题天风海涛
晚步偶成
夜凉饮罢月中作
陈提举
勒石纪汉德
再和自赋
嘉禾瑞于丁卯此粟瑞于戊辰两年之间嘉瑞迭见所产之地其名亦美琴化 ...
烹茶鹤避烟
寄书后作
子真昆仲用虹字韵坚十七之约因眩而爽和以谢之
食见尧于羹
渔村晚照
寄橘与吴景朔
和吴检详飞跃亭韵 其三
春谷惠示榕桥精舍二十四诗借首篇韵赋一首
四和澜字三首谢赵工部 其二
师直为壮
陈虹斋挽诗 其一
晴窗放言
臂痛六言 其一
送方潮州
赵虚斋挽诗 其一
丘进道内子挽诗
田园杂兴 其四
赵大资 其二
吴帅用前韵以别再赋以谢 其四
同年赵左藏 其三
题国清林氏海山精舍
吊青冢
挽潘守 其四
山丹已盛
夜雨不止枕上作
晨兴闻檐雀作
王日起谋请乐轩先生主席其乡隐山堂喜以诗赠之 其三
耳鸣戏作
和柯山玉上人三首 其三
午斋即事
寿溪刘岩傅唐御史之裔乃翁国学前一辈同舍也筑新居名曰西村以此求 ...
送泳宰安溪 其三
郑子诚挽诗 其二
王太博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